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高专师德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2014-04-17 06:17武战军史爱芬闫韦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道德评价

武战军 史爱芬 闫韦华

当前,我国以培养高层次、职业化、技能化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师德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长远发展,因此,认真研究师德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职高专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容

师德建设是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都十分重视高校师德建设,并釆取多种措施促进师德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师德建设常常以运动形式展开,走过场,搞突击,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实效性较差,往往流于形式。

(二)忽视师表形象的树立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无论是其思想道德,还是仪表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部分教师不注意自身修养,不能以身作则:有些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上课自由散漫,在课堂上随意接听或拨打手机,中断教学;在考试中不能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对作弊现象听之任之;有些教师将分数视为商品,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交易,收受学生礼品等。这些都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师的为人师表存在一定问题,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造成较坏影响。

(三)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对高职高专教师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能够拥护党的基本方针路线。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国家大事,缺少对教育形势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散布一些错误言论。这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会造成学生政治思想、政治信念的混乱,其影响恶劣,应引起重视。

(四)忽视育人意识的关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是不可也不能分割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为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思想和品德上的熏陶。有些教师片面地看待教师的分工,认为任课教师的职责仅仅是教书,只要学生把知识掌握了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把育人的责任归于思政教师。有的教师课下与学生缺乏交流,没有师生情感的沟通,不仅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忽视敬业精神的增强

爱岗敬业精神不强也是当前高职高专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爱岗敬业意识淡漠,备课不认真,教学不努力;不能随时代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业务学习流于形式;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做科研,业务水平止步不前;在校外兼职,把教学当作了副业,对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够。无疑,这样的教学态度是难以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的。

二、高职高专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既为高职高专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高职高专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的理想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由于道德建设不能及时跟进,出现了师德滑坡的现象。一些人自我利益膨胀、本位主义滋生,奉献和牺牲精神下滑,职业倦怠严重,这些现象都对当前的师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师德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关于师德建设的内容都是在《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做的宏观论述,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针对高职高专的师德法律规范。有的高职高专虽也制定了一些本校的师德规范,甚至印刷成册人手一本,但仔细看来却无所适从,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究其原因,往往是所定的规章规范陈旧,内容空洞,说教味浓,集空话、套话于一体,既缺乏实质精深的提炼,又没有可操作性,远远落后于时代和形势的要求,更脱离了目前从业教师的心理需求,最终导致难以实施。

(三)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在高职高专发展中,教育主管部门长期以来更多的是注重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的培养等,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师德建设任务繁重,周期长,见效慢,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德建设,不能为师德教育创造长期的有利条件,不能定期组织师德培训,导致高职高专的师德建设大打折扣。

(四)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多数高职高专尚未建立健全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教学实绩评价,轻师德评价的现象。很多高职高专虽然在教师录用、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都有要求,但要求的内容过于笼统,不能真实、客观、全面评价教师的师德状况。在评价方式上,有不少院校仅仅停留在“打分”或学生评价层面,没有完善的师德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有些学校甚至认为课上得好,论文发得多的教师理所当然的就是优秀教师,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修养的倾向。

(五)教师自我修养的忽视

教师个人作为师德建设的主体,其自我修养直接影响着高职高专的师德建设。当前,部分高职高专教师缺乏师德修养的自觉性,主要由于他们对高职高专教育认同度不高,认为学生素质低,自身也不如其他高校教师社会地位高。对职业认识的偏差导致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忽视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起的示范影响。同时,当今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教学任务的繁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无法安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加强高职高专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每一个教师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受到所在环境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从大的方面来看,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及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和习惯,都能够促使教师增强责任意识,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是凝聚和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学校内部因素,尤其是校园文化不但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二)建立正规的岗前师德培训

理解师德原则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能够以师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师德教育最基本的目的。首先,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师德教育要从源头上抓起。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开设并重视师德教育课程,明确师德教育的目标层次,把握住师德教育的重点,讲求实效,使师范生在就业前就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能力。其次,还应重视师德教育的渗透,通过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对他们进行间接的师德教育,向师范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体验,将师范生习得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并将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三)制定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促进师德建设既要依靠教师的内醒与自我约束,同时也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为了保证师德建设的效果,师德建设需要有法律保障,具备一定的刚性和强制性。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时,首先,要以国家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为基础,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权利,责权结合,为教师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等教育行为提供法律保证。最后,所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具体化、规范化、可操作性强,贴近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际,接近教师道德的实际表现。

(四)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是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发现师德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评价作用的真正发挥有赖于师德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科学的师德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科学的师德评价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真正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考评,有别于重科研成果、教学实绩评价,轻师德评价的现状。第二,建立科学完整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目的,评价项目要具有操作性。第三,要注重评价过程,按照评价—反馈—评价的流程,切实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师德的提高。第四,采取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与客观。尤其要注重教师的自评,使教师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师表形象,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修养。

(五)高校教师应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根本。高校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社会教育。高职高专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思想和认识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否取得成效,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就起着无言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坚持道德信念,按道德原则办事,通过良好的道德体验加强自身修养。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道德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