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的一般论题和主要论证*

2014-04-17 03:38朱诗勇
关键词:实在论命题实体

朱诗勇

(广东海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88)

实在论、反实在论的争论在哲学上是个理论问题,在实践上是个方法论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批评作为一种反实在论的实证论在反对原子论、统计力学、妨碍考夫曼对电子的发现、妨碍对量子电动力学无穷大问题的处理[1]136,都是这种方法论在实践上的作用体现。由此可见,必须在哲学理论上妥善解决这个矛盾。解决的前提首先要认清实在论的主张和论证策略,否则争论就会迷失于细节。

一、实在论的主要论题

实在论、反实在论理论根据讨论的问题首先可以概括为本体论的部分和认识论的部分,分别从心灵(知觉、概念、思想等)和世界两端考虑对另一端的决定关系:本体论讨论存在或世界的问题,考虑实在对人的心灵和笛卡尔妖魔等某种创世主的依赖关系——世界包含的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存在性是否独立于人类对它们的思想、知觉和某种创世主地存在;认识论讨论思想、判断或陈述、理论的问题,考虑人的心灵对存在的依赖关系——人类的思想、知觉的真理性是否独立于世界或世界包含的对象、属性和关系,是否依赖于某种神灵。此外,解决这些争论中发展出语义学的方式,于是衍生出语义学的问题;就我们断言的直接目的而言,还存在着目的性的问题。理清实在论论题的逻辑谱系对于我们有区别地处理相关问题有逻辑基础的作用。本文理清的逻辑谱系只针对一般实在论,对常识实在论和科学实在论不做区分,也不涉及局域实在论,如道德实在论、数学实在论。

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对作为哲学术语的‘实在论’的理解曾有一种共识,那么这种共识已经消亡了。”[2]3因此我们无法给出实在论的定义,只能把声称是实在论的一些核心命题按照其逻辑关系大致概括组成一个谱系。一个人可以是一种意义上的实在论者,同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反实在论者[3],不同的实在论选择其中一些命题,搁置或抛弃另一些命题。所以,不要把下面的概括当作一个共同纲领。

(一)理论目的论实在论

R1:“我们的理论是要成为对世界的如实描述”[4]232。

R1的表述还有“科学的目的是在其理论中给我们一种字面上为真的关于世界像什么的描述”[5]8等。

(二)语义学实在论,其主要命题有

1 思想的意义 R2:我们的思想和主张是关于客观地、独立于我们思考和描述它的方式地存在的世界的[6]3。

2 语言的意义观 R3:对于所争论的那类陈述按照其表面价值,也就是按照把它们看作真正具备其表面上看似具备的形式来做出解释[7]325。

表达R3的有“理论一般被它们的拥护者用来企图断言其中的词项相应的实体的存在。”[8]20语义学命题对于其他实在论命题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反实在论的一种策略就是否定判断的实在论语义学命题。一旦这种命题被否定,那么,其他实在论命题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认识论实在论,其主要命题有

1 真理观 R4:真假取决于其符合所描述的外部世界。

R5:“存在对‘世界的存在方式’的一个真的、完全的描述。”[9]4

R4是真理的标准,其表述有“真理涉及词语或思想记号与外部事物或事物集合之间的某种符合关系”[9]49等。

2 理论、陈述的真理归属 关于理论陈述的一般真理性属性的命题:

R6:理论陈述非真即假。

关于特殊理论陈述的真理性命题:

R7:最流行的、成熟的理论近似为真。

关于理论的真理性走向的命题:

R8:理论的发展可以越来越趋向、逼近真理。

表述R12的有“每一陈述要么为真要么为假”[7]334等,它是实在论的二值原则。R14的表述比较接近的有“成熟科学的科学理论是对其本质至少部分地独立于那些理论的现象的真的说明”[10]248,R15的表述有“最流行的科学理论至少近似为真”[11]1、“成熟科学中所接受的理论是似真的”[9]73等。可以概括为R16的观点有:“至少成熟科学的历史表现出向处理世界的真实说明的不断逼近”[11]7等。

