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自然资源在幼儿口语交际中的运用

2014-04-17 01:51
教育观察 2014年14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流

刘 珍

(如皋市磨头镇场南幼儿园,江苏如皋,226551)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应给孩子提供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春有野花秋有果,夏有绿荫冬有雪。每一个自然资源都有独特的魅力,每一种魅力都能激起幼儿表达的愿望。我们结合四季的自然资源特点,在看看、说说、听听、想想中尝试提高幼儿口语交际的能力。

一、在“寻找春天”的活动中,积累幼儿的语言词汇

农村中春天的美是无法言说的,从遥看草色的朦胧美到庄稼苏醒的生机美到野花盛开的灿烂美……这一切的美,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也是幼儿进行口语交际的良好素材。春天是个勃发的季节,彰显着生命拔节的声音,也是幼儿积累词汇的好时光。

我们有计划地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田野,寻找春天的小草、野花、蔬菜、树,观察春天的农作物,需要时可以摘些带进幼儿园,种在班级自然角里。幼儿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他们能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草,叶子长得像花一样的羊草、肥肥叶子并有白色汁液流出的蒲公英、叶子长而尖的鸡毛草……观察了小草不同的外形,了解了小草的名字,幼儿们边找边交流:“看,我也找到了一棵叶子像花一样的草!”“是羊草!”旁边的幼儿忍不住提醒她,词汇的积累就在潜移默化中。“咦?这儿有一朵紫色的小花,这是什么花?”也许是一朵不知名的野花,也能激起幼儿交流的兴趣,“问问老师吧!老师,这紫色的小花是什么花?”教师也不一定要急着告诉幼儿,“老师也不知道,你回去问问爷爷奶奶,别忘了明天过来教教我们大家。”“小老师”的角色让孩子有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带着这样的使命,孩子回家一定会问个透彻明白。第二天的“谈话活动”就成了这个“小老师”展示的舞台,这样的活动会在班级形成一种文化:每个幼儿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在集体面前表达的愿望,这是提高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隐性资源。

带幼儿去寻找可以食用的榆树、香椿树叶子更有意思。幼儿先在教室内认识榆树的图片,带着图片,沿着乡间的小路寻找,一路像是在探宝,新鲜而刺激。一会儿就有幼儿认为找到了,随即又被其他幼儿否定了,他们从树的高度、叶子的形状等方面进行对比、筛选、判断。当然经过多次的比对,在交流得差不多的时候,榆树终于找到了。拍照、摘叶子、回到幼儿园清洗叶子,拌上准备好的玉米糁、咸肉丁,加上调料,送到厨房的蒸饭机上一蒸,中午的午饭因为多了一道特别的菜而变得格外的香。而吃过之后的角色游戏更有价值,绿色的皱纹纸撕成了榆树叶,孩子们一边交流一边制作好吃的“蒸榆树叶”,“小吃店”变得异常热闹,制作的、点菜的、品尝的、收拾的,语言的学习目标退到了幕后,成了浑然天成的一个润滑剂。

二、在“快乐夏天”的游戏中,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

农村中,夏天最令幼儿感兴趣的是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泛灵论的特点让幼儿赋予许多喜欢的东西以生命,而当幼儿真正接触到活生生的小动物时,他们的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立夏前后,农村许多家庭都会买些小鸡、小鸭、小鹅,自家养着,等长大生些蛋自给自足。这些陪伴农村孩子童年记忆的毛茸茸的小动物,经过老师的适当引导,成了幼儿们交流的重要话题,这也是利用资源提高幼儿口语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你们家最近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喜欢吃什么?谁照顾它们?你会帮忙照顾吗?讲一讲它们有趣的事,画一画它们有趣的样子。”这样的一些问题给了家长和孩子一根拐杖,亲子合作,开始仔细观察,将发现的情况带到幼儿园集体交流。因为共同的话题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来自于孩子们有准备的经验,孩子们的观察特别仔细、交流特别丰富。“我家的小鸡黄黄的、毛茸茸的,像个小球。”“我家有一只小鸭特别的调皮,喜欢去啄别的小鸭。”“我家的小鹅已经长出小尾巴了。”同伴的交流会激起孩子表达的欲望,很多幼儿争先恐后地要说,哪怕说的跟别人一模一样也很快乐,同伴互学、相互模仿,共同的兴趣激起共同表达的愿望。

