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性

2014-04-16 21:56夏东民王焕成罗健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统一文明生态

夏东民 王焕成 罗健

论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性

夏东民 王焕成 罗健

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于生态保护,同时涵盖着生态支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需要有观念、政策、制度、技术等相关要素的支撑。

生态保护 生态支持 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科学阐述。”[2]夏东民、金朝晖:《论“五位一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观也发生了嬗变,生态文明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的保护,同时强调生态的支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二者形成有机统一体,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哲学意蕴

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观也不断深化与升华,形成了以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有机统一为路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当代生态文明观。当然,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有其特殊的哲学意蕴。

1.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基本内涵

所谓生态保护,就是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人类在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同程度地保护和捍卫、整治与修复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力求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达到基本的协调,从而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所谓生态支持,就是人类面临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服从自然系统的客观制约性,而且需要在遵循并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地改善与改造、提升与优化,力求通过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层次的动态和谐,从而促进生态系统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之所以提出生态支持的概念,是因为要强调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人类需特别重视合理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科学地改造自然界从而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和服从自然,但人类并不是被动地适应并服从自然。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具有主动适应、能动顺从自然的品质,更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早就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恩格斯进一步阐述到:“只有人能够做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随着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起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第483-484页,第560页。。恩格斯在批判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的自然主义历史观时强调:这种历史观“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的,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第483-484页,第560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辩证地阐明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类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理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当然,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非是随心所欲,“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恩格斯强调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来支配自然界,而不是主观地恶意地支配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第483-484页,第560页。

2.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本质上的差异性

从本质上看,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呈现被动性与主动性、即时性与长远性、局域性与整体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特征。

(1)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差异。生态保护呈现一种被动的顺从性。在生态保护中,人们的行为实践在表象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如主动开展生态保护、主动对受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等,但这种对生态破坏后的防御和捍卫、对生态破坏的修复和应对,实际是对自然破坏后的一种事后性、不得已的被动行为,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试图发生作用与影响的消极性反应。因此,从本质来说,生态保护的行为实践更具有被动性。而生态支持是一种主动性行为。生态支持不仅意味着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同时更强调的是在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力求通过科学地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态和谐。这种积极地改造彰显出了人类行为实践的主动性。作为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改造、提升与优化的生态支持,总体上看是一种事前的积极性的行为。因此,从本质来说,生态支持的行为实践更具有主动性。

(2)即时性与长远性的差异。生态保护直面现实、着眼于当下,是对生态系统的紊乱进行及时的防御和调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应对,因此,生态保护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当下行为,具有即时性。一方面,生态保护需要理论上的反思,注重的是“向后看”或现实问题的分析,即回顾和总结生态保护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另一方面,生态保护需要实践上的行动,更多关注的是当下人的生态境域,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发展等生态权益,着重解决生态保护中的现实难题,消除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各种危害。而生态支持立足现实,关注长远、关注人类的未来。作为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改造、提升与优化的生态支持,从理论思维上看,是一种具有战略性、超前性、预见性、长期性的总体规划、实践方略;从实践上看,生态支持立足现实,通过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而展开面向未来的生态建设,关注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生态支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实现路径,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

(3)局域性与整体性的差异。生态保护是一种着重对生态环境破坏之处的补救,系“因害而治”,其更多关注的是个别范围、局部领域、具体区域的环境整治,试图解决某地区、某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因害而治”具有针对性而往往缺少系统思维、全局观念。而生态支持是一种运用整体观念、全局视角、系统思维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支持既要考虑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又要考虑到自然界的规律、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既要考虑人的自身利益,又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维系与改善;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又要顾及后代人的利益;既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当下维系,又要考虑生态的持续平衡;既要考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技术层面因素,又要考虑到观念意识、制度和政策等诸方面因素;既要考虑到本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又要将生态建设置于全球生态文明及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与考察、分析与研判。

3.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根本上的一致性

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人本性、客观性、主体性等方面是一致的。

(1)人本性。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都体现着人本性、价值性。以人为本是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改善自然、美化自然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最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因此,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是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路径。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性,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关爱人的精神实质、体现了服务人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均体现着客观性。不论是生态保护、还是生态支持都必须以遵循、服从自然规律为前提。社会系统有着自身的演化规律,人类社会活动首先需要遵循并利用社会系统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大系统。但归根结底,社会系统从属于自然系统,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人的主体性,但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以遵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呈现为继承性、历史性、发展性的客观的物质实践过程。

(3)主体性。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体现着人的主体性。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活动过程就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协调自然、美化自然的过程,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对自然环境持敬重与尊重的态度,将自然视为人们的亲密朋友与伙伴;我们主动地沟通自然、联系自然、协调自然以及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并不是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奴隶,视为可随意支配的对象和利用的工具,而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友善性、互惠性和多样性。正如岩佐茂所说:“在自然观上我们应该克服那种仅仅把自然当作人为生产而利用支配的对象、素材的片面自然观,重新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重视在德国唯心主义中得到展开,并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继承的那一辩证自然观。”[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优化自然、美化自然也是敬畏自然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路径,是对自然敬畏与热爱的理性表达。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内在关联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两大建设领域是有机统一的。从哲学上分析,实践构成相互统一的基础;两者间彼此的依赖与作用是相互统一的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相互统一的目标。总之,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体。

