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再探讨

2014-04-17 06:17葛敏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阶层收费困难

葛敏

自从1997我国普通高校实行并轨收费制度以来,大学生承担学费已17年,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已成为全球大学的发展变革趋势。据报道,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有20%的贫困生、8%的特困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数额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政府、高校工作的难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梳理对化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矛盾,科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工作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育政策、教育改革催生问题产生

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确实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缓解了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实现了非义务教育需要交费的“行政规定逻辑”,但事实上这种收费制度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平等”,通过政策制定来转嫁政府本应承担的责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要占GDP总量的4%。截至2008年,这一比例才达到3.48%,2010年达到3.66%,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远远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老百姓自己负担子女教育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①国家财政投入的缺额部分需由学生家庭承担,这就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原本经济苦难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报告显示“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的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②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降低家庭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卖房、卖血、卖牲口筹措学费等屡见报端,其根源是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

二、社会变革、经济政策暴露问题根源

学生处在经济落后地区、家庭丧失劳动力、父母离异、突发重大灾害;城镇化进程加快,产生很多“失地农民”;受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金融动荡影响,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下岗人员大幅度增加;房价高、就医难、药费贵,CPI指数持续上涨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学生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贫困宏观上有五大特征,即区域性、民族性、阶层性、制度性、长期性与复杂性,其中制度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③仅农村的经济发展就有“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制度、土地制度等17项不平等的政策桎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这些不平等的制度设计是导致农民和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④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成员多是相关制度的遵守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持续扩大,中国已经从一个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国家迅速转变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⑤城镇金融资产的分布是收入最高的20%家庭拥有总金融资产的48.5%,收入最低20%家庭只拥有7.1%;而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低收入家庭几乎没有金融资产。“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1.5,这一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⑥而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之比可能达到6︰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但高校并没有根据学生家庭所处地区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

三、社会分层、阶层固化促使问题加剧

1.社会分层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因。社会分层是社会固有的社会属性,阶层不同决定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占有资源的差异,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阶层以及优势阶层总是能比其他阶层获得更多的资源。社会分层会造成家庭收入差异、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就业机会的不均衡。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因此逐渐成为社会边缘化的群体,甚至一些大学生因无法找到满意工作仍需要原本贫困的家庭继续供养,越来越多贫困家庭因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雪上加霜。由于社会分层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若没有与之相应的补偿调节措施,发生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教育不公平就会一直存在。

2.阶层固化阻碍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名望、权力、收入等息息相关,以至于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公认的家庭“最舍得投入”和“投入增加最快”的领域。教育是普通百姓“脱贫致富”和“跳出农门”的唯一相对公平的渠道,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正能量。美国学者思罗认为:“现实中个人智商的分配比收入分配要更平等些,但财富的差别却可能导致教育投资上的不平等。”社会分层、就业难度加大等原因导致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与回报失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出现两极分化,即富人比穷人、城市比农村更加重视教育。贫困生放弃高等教育机会,从眼前利益看是暂时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从长远看却是使改变原本社会阶层的可能性降低,导致阶层固化更加严重。

3.社会焦虑影响实现教育公平的信心。教育是改变阶层固化的有效途径,放弃接受教育则不利于阶层更替,更容易加重阶层固化的程度。“由此产生的社会焦虑,会抑制阶层分化本身可能产生的社会激励效应。要使社会成员认同接受社会分层机制,则必须使他们相信这种机制合乎正义。一种分层机制若要被人们认同为合乎正义,就必须体现出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正。”⑦当前,同一所高校没有因为生源地不同而实施差别化收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隐性就业机会不均衡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上流动的阻力不断加大,使得阶层固化和社会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四、资源垄断、分配不均凸显问题繁杂

1.高校地区分布不均。高校最多的省市分别为江苏、北京、上海等,而地处中西部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较少,这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高校的了解程度、报考难度上都处于劣势。高质量高校地区分布也不均衡,以“211工程”高校为例,北京24所,江苏11所,上海9所,湖北7所,陕西6所,四川5所,六省市占据“211工程”高校总数的半壁江山。普通高校更是扎堆经济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一个县级市能有几所高校,而贫困地区一个地级市都难觅高校踪影。