(四)本体论实在论,其主要命题有

1 关于世界独立实在性 R9:世界及其包含的对象、属性、过程和关系独立于人类对它们的思想、知觉、描述它们的语言客观自足地存在。

R6有“世界所包含的对象、属性和关系独立于我们对它们的思想和知觉地存在”1[2]2、“世界独立于我们考虑和描述它的方式客观地存在”[6]等表达。

2 特殊对象的独立实在性 R10:特定名词指称的、具有其意义规定的属性的对象及其属性独立于心灵自足地存在。

R3的表述有“a、b、c等等存在,它们存在和拥有诸如F性质(F-ness)、G性质、H 性质的事实(不同于世俗经验独立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种)独立于任何人的信念、语言实践、概念框架等”[3]、“世界很可能包含非常像我们的最成功的理论所假设的那种实体”[8]22、“存在独立于可以表达和发现它们的概念框架的、问题的客观事实”[10]248等等表述。

二、实在论的主要论证

按照论证的范围和强度,影响比较大的实在论论证可分为以下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把一线科学家的信念作为根据。我们可以把这种策略称之为“一线策略”。

这主要是针对本体论实在论,其典型是操作论证:如果人们以特定的目的干预和操作实体(不纯粹是建立实体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认为这个理论实体是真实的;我们能够运用电子等理论实体作用于世界;因此,尽管关于这些理论实体和属性的理论不一定是真的,但我们还是可以认为它们是真正存在的;对那些一次复一次、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成功地操作的理论实体和属性,只有那些读多了笛卡尔的书的人才会觉得有问题,而一般的实验科学家并不觉得它们比日常明显实在的宏观物体更有问题[10]218-220。

第二种策略是依据解释的要求。我们可以把这类论证总称为“解释策略”。

第一,从一般的原则要求上看,我们要对现象做解释,而不仅仅满足于接受现象。理论的目的在于解释现象和理论成功,没有解释被视为奇迹、巧合、令人惊讶,这是整个解释策略的基础预设。

第二,从通过解释消除现象奇迹看,现象解释应该承认实体实在论。

(一)从解释的充分条件来论证,实体实在论可以消除现象奇迹

“如果关于理论实体的现象主义者是对的,那么我们必须相信宇宙巧合。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以一种实在论的方式解释理论,我们不需要宇宙巧合:电流计和云室以它们的确做的那样的方式表现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如果真的有电子等,那正是我们预期的。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实不再令人惊讶。”[13]39

(二)从解释的必要条件来论证,实体实在论是消除现象奇迹的必要前提

其中可以归为这类论证的有如下一些。

解释极限论证:科学的目的是解释;除非我们在可观察的东西之外寻找物理变量,否则就不可能有解释;因此解释要求相信不可观察的事物。例如,硝酸和盐酸的混合构成王水做实验,证据是,在观察上不可区分的不同样品的金在王水中以不同的比率(rates)溶解,理论是:两种不同的金的微观结构(例如不同比例的“纯金”的混合),因此,有不同的溶解比率[5]118。

因果解释意义论证:通过理论实体给出的解释是因果解释,而存在是因果解释的内在特征,这种解释要有意义就必须承认理论实体存在,例如,“当我通过断言在球上有正电子或电子来解释在电场中一个液滴下落速率的变化时,我是从结果推出原因,而如果在球上没有正电子或电子,这种解释根本就没有意义”[14]91;“每一种重要的统计相关性都必须通过一个共同的原因(common cause)解释……有时候在现象中找不到共同的原因,于是诉诸不可观察的某种东西。因此,解释的要求有时就是断定理论实体的要求”[4]234。

(三)从通过解释消除理论奇迹看,理论解释必须承认真值实在论

1 理论收敛奇迹论证 收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象收敛——现象向同一理论收敛,表现为不同情况下、独立的、大量的实验结果都支持同一理论假说。如果假说中假定的实体和假定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而仅仅是人为的构造,那么实验结果应该是分散的而不是收敛的,这种事实上的收敛就是荒谬的奇迹、巧合,描述宏观对象的理论成功就是莫名其妙,比如得自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与实验的测量的一致,如果离开一个共同的因果前提,就是一个显著的巧合[16];哲学不接受荒谬的东西;因此,实在论是成立的[10]213。另一种是理论收敛——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论向同一种理论收敛,比如普特南认为科学家的确尽力把早前理论的机制作为新机制的极限情形保留[9]20,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只能被包含旧的确证良好的理论取代[15]276。