1.相互统一的基础:实践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互为贯通的两个层面。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层面,生态保护的实施与推进为生态支持提供基础性保障,为生态发展与优化提供基本条件;生态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层面,生态支持的实施与推进为生态保护创造了提升与发展的空间,是源于生态保护又高于生态保护的生态建设。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作为人的适应自然、协调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从哲学意义上看,实践成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相互统一的基础。生态保护是基础层面的实践活动,而生态支持是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生态保护主要是反思性的实践活动,而生态支持是更多包含思维预见性的实践活动;生态保护主要是局域性的实践活动,而生态支持是更多指向系统性、整体性的实践活动。

2.相互统一的方式:彼此依赖与作用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作为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关联、彼此依赖、相互作用,协同推进着生态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生态保护发挥着基础性建设作用。生态保护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防御的盾牌功能,以防止和抵御各种有害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及进一步的损害,维系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二是对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治疗功能,即对已遭受破坏和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的整治与修复,从而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必要的自然生态条件。这两大功能是紧密联系的,构成了生态建设的保护体系,维系着人们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保护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与必要举措。为此,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第41页,第40页。“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第41页,第40页。

另一方面,生态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和发展层面。生态支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与优化,使自然界更适合、更有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的发展更有保障。生态支持是人们生存环境高境界的企盼、高层次的追求。在生态支持中既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重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规律、把握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推进生态支持、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优化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融合,共生共荣。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们的企盼与愿望,更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第41页,第40页。。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是彼此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保护发挥着基础性建设作用,为生态支持奠定发展基础,提供发展条件;生态支持则是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发展和优化,改善和提升,也必将更有利于生态保护。如果人们仅仅注重生态保护,不关注、不推进生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就只能在基础建设层面展开,在维护和修复之间循环,在巩固和维系阶段徘徊,生态文明则难以得到发展与优化,难以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这就难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适宜的自然生态系统、更理想的生态环境;如果我们仅仅注重生态支持,不关注不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支持就会失去发展之根基、提升之依托,陷入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的“空中楼阁”之境地,生态支持的目的和价值也就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难以稳固与持久。因此,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两者彼此依赖、相互促进,构成不可割裂、不可偏废的紧密的有机统一体。

实践中,只有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有机结合与协同作用,才能通过维护修复、科学改造手段,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空间。唯有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关爱人、服务人的人本目的,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3.相互统一的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相互统一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相互统一、有机结合,是因为不仅要注重人本性、强调关心人、服务人,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生态条件注重和谐性;还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共生共荣。和谐性与人本性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互为因果。人本性需要通过和谐性来实现,因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时,才能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适宜乃至良好的条件,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然而和谐性也需要人本性来推进,因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人的生存质量和长远发展的视野来认识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自觉地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本之目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有一个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需要人的主体力量的推动。从生态保护的理念转向生态保护与支持相结合的理念,就是为了唤起人的主体性力量,在行为实践的指向上从较为被动转向为更加主动,通过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不断得到提升。

三、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涵盖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有机统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需要有观念、政策、制度、技术等相关要素的支撑。

1.观念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只有具有自觉、主动、积极的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然的、持久的动力。但就观念与行动的逻辑关系而言,观念是行动的始动力和内驱动力,行动是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观念的自觉,便没有行动的自觉。因此,在生态建设中,首先需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在观念形成中,要明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辩证关系,树立完整的、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从而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文化保障。当然,全新生态理念的塑造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必须依靠文化的浸染和教育的引导。当代中国,改变生态建设的思想观念,树立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相统一的生态价值观,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文化活动。在实际建设中,首先可以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倡导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相统一的意识和行为。其次,开展群众性的生态文化活动,强化宣传有关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有机统一的建设新理念,教育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生态建设方法。第三,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相统一的意识贯穿、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拓宽广大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建设的渠道,形成全社会生态建设的氛围。

2.政策的调整。政策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宏观性、权威性,政府政策的制定可以从全社会层面引导并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长期效应。当代中国,政府的生态政策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政策导向要体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实际建设中,首先,需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建立可行的政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其次,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围绕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相统一,为建立或完善法律约束机制、区域协调机制、市场价格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提供政策依据。第三,通过经济、社会政策引导并推动人们参与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人际合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科学的生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进步。

3.制度的支持。制度是指由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社会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制度建设是根本的建设,具有规范性、稳定性、有序性、操作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支持。“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第41页。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第41页。在实际的生态建设中,可以发挥法律等生态制度的规范、约束、惩罚、激励等多种作用。一是运用制度规范政府、企业、市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约束各自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建设的责任;二是对阻碍、破坏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行为予以相应处罚,建立健全违者必究的机制;三是对有利于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建设的积极行为予以褒扬、激励,建立健全功者受益的机制。

4.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中介,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能有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生态破坏局面、提升生态修复水平、推进生态优化发展,从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大量的事实已证明:科学技术手段的先进与否、合理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效。因此,科学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科技创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胡锦涛曾指出:要大力研发和推广使用“先进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切实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要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禀赋条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力争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26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亦是生态支持的强大武器,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都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在实际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之中,努力发展绿色科技,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人的生存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另外,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技术创新不仅应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善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还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强调本土研发,以不断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科技能力。

〔责任编辑:曾逸文〕

夏东民,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213001

王焕成,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15006

罗健,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 213001

猜你喜欢
统一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统一数量再比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