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出路

2014-04-17 06:17赵秉峰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经典作家原著哲学

赵秉峰

多年来,经过我国高校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以下简称原著课)教师的辛勤工作,原著课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原著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推进高校原著课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教材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编写的,多数是对马恩列斯的部分著作进行诠释或解读的教材。这些教材对原著的诠释和解读比较详细,但也存在着个别地方翻译不够准确、政治色彩比较浓、解读不完全符合经典作家原意等弊病。21世纪以来,出版界相继出版了一些哲学原著选读或导读的教材。这些教材克服了以前教材存在的某些不足,但这些教材中有的只是解读,很少引入原著;有的教材引入部分原文,但对原著的解读不够全面、准确。近年来,尽管出版界出版了许多哲学原著选读(导读)的教材,但适合哲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寥寥无几。

2.在教学内容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讲课内容陈旧、空洞、枯燥无味;只传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不能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原著中的难点问题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听不懂;讲授内容不能融会贯通,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对有些原著的解读不够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现象;课堂讲授信息量少,授课内容不能反映学术前沿等。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它导致了课堂死气沉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传统单一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在某些大学课堂上仍然客观存在着。教师往往以原著导读为原本,并参照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形成讲义,从头到尾念讲义。学生上课时忙着记笔记,被动地听课,根本没有时间看原著。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对学生期末复习以及考研大有益处。但它缺乏师生互动,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原著课感到枯燥无味,不愿意听课,甚至出现逃课现象。

4.在教学时间方面。原著课课时少是高校哲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目前我国各高校开设原著课的课时一般为50学时左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理论体系庞大,涉及人物多,内容极其丰富,仅仅用50学时是无法完成的,难以讲深讲透。由于教学时间不足,专业教师对非重要的原著只能略讲,学生对这些原著只能简单了解概况,无法学深学透。

5.在考核方式方面。目前原著课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只要学生背教材、课堂笔记,无论是否阅读原著,一般都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甚至还可以得高分。二是开卷考试。任课教师出几道综合性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翻阅教材和笔记,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很容易在资料上找到答案,不读原著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三是写论文。学生往往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论文资料,利用电脑先进的技术手段,用几个小时就能拼凑一篇论文。只要任课教师不仔细看,不严格把关,一般都能顺利通过。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误区。在许多师生看来,哲学专业已经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够用了,没有必要再开设原著课。同时,除了考研学生外,多数学生认为,哲学原著离现实太远,学了也无用,白白浪费时间。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侧重的是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侧重的是介绍经典作家哲学思想产生、发展的历程,而原著课侧重介绍的是原文。前两门课是基础,原著课是这两门课的深化,是它们的来源和“根”。同时,从时间上看,哲学原著离现实社会的确有一定的距离,但它对现实社会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哲学无用论是错误的。

2.哲学原著本身的特点。哲学本身深奥莫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原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哲学原著,与我们既有空间上的差别,又有时间上的距离,在语言逻辑、思维方式、传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且经典作家本身具有非常高深的理论功底,他们的著作博大精深,理论性特别强,有些著作篇幅巨大、寓意深刻、语言晦涩难懂。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很难读懂原著。正因为如此,对专业教师来说,原著课备课困难、难以讲解成为高校原著课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对学生来说,学生普遍感到原著课难学、难理解、难记忆,枯燥乏味。

3.专业教师的素质问题。导致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别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和能力低下。诚然,哲学原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著课难讲,学生难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只要专业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认真备课,刻苦钻研原著,把原著课讲深讲透,学生还能感到枯燥乏味吗?事实上,许多学生不愿意上原著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听不懂,那些感到困惑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4.国际国内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动摇了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性。这就给原著课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国内,粉碎“四人帮”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他们提出现在搞市场经济不再需要马克思主义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甚至提出“哲学无用”论的错误论调。这些思想必然冲击原著课的教学,它所释放的负能量不能不对广大师生产生负效应。

5.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原著本身的某些局限性。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著作中,由于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影响,在著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时期的著作,有的个别结论、原理也被以后的实践证伪。例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提出了物质不生不灭的思想,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有些能量是不守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但它不是终极真理,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其内容。但现在有些教材和个别专业教师把哲学原著讲得神乎其神,好像哲学原著中每一条原理、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是绝对正确的,根本不提哲学原著某些原理、观点存在的不足。这种做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又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误解和反感,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原著课的兴趣大减,对专业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问题的出路

1.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要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端正教学态度,提高对原著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反复阅读原著,弄懂原著的深刻内涵,特别要攻克原著中的难点问题,这是讲好原著课的前提。三是紧紧抓住并吃透教材,阅读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吸取其精华,为教学提供思路。四是掌握哲学原著相关的理论课程,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五是通过进修、访问学者、参加学术和教研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

2.加强教材体系的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针对原著教材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选用适合本专业师生使用的教材;另一方面,自编或联合其他兄弟高校共同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根据原著课的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精选教学内容,对重要原著要讲精讲深讲透,防止面面俱到。对于非重要原著的内容,应简要介绍。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就是要抓住原著中经典作家阐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突破难点就是要把原著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命题、学说等问题解释清楚,这是原著课教学内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原著讲授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实际,引导学生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读、听、记、议”式的教学方法。读就是要求学生按老师规定的内容在课前认真地阅读原著,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原著导读,以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听就是要求学生仔细地听课。要引导学生带着阅读原著时不解的问题去听,听教师怎样分析和理解经典作家某一理论或怎样分析和批判某一错误观点、思考教师的这种分析和解释是否正确、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记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地记好课堂笔记。学生要对教师课堂上讲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尽可能地记录下来,特别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要一字不落地全部记录下来。议就是教师利用课堂剩余时间或辅导课时间,对课堂讲授的重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议论、讨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严把考核关。考核既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测量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核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核部门或教师能否按考核标准严格把关,杜绝人情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严把好考试关,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检验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和效果。

猜你喜欢
经典作家原著哲学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菱的哲学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一窥
拔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水家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奠基与实践探索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