除了家庭养殖外,大自然给幼儿们准备了更多的小动物。田野里的、小河里的、天上飞的……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找个合适的时机,教师可带幼儿走到塘边,找找水塘里的鱼、虾、螺丝、蝌蚪、青蛙、野鸭,观察河边钓鱼人的专注,听听青蛙的叫声,捉几只蝌蚪,捡起几块瓦片扔出去,看看从水面划过的涟漪,在大自然中游戏、与大自然融在一起的感觉真好。有了这份经历,“钓鱼乐”“小小饲养员”“小蝌蚪找妈妈”等角色游戏变得丰富起来,幼儿们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平台。他们互相商量,用废旧的报纸、箱子、布条等布置游戏环境,用肢体动作去模拟动物的神态,用语言去想象动物间的对话……游戏情节不断地被延续、更换,每一次的游戏都呈现出不同的精彩。语言在游戏中变得丰富、娴熟。

三、在“秋之野趣”的实践中,提供幼儿交流的机会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秋天的农村到处洋溢着成熟的气息。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的金灿灿的水稻,“突突”作响的收割机走过,一排排水稻杆倒下,稻子却装进了收割机上的蛇皮袋里。在这样的时刻带幼儿走进田野,欣赏大自然成熟的美,幼儿们交流的兴奋劲是挡也挡不住的,再带他们在稻田里捡落下的稻穗,幼儿们将捡到的稻穗交给农民伯伯,请农民伯伯说说稻子的种植过程。这种经验带给幼儿深刻的记忆,很多天以后,他们还会将田野里看到的、摸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说到高兴处便手舞足蹈。

秋天的果园也是一派迷人的景象,幼儿园不远处的果园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桃林、梨树林下,听果农介绍桃子的生长过程和食用方法,桃子可以加工成的产品。幼儿们听听说说,回到教室分组用泥塑制作起桃子的产品放到超市进行买卖,泥塑怎么捏才能将桃子尖尖的角捏出来,涂什么颜色才漂亮,切开来加工成桃子罐头怎么包装才合适……制作的过程、买卖的过程都贯穿着幼儿的讨论和交流。

当然,如果能带幼儿们找一个空闲的野外野炊,那更别有一番乐趣了。活动前先跟幼儿商量野炊需要准备什么,讨论的过程,不仅是思维的展示过程,更是语言交流的平台。幼儿们会根据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物品。物品的准备是孩子与家长商量的环节,准备的东西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幼儿表达清楚是很重要的。准备物品按类别分类也需要孩子反复讨论,吃的零食类、主食类,铺在地上的、带去的玩具类等。野炊地点的分组活动更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在吃一吃、玩一玩中,幼儿会不知不觉地生发出很多的话题,如果老师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引导,幼儿表述的完整性、清晰性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在“冬也精彩”的锻炼中,唤醒幼儿交流的愿望

农村的冬天有些冷,幼儿园每天的户外锻炼变得尤为重要,各式各样的农民用的器具成了幼儿们绝好的锻炼器械,激发起孩子们交流的愿望,伴随着童年的快乐在操场上沸腾。

一根扁担挑起两个小篮子,晃晃悠悠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坚持性,也是幼儿交流的好的素材。“孩子,你的篮子里装的什么?你准备送给谁?要经过哪些地方呢?”“我篮子里的鸡蛋(就是几个纸球而已)是送给鸡妈妈的,到鸡妈妈的家里要趟过小河(平衡木),翻过大山(纸箱障碍),再跨过小溪(地上的呼啦圈)就到了。”在锻炼中,幼儿语言表达的顺序性与层次性得到了提高。

畚箕、步步高、旧轮胎、毛竹做成的高跷、筛子……当一大堆农民司空见惯的器具作为运动器械放在幼儿面前,任幼儿选择时,幼儿们选择的理由也不失为一次语言交流的机会。“我想选择轮胎和步步高这两种工具。我想将两个轮胎放在地上,在两个轮胎上放步步高做独木桥。我想和好朋友一起过这个独木桥。” 在多次的交流中,幼儿们会先说器械的选择,再说玩法以及跟哪些朋友一起玩,这样的表达结构完整、清晰,一目了然,也便于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当然锻炼结束后,如果能让幼儿自己说出是用什么器械、和谁玩以及怎么玩的,这种交流也水到渠成地提高了幼儿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总之,生活是幼儿口语交际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自然资源为幼儿们创设了良好的话题。在老师有效地引导下,这些资源丰富了幼儿与自然环境的对话,加强了伙伴之间的交流,深化了与家长间的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幼儿也在表达中体验着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乐趣。

[1] 董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5).

[2] 丁圣梅.口语交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09(11).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交流
情景交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交际羊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