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教育变革中的教师心灵

2014-04-17 01:51李伟言
教育观察 2014年14期
关键词:体制变革共同体

李伟言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只要感觉稍微敏锐,我们都能知道如今的教育出了问题。分数至上,没有培养健全的人格,训练考试的机器……以“应试”为特征的教育难以完整人才培养的重任,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工作效能感下降,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几代人的素质。教育也因为关涉着千家万户的利益而引起全社会的“吐槽”和不满。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教师需要迎接变革的挑战,优秀的教师必须让自己处于变革之中。检视教师自身面对变革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和观念问题也变得很重要。

一、虚无主义情绪

虚无主义是教师在认识上否定教育变革的可能,教育变革的意义,教育能通过变革获得改变之时,所表现出的无奈、沮丧、绝望、混世情绪。对教育变革本身的认识是变革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否定教育改革成为认识上的时尚时,教育的改善便无从谈起。在当下,认知上的虚无主义已是教育获得改观的最大隐性障碍,必须破除。

当说到教育问题时,人们常常将问题归因为体制,即使不知道教育体制到底怎么规约教育,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也不妨碍他们反复不断地提到它,认定“体制如此,没有办法”。体制被想象为一个庞然大物,教师则是只能顺从和依附它的弱者。这时教师是把自己从现有体制格局的构造者中摘出的,实际上也否定自身是教育变革的主体,这意味着拒绝对教育变革承担责任。在对体制的规塑力量极力渲染之下,人们投身于教育变革的热情被极大贬损,直至消失殆尽,这是虚无主义情绪流布的原因,又是其表现。

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和虚无主义情绪则是一体两面。人们想要的是立竿见影的变化,没有一个长时段的视野,没有对历史的承担意识,不希冀我们要为下一代人累积点什么。因为行动不能带来明显的、立即的变化,所以就干脆拒绝改变。这种拒绝不一定被言明,是在实际行为中得到表现的,比如:

抱怨。抱怨工作劳累,薪水低下,学生难教,领导不公平,等等。

投机。干劲十足,但却缺乏行动的道德目标,一切以个人是否得到经济实惠和经济利益为导向,唯利是图。

随大流。不想任何问题,泯灭自我于众人之中,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上述行为虽然表面看内容不同,但实质相同,套用一句俗语,就是“混日子”。不过有的是消极地混,想得过且过;有的卯着一股劲地混,要混出名堂。个人无法成为变革的力量,教育行动无法和教育变革之间建立起关联。这种做法弥漫于教师群体当中,不是少数,值得我们深思。

破除虚无主义情绪需要教师正确对待教育变革的困难,正确对待自身在变革中的角色,正确对待行动的效果。人们对体制力量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教师对教育革新所面临的阻碍有所意识,在教育政府垄断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层面自主革新的空间尚且狭窄,认真追索起来,几乎全是难题,做出改变确实有太多的牵绊。但必须意识到,对体制的约束若强调得失去了节制,实际上体制就成了个人放弃努力的借口,这个影响是很坏的。将一切归因为体制也是取巧的做法,它实际上取消了个人朝向美好教育所有可能的努力,导致普遍的畏难情绪,缺乏价值关切,回避问题或者对问题漫不经心,教育中人的行为常常无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真意,主动地迎合环境或者被动地被环境所裹挟。

在这个话题上,迈克·富兰认为,“只有我们积极地去寻求和面对那些实际上难以解决的真正问题时,我们才可能对复杂情况作出有效的反应。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深入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对困境和问题予以正视、积极探究的态度,意味着教师是把自己作为教育革新的主体看待的,既非旁观者,也非被动的执行者。这里还涉及对行动收效的认识。教育最终的改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漫长、艰辛的过程,任何有志于教育改善的教师都需要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是一种心智的成熟,更是教育超越意识的展现。教育信念需要我们葆有耐心和毅力,用于面对挑战,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后来者铺路,去做经过深思熟虑的认为恰当的事情而不是以立即起效作为行事原则。没有这种超越性的责任与使命意识,教育变革是不可能的。

二、自居弱小的心态

在笔者长期和中小学教师观念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把自己看做是体制下单纯的受害者,以弱小者自居。他们会将对教师思想观念的批判看做是对教师个体的指责和怪罪,当批判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时,有些教师就感到冤屈和不平。在他们看来,教师已经很不容易了,谁批评谁就是刻薄,就是不厚道。这种心理状态不妨概括为“弱势者的强势”。教育思想的系统批判是教育变革实施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也不否定别的探究路向有其价值,比如课堂教学技艺的探索,但是,没有深层教育观的改变,课堂技艺必定流于技巧和术数。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还未注意到这些,他们面对观念的批判有一种十分隘的心理,抱以防御的姿态。这本身就是需要破除的精神观念问题,说明这些教师心智还是封闭的,不理解批判的意义,不理解思想的功用。

的确,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当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时,教师不得不与学生一起陷入茫茫题海当中,身体和精神有双重耗损,焦虑和倦怠成为教师职业的寻常现象。但如果我们做更深一步的思考会发现,教师的苦和累除去体制自上而下的原因,也还有自身的因素。因为教师绝非置身于体制之外,而是和教育行政人员、家长一道,是这个体制的共同构造者。一方面,教师被动地执行着大量不合理反教育的规章制度,对此缺乏有意识的思考,或者反思不深刻,结果导致体制中反教育的因素得以顺利延续。另一方面,教师批判精神的匮乏、经验主义的盛行、理论素养的不足,与不合理的教育体制相得益彰,是滋养它的养料。教师的生存状态固然需要去同情,但是同情不能失去边界,不能把教师摘出这个体制之外,把他们当作单纯受害者看待,而要认识到,他们既是受害人,同时也可能是施害者。