2.招生计划分配不均。受地方政府经济投入、政策扶持等影响,振兴地方经济成为省属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每年的招生名额大部分放在省内,少部分投向省外。受生源质量、就业率、就业质量及足额缴纳学费等因素影响,招生计划的大部分名额又投放到经济发达地区。地处贫困地区,家庭贫困的考生却要面临比发达地区考生更加残酷、激烈的高考竞争。高校地区分布不均,大部分高校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等原因还导致高考升学率严重不均。当江苏等地连续几年确保高考升学率超75%的时候,一些省份却要面临着突破高考升学率30%都难的尴尬局面。

3.高考录取分数差异明显。当经济不发达、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已经忍受着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招生计划少、高考升学率低等一系列的无奈之后,想进入心中理想的高校,仍然还要过录取分数差异关,同属报考省外高校,河南、江西等地的考生要比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的分数高出几十甚至上百分,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高考填志愿等随机性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高校少、计划名额少等。

4.教育资源占有不均衡。高校的学籍改革制度使学分制主导高校收费模式,这意味着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又一个公平梦破碎,原本交完学费之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读学习内容而不受科目数量限制的局面因实行学分制而改变,每个学分80元左右的修读费使原本囊中羞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只能“望课生叹”,原本属于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的知识大门再次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闭,他们只能根据毕业要求完成规定学分。此外,高校的教材选择、实验器材分配(自费部分)、各类辅导班等都容易因经济原因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拒之门外。

5.就业机会不均衡。高校实行收费制度虽然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扩招办学的积极性,但却加剧了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双向择业制度,毕业分配工作的制度随之消失,这种双向择业制度虽然在有效促进人才流动、人尽其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业机会不均的矛盾随之显现。富家子弟缴纳相对于其资产很少的学费,凭借实力雄厚的人脉资源很快就步入上流社会,而贫困子弟付出了相对于家庭收入而言相当高昂的学费却难以获得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甚至连一份勉强可以糊口的工作也难以得到。

6.高校扩招加剧教育不公平。如果教育是免费的,那么扩招就会体现公平,因为能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更多教育机会;但如果教育是收费的,那么扩招加剧不公平,费用越高,不公平程度越深,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收入比重越高,为教育买单的份额也越来越大。扩招与收费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助推来实现的,私立高校是收费的,只要能证明它的教育产品是高价值的,可能收费越高越好;公立高校若采取收费形式,需要政府认可它是精英教育作为前提。但事实并非如此,高等教育已成为“默认”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大跃进”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已广受诟病。政府有义务承担起高等教育的财政责任,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公平的、免费的教育。

五、贫困生的教育公平并非穷途末路

1.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一是坚持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坚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三是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阳光工程’切实解决了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中介欺诈等现象大幅度地减少,维护了高考的公开、公平、公正。”⑧政府不断扩大助困范围,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入学绿色通道、免息助学贷款等助困机制,初步统计已覆盖超过30%的在校学生,部分地区覆盖面在40%以上。另外,免费师范生制度是继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以来第一次实行的高等教育免费制度。浙江“长兴教育券”模式的施行,与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教育券”模式如出一辙,对解决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同样有效。

2.高校、社会的助困举措。诸多高校表明,要不让任何一位学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正如有高校提出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安心地进学校,放心地读书,充满信心地完成学业”。除了高校原有的“奖、助、勤、贷、免”等一系列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举措以外,社会、企业及个人也在高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努力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就学的机会。

3.经验借鉴、理论探索。英国“先上学后付费”,美国“提高免交学费的家庭年收入标准”,澳大利亚“放宽毕业生还贷时间”等各种确保教育公平的先进做法已引起国内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学习借鉴这些优良的助学举措一定会给国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工作带来生机,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到希望。在理论探索方面,国内一批专家、学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所有关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各界人士正呕心沥血、潜心钻研、勇于实践,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献,致力于探索科学、有效的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的有力措施。

[注释]

①④邹海贵,曾长秋.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伦理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4):15,15.

②于振华.社科院:供养一个大学生需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EB/OL].http://jingji.cntv.cn/2013/02/22/ARTI1361517239241199.shtml,2013-02-22.

③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2.

⑤李晓西,金三林.对我国收入分配研究的若干思考——兼评陈宗胜《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34.

⑥赵人伟.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2(9):38.

⑦朱四倍.贫困生放弃大学背后的社会分层固化之痛[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9/13/content_1891946.htm,2007-09-13.

⑧周济.教育部长:中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3):10.

猜你喜欢
阶层收费困难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自由流收费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应用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