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高校实践育人的思考

2014-04-17 07:55李鹏飞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9期
关键词:育人教育教学

李鹏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难题。如何正确认识、深入实施实践育人,成为高校必须深度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

1.教育认识缺失。许多教育者依旧保守地把实践育人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方式,并没有将其上升到一种教育理念的高度。客观现实是以“思中学”为主要模式的传统教学依然表现出较强的顽固性,教学方法转变仍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合理构建实践育人的科学布局,不能及时制定和完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管理规定。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也难以改变,习惯于“被动性”“封闭性”较强的课堂理论授课,没有主动接受和运用前沿、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能转变角色开展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广大高校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几乎都是按照理论课程的学习模式采取相对被动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树立起在实践中主动开展学习、参与训练、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意识。

2.教学体系缺漏。长期以来,包括各类实验、实习、实训、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内的实践教学,历来从属于课堂理论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而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不被看作是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人们认为不在教学计划内的各类学生实践活动不具备教学特点,只有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才具备实践育人的属性。部分高校对实践育人的目标、内容、方法、平台、评价等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没能建立起各种实践育人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各环节处于离散状态,无法建立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许多高校偏置了实践育人的逻辑地位和几何坐标,将其游离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导致教师实施教学行为不积极,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动力不足,直接制约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水平的提高。

3.条件保障缺位。实践育人的条件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其实施效果。由于观念的落后,部分高校在重视制度规定、经费支持、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实践育人的制度不能及时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过于保守和传统。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久治不愈”却又“习以为常”的通病。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存在不小隐忧,如实验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渐失,学生工作干部缺乏对教育的深层次理解、研究和实践,工作多停留在注重经验的管理层面上等。教学仪器设备落后,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有些高校相对重视硬件条件建设,但缺乏针对软实力的协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艺术教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行业、企业等各层面的标准都有很大偏差。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匮乏、管理模式单一,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和实训的积极性不大,实践育人与社会真实需求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正确认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

1.实践育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党的教育方针。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对人的实践还有更为直接的论述:“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收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教育问题上历来重视和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2.实践育人是教育基本规律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教育理论或是开展教育行为都应该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事。“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基本的教育规律,是育人规律,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成长规律。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在于实践,这是因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形成于实践、素质养成于实践、创新归同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育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一种理性的、与时俱进的思维观念和教育观念。实践育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凡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的教育过程,由学生自主开展的,能够逐步形成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都属于实践育人的范畴。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开展实践育人,就要求我们突破课时作为传统教学时间的局限,突破课堂作为传统教学空间的约束,突破单向讲授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3.实践育人具有不确定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不确定性指学生个体的实践轨迹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如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研究的项目有别于课程教材里确定的、固化的知识,研究过程必然是各不相同的,研究成果也是不确定的。交互性指学生与外部因素始终保持着交互状态,如通过军事训练、文化艺术活动、社会调查等,学生个体结合自身价值观、主观思维和情感等,通过与实践内容的交互作用,培养独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交互影响。创造性指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如开放型实验、学科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都是学生激发灵感、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4.实践育人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只能在其自身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成长成才,任何外力都只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但绝非决定性作用。事实证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就是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统一起来,既走获取科学知识的专业实践途径,又走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社会实践途径。在“以学生为本”的视野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是实践育人相较于理论授课和其他教育形式的根本区别。实践育人的过程管理、具体指导和质量评价都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实现自主式学习,使高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成为可能。

三、深入开展高校实践育人的思路

1.强调定位,学生才是主角。实践,是学生的实践,开展实践育人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学生通过实践行为,使自身的道德品格、知识结构、科学素质、文化修养、行为方式等得到发展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起到重要作用,但指导教师并不能作为主角开展教学活动,而应该转变角色,注重“教”与“导”的平衡,在学生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辅助、引导的作用,侧重于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特有的育人效果。

2.强调全面,整体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践育人应该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方式。一方面,笔者认为当前的实践育人类型主要分为专业学习型、组织培养型和社会教育型三类,应该强调完整性。专业学习型的教育内容涵盖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安排的实验教学、金工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开展的开放型实验、创新创业训练、学术科技竞赛等,是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展开的带有教学性质的环节。组织培养型的实践教育涵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内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会与社团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是校内具体组织机构(如学生处、团委、社团组织等)开展的教育工作或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型的实践教育涵盖了大学生社会教育的校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志愿者活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创业实践等,是在社会“大课堂”中实现育人目标的社会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实践育人的时间跨度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现将实践育人环节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3.强调协调,全方位开展实践育人过程。协调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实践育人体系自身要协调。无论是专业学习型、组织培养型还是社会教育型的实践教育,都是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三种类型的实践育人要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提高专业水平。要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的总体要求相适应,使三方面协调发展,各自发挥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共同参与实践育人的学生、学校、社会三方要协调。学生要“立”,树立主人翁意识;要“变”,变“要我成才”为“我要成才”。高校要“助”,助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要“导”,教育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发挥指导作用。社会要“真”,企事业单位向学生发布适合调查、研究的真题;要“新”,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要展示社会新气象、新面貌、新成果,提升实践育人的隐性功能。

4.强调可持续,实现实践育人的常态与长效。一要加强人、财、物、制等各类保障。加强人员保障,组织校内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共青团干部等全员参与实践育人,发挥各自所长,提升育人效果,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道德模范、技术骨干、劳动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加强经费保障,高校要按照国家要求,调整财务结构,确保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育。加大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科学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使之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和要求。加强制度保障,国家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政策,明确企事业单位接受大学生实践的责任,学校要完善相关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财务制度等。二要有效搭建平台,建设校内外各类实践教育基地,如属于专业学习型的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团队工作室等,属于组织培养型的谈心屋、心理驿站、党员示范岗等,属于社会教育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等。三要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手段,开拓国际化视野,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针对实践育人的特殊性开展有效管理。四要拓展实践育人形式,通过开设专业研讨课、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组织社会实践团队等形式进行课程化运行、项目化管理、团队化合作,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