2 理论成功奇迹论证 “实在论的正面论证是它是唯一不使科学的成功成为奇迹的哲学。成熟科学的术语典型地有指称……在一个成熟的科学中被接受的那些理论典型地接近于真的,同一术语即使在不同的理论中都可能指称同一事物:所有这些陈述被科学实在论者不是看作必然真理而是对科学成功的唯一科学的解释,并因此看作任何对科学及其与它的对象的关系的恰当的科学的解释的部分”[9]73。

(四)从解释的合理性看,应该选择实在论

1 最佳解释论证 最佳解释论证是运用最佳解释推理(IBE)。论证思路可以概括如下:IBE是从各种证据和“某种假说解释证据的事实推出那种假说的真理性”,在其中涉及的引理是真的并按各种标准排除其他假说情况下可能给我们以知识,是一种有担保的(warranted)推理[16];“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理论是根据事实的(ipso facto),就是有充分理由认为该理论要求的实体存在”[17]97;要遵循IBE,我们应该推出实在论。

2 先验合理性——方法论证 实证主义认为,在经验内容上没有差别的假说之间没有差别,如果你认为存在断言可能的存在的差别,那你就陷入怀疑论,从而认为存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各种可能性、不能拒绝许多奇怪的可能性。普特南对此的应对方案是,你可以根据它们的先验合理性来拒绝那些更不合理的假说,而合理性的差别在于方法论的立场[5]35。

第三种策略是依据一种语义学理论。可称之为“语义策略”。

普特南根据因果指称理论分析钵中之脑思想实验,然后得出我们不可能处于一个虚构的世界。这个实验是假设我们的大脑被截下来、被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的营养液的大钵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这台超级计算机使得我们的大脑经历着有如常人的经验,从而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与经验对应的实体、关系等。普特南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是钵中之脑,我们能不能说或认为我们是[钵中之脑]?”[9]5

对这个问题,普特南的回答是否定的,其论证是:无论是词语还是心理表征,如果与它意图表征的实在东西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联系就不能指称它们;而钵中之脑又没有与那些被表征的实在事物发生因果联系,因此钵中之脑的语言“钵”、“中”、“脑”等不可能指称实在的钵、中、脑等,而仅仅是意象(images)中的钵、中、脑等;但前提是他是钵中之脑,而不是意象中的钵中之脑,因此,如果钵中之脑说他“钵中之脑”,他说的就是假的;因此,如果人类认为他是钵中之脑,那么他就不是钵中之脑;否则就要预设通过“理智射线”把词语和思想符号连接起来的神秘的指称论,这不是人力所为,而只有上帝才可;也就是说,钵中之脑的断言预设上帝之眼;然而“不存在我们能知道或有用地想象的上帝之眼的观点,只存在反映其描述和理论所服务的利益和目的的现实个人的各种观点”[9]50;因此,钵中之脑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构造而不是可能的世界。这就是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实在的。

[1] S·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M].李冰,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2] HALDANE J,WRIGHT C.Reality,Representation and Proje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 MILLER A,REALISM.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08Edition),Edward N.Zalta(ed.).[EB/OL].(2005-08-04)[2014-05-09].http://plato. stanford. edu/archives/fall2008/entries/realism/.2005.8.4.

[4] BROWN J R.The Miracle of Science[J].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82(128):232.

[5] FRAASSEN B C V.The Science Im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6] GLANZBERG M T.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pring 2009Edition),Edward N.Zalta[EB/OL].(2006-06-13)[2014-05-09].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09/entries/truth/.2006.6.13.

[7] DUMMETT M.The Logic Basis of Metaphysic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8] LAUDAN L.A Confutation of Convergent Realism[J].Philosophy of Science,1981(1):20.

[9] PUTNAM H.Reason,Truth and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0] KLEE R.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Cut Nature at Its Seams[M].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1] LEPLIN J.Scientific Realism[M].Berkeley & Los Angeles: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2] KHLENTZOS D.Naturalistic Realism and the Antirealist Challenge[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4.

[13] SMART J J C.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Realism[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63.

[14] CARTWRIGHT N.How the Laws of Physics Lie[M].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5] POPPER K.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M]New York:Basic Books,1959.

[16] HARMAN G H.The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65 (1):88-95.

[17] SELLARS W.Science,Perception,and Reality[M].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62.

猜你喜欢
实在论命题实体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霍金的依赖模型实在论与马克思的“有机哲学”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EPR 悖论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