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学观点分析现代城市交通管理

2014-04-16 18:58华韶阳任静朱茵
交通企业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交通管理公共交通机动车

□华韶阳 任静 朱茵

以经济学观点分析现代城市交通管理

□华韶阳 任静 朱茵

城市交通管理;经济学观点;行政政策;经济政策;限行方案;交通需求管理

行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是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采用的两大主要交通政策,行政政策主要是指借助政府行政指令对运行车辆进行限行、限号等措施,经济政策是指收取包括拥堵费用、停车费用、燃油税收等一系列费用,以增加经济成本的压力来促使人们改变交通出行方式。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限行令”、“燃油税”、“交通拥挤费”等措施相继出台,笔者将从经济学的观点对现阶段的一系列城市交通管理措施加以分析。

一、以经济学观点分析汽车尾号限行方案

作为行政视角交通管理政策的代表,汽车尾号限行方案在北京市得到了全面的实施。2008年,为保证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交通的正常运行,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水平,北京市政府要求在奥运会举行期间对路面上的机动车辆实行单双号限行,在京的国家及地方机关单位须停驶70%的机动公务车辆。奥运会期间的这项政策成为奥运后北京市汽车尾号限行方案出台的原型。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之后,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9月27日继续发布了《关于实施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对公务车辆、外地来京车辆、北京市本地车辆均做出了明确的停驶及限号规定。

经济学博弈论中的囚徒悖论为政府实施交通尾号管制提供了依据。北京市政府要在现有的道路条件下减少交通拥堵并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效果,而不能依赖于每个驾驶人的自觉行为。政府可选择采取强制限行措施或者采取号召、宣传等非强制措施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对于单个驾驶人而言,尤其是在工作日,每天选择驾驶汽车肯定是最方便的。但是如果驾驶人选择了主动少开车,而其他人都没有这么做,那么驾驶人所做出的自我牺牲来减少堵车的边际影响会非常小,甚至微不足道。于是为了实现个人效应最大化(个人出行既舒适又方便),如果没有强制措施,驾驶人的理性选择将是驾驶汽车上班。根据上面的分析,对于政府而言,如果只是选择通过号召、宣传等非强制性手段,希望每个驾驶人每周少开车,可能效果不会太好。只有政府采取了强制措施,个人在这个约束下才会少开车,从而实现堵车减少、尾气排放减少的预期政策目标。

显然,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上述行政政策的实施是符合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但是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又是怎样的呢?不难发现,一方面,暂时性地实施上

述方案,确实有一定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短时

间实施所花费的成本(主要是宣传成本)也很低。可是如果要长期实施,消费者长期福利的损失将远远超过实施其他较之更为复杂但却更加有效的方案成本。限号出行将给社会福利带来的较大损失在于其是一种管制措施,而非一种价格机制。另一方面,以全天24小时禁止限号车辆交通出行的代价来缓解仅仅是上下班高峰时段的拥挤,也将导致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损失。不仅如此,在考虑机动车限行的同时,还要快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东京、纽约、巴黎等地区的地铁已经可以承担75%的运输量,而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没有达到这么大的运输量。奥运期间,公共交通所承受的压力已经逐渐显现。仅2008年8月17日一天,公交IC卡就售出1.5万张,日刷卡1200万笔。测试第一天,地铁加开37列,运送乘客量比前一个周五增加95万·人次。尽管发车间隔缩短,但应付起来仍有压力。

二、以经济学观点分析机动车相关税费的征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们愿意使用机动车的原因在于使用机动车的总成本小于总收益。在经济学领域,一般由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共同构成总成本。机动车的显性成本主要包括车辆的折旧费、停车费、车船使用税等;机动车的隐性成本主要是指拥堵发生的机会成本,即人们因为等待而放弃的价值。根据理性人假设,在约束条件的前提下,理性人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在当下的市场机制中,用车成本高于收益,大众便不选择私人驾驶机动车出行。政府不能依靠行政政策强迫人们不使用机动车,因此,应当从经济政策出发,着眼于相关经济制度的建设,以增加机动车用车成本,同时减少机动车用车收益。经济政策主要有提高汽油费、停车费、车辆保管费等费用,以及征收国内机动用油燃油税等。

从经济学原理看,理性人会对市场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与此同时,政府可以继续贯彻奥运期间的便民利民优惠措施,如延长公交车与地铁运营时间、增加车辆、加密车次、企事业单位错时上下班、适当改变商业区营业时间、完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等。提高使用机动车的边际成本,提供便捷低价的公共交通,对用车少的驾驶人实行激励,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驾驶人愿意放弃机动车而该用公共交通工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自觉维护交通畅通、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政策也会因此更加人性化、自觉化。

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和税务总局发布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实施。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耗水平偏高,而其中成品油的消费大户就是交通汽车领域。该改革将养路费转换成成品油消费税,能够更好地体现“多用路、多负担”的公平原则。

与此同时,从减少排放的角度来看,此次改革也有其积极意义。众所周知,汽车尾气是城市污染的重要形成因素之一。为保障奥运期间的空气环境,在奥运期间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措施,如实行单双号限行、禁行“黄标车”、减少公务车辆使用、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等。

三、以经济学观点分析公共交通的发展

私人汽车以其便捷性和舒适性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第一选择,满足了广大市民个性化的出行需求。但与此同时,城市的道路交通却也因为爆炸式增长的私家车而拥堵不堪。在城市道路建设日趋饱和的前提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呼声日渐高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都是有其经济属性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会直接影响人的选择趋向。以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为例,当城市交通负荷较小时,私人汽车可以为出行者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出行环境。而相比此时的公共交通而言,私人汽车所支付的额外出行成本并不高,出行者能够接受。这种情况下,出行者就会不自觉地选择私人汽车的出行方式。但目前,交通拥堵随处可见,选择私人汽车的出行方式与以往相比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及堵车时所消耗的额外燃油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便捷性等优势较之以往有所下降,但综合出行成本却有所上升。此时,如果城市有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可以保证出行者在损失较小、交通便捷的基础上极大地降低综合出行成本,那么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必然会成为出行者的第一选择,由此从源头上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现代城市交通管理早已跳出狭隘的交通范畴,就“交通而论交通”已然很难解决现阶段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中的交通问题。政策导向、经济属性等都对现阶段的城市交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使之服务于交通管理,平衡各交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交通管理者们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出行者而言,他们所追求的是出行综合成本的最优化,即在舒适性、便捷性、个性化等损失较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出行综合成本;而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者而言,减少拥堵、保障道路交通的顺畅安全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在不同的利益前提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兼顾了公正与效率的原则,使其发挥的效果更显著、更具有长期性和合理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系)

10.3963/j.issn.1006-8864.2014.5.014

论文得到相关项目资助(编号NECT-12-0634,2013BAG18B01)

猜你喜欢
交通管理公共交通机动车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主动交通管理在智慧高速中的应用探讨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限行不限购应是小汽车交通管理的新常态
智能交通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