摆脱受害人和施害者身份的关键,就是教师的觉醒,让自己精神独立,思想壮实,心理健硕。这个关键的地方不把握好,不管教师自己觉着多么用心做教育,也是枉然,任何努力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努力越多,为害越大。

面对教育重重的困境,教师需要放弃自恋与自怜,放弃弱小者的心态,拿出勇气,拿出担当。可能我们的确心理上有太多的顾虑和怯弱,但在一点点挣脱的过程中,我们就变得强大了。

三、孤独感和虚假的共同体意识

不否认有一部分教师怀着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在做教育,他们忠诚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保持了起码的独立思考,在困境当中,宁可被边缘化也不肯随波逐流,孤独的感觉浸润着心灵。这一孤独感固然有其价值,那就是让教师不会浮躁,在喧闹中保持一份必要的冷静,在教育良知被放逐之时有珍贵的坚守。同时对于那些灵慧的教师心灵来说,孤独感作为一种存在性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得以触摸和理解人的本质、命运这些有意义的命题,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教育认知当中。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孤独的体验也会改变教师的性情,让他们变得孤僻、刻薄,深感纠结和痛苦。如果和他们聊起教育方面的话题,真的能感受到他们在受孤独的折磨。这种情况颇让人忧虑和同情,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人在长时间的孤独中逐渐衍生出对外界和周遭人群的不信任,对教育理想的执著演变为一种传统道德意义上的独善其身、修洁孤高。孤独感最终催化认知和行为上的孤立主义,而这恰是需要警惕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孤立君子人格之所以不能改变教育现状,是因为教育变革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需要对话和共融,依赖于调动群体智慧,因而需要中小学教师与同行、教育行政人员、家长以及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的广泛合作。教育变革需要集体行动。也就是说,教育变革固然十分需要教师有独立的思考,然而这种独立思考并非把自我的心灵与外界隔绝开来,如果没有思维的相互碰撞,没有思路的相互补充和延展、观点的相互激发和分享,那么不仅问题解决的办法将始终受制和局限于具体个人的经验,而且也无法培植通往变革所必需的积极向上的理性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可能长期被焦虑、挫败感所控制,内心变得不够明亮。孤立主义之下的心智的闭锁和精神面相的阴暗,使得教师在繁杂变革面前备感无能。

因而,今日那些以良心从教的人,必须认识到冲破孤立主义、谋取合作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则急需把体悟和解读自身的孤独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样孤独将不再是折磨教师的负面因素,教师对此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将有助于帮助教师克服和他者的分离,走向有意义的联合。虽然这个任务的完成非常难,但是对于教育成功的变革而言,不可缺少。因为教育的变革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创造神话和奇迹,而是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同体持之以恒的对教育做以改良的行动。

但与此同时,又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深思。那就是,教师在试着走出孤独的过程中,被虚假共同体所迷惑和蒙蔽,融入的是“小圈子”,而非真正的教师共同体。这里边涉及对二者的鉴别。“小圈子”里中,人本身是缺乏独立性的,人情味十足,情感依赖颇强,亲密成了判断共同体的基准。而在共同体当中,人首先是人格和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共同体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个人之间互相支撑和协作的伙伴关系。人际过于亲密的交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暂时舒缓了教师在恶劣教育生态之下身心的倦怠和疲惫,但是它也可能导致教师缺乏实质性的探讨和交流,缺乏观点的反驳和争鸣,空有联合的形式,而缺少新的见解。

投身于教育改革需要教师把握个人和集体之间的悖论关系。帕尔默曾经有十分精彩的论述:“我们对孤独和集体的需求是一样的,这两种需求彼此对立,构成了一对很大的矛盾,一旦被拆开分离,原本都赋予生命活力的两种存在状态机蜕变为它们自身的亡魂。与群体分离的孤独不再是丰富的、有满足感的内在体验,而是变成了寂寞,一种可怕的与世隔绝。与孤独象脱离的群体也不再能滋养一种关系网,而是变成乌合之众,变成聚集了很多人,发出众多噪音的疏离的人群。”

批评和赞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缺乏异质的声音时,赞美本身就容易变质,赞美的作用也变得廉价。当人际的亲密被错置于最终的目标时,真理就会藏身,创意就会被压抑,而深刻的理解和新鲜的创意是一切变革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共同体才生机勃勃。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创造又有分享。每个人都被邀请到参与到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当中,共同体中存在着思想的交锋和理智的辩难。对话不再四平八稳,也不追求完全一致。对话的氛围坦率、融洽,人们在发生困惑,出现矛盾时,仍然愿意互相听取批评和意见。当问题和矛盾都没有被掩盖的时候,新的见解自然就容易出来了,我们也容易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真正的共同体帮助教师头脑变得开放、宽阔、灵活。当教育合作缺失这种真正共同体的精神时,无论外在结合多么紧密,教师头脑仍然摆脱不了封闭、狭隘和僵化。这也是教育变革路上不可忽视的敌人。

猜你喜欢
体制变革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变革开始了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