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研究

2014-04-16 18:53李华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4年13期
关键词:比重哈尔滨调整

李华/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

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研究

李华/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

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十分复杂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已经下调到7.5%左右的“新常态”下,呈现大调整和大变革的新趋势,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近年来,虽然我市的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已呈现“三二一”的比重特征,但在全国同类城市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下,我市整体发展仍然滞后。2013年,全市经济总量5010.8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与前一位济南市的差距由2005年的46.2亿元扩大到219.4亿元;与后一位长春市的差距由领先321.8亿元缩小到7.63亿元,造成与先进城市的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同后位城市的领先优势逐步丧失等不利局面。面对新形势,我市必须充分发挥好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底蕴和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为加快调整改造创造良好条件。

一、哈尔滨建国以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历程

建国以后,在国家总体经济布局之下,以13项原苏联援建项目建成投产和16个“南厂北迁”企业落地,加上地方经济围绕国计民生和重大项目配套的恢复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主导、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奠定了哈尔滨作为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的地位,按照当时的国民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一度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列第五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比重达1%强。

1.1966 年至1978年时期。1966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和中苏备战的干扰,哈尔滨的产业基础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对产业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哈尔滨难以独善其身。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提高警惕,要准备打仗”建设三线的决策,尤其是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爆发了武装冲突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哈尔滨很多工业企业开始了“北厂南迁”的征程,众多从哈尔滨迁出去的,这些国内国外要素,极大地削弱了哈尔滨的产业发展基础。1976至1978年,虽然“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左的错误没有彻底清除,在“抓纲治国”、搞新的“大跃进”思想指导下,主要产业发展的计划指标安排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而且由于工业基础在文革时期破坏严重,恢复起来也比较艰难。到1978年,哈尔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9.2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4.9:51.3: 23.8,其中二产中工业增加值18.78亿元,占国民经济的47.83%。

2.1979 年到90年代中期。本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1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哈尔滨的产业发展真正步入恢复发展期,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电、工、轴、铝、麻、车、药、食、化、材”十大重点产业的政策思路,再加上当时需求总量迅速增长和需求结构快速变动的作用下,哈尔滨市的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转化,机械、食品、化工、冶金、纺织成为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出现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时期。到1991年,哈尔滨的地区生产总值168.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6:39.1:52.4,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哈尔滨市“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工业逐步丧失了优势,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新兴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工业发展明显落后了。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至1996年,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下,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虽然哈尔滨工业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集中度有所提高,又培育了医药、汽车等支柱产业,但受制于哈尔滨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对国家政策的认识把握不够、市场经济起步晚等因素,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外资等市场化探索难以获得中央批准,导致哈尔滨的传统工业改造步伐不快,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工业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到1996年,哈尔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37.3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2.2∶32.9∶44.8,其中二产中工业增加值173.7亿元,占国民经济的27.2%。

3.1997 年至今。自1997年起,我国开始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步伐加快,随着哈尔滨国有企业的大面积进入市场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化日趋明显,在部分优势企业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陷入困境。1999年9月,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方针,哈尔滨一批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同时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特困企业退出了市场。到1999年,哈尔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3.3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1997年的21.5:32.2:46.3调整为1999年的19.9:31.3:48.8,其中二产中工业增加值276.6亿元,占国民经济的31.3%。

进入21世纪以来,哈尔滨市经济呈稳定上升态势,全市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整合步伐加快,工业的比重出现了回升的趋势。到2004年,哈尔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80.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7.6:35.1:48.3调整为2004年的16.4:38.3:45.3,其中二产中工业增加值643.0亿元,占国民经济的38.3%。

2005年至2011年,我市的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比重特征,但在全国同类城市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下,我市整体发展仍然滞后。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厦门市居第14位,占GDP比重排在末位,比最高的宁波低了22.2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和长春平均低了8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哈尔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243.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6.4:35.3:48.3调整为10.5:38.8:50.7,其中二产中工业增加值1647.2亿元,占国民经济的38.8%。

新一届政府于2012年提出了构建“4+6+1”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还进一步提出了我市63个重点发展产业以及鼓励投资方向,明确了各重点产业的布局区域,为我市产业发展、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新的起点。

二、哈尔滨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总结

综合上述我市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主要历程,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促进产业好发展、快发展的经验。

一是市政府要紧密结合我市本身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配套等因素,按照“总量大、速度快、潜力广、质量优”的原则,确定规模大、成长性好、牵动力强,符合稳增长、调结构、可持续要求的产业,政府制定推进政策,重点支持。

二是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和相关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产业项目和资金落户哈尔滨。

三是要紧密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的产业项目。四是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优化完善,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比重哈尔滨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