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14-04-17 08:17周向军陆燕婷
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体悟语文课堂心理健康

■周向军 陆燕婷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周向军 陆燕婷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培养众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而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知识和生产力层面,还需要确保他们有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有较长的历史,有较健全的体系和较明确的职能。但是,在我国(不含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才逐步被人们关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第一次为这一术语正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和培养”课题,对当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评估,发现心理健康的初中学生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从心理健康六维度看,各阶段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的依次是: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和动机。以上问题具体表现为:厌学、逃学、偷窃、自卑、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逆反、耐挫力差、攻击、敏感、退缩、焦虑、抑郁等。由此可见,学生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且人数众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重塑学生健康心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学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建心理咨询室等,以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在中小学中开设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仅靠专业心理指导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或应对考试的必备科目,那就低估了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基于语言文字有表情达意的特殊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我的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来讲,一是朗读训练,即通过朗读,在感悟文章的同时,感染学生情绪,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部分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二是体悟情感,即通过体悟文中的情感,可以使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学生找到正确的动机强化物,抑制消极情绪。

朗读训练帮助提升自信心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感悟文本必不可缺的部分。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放弃了这一部分,选择让学生默读以加快时间。其实,朗读既有利于感染学生情绪,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又可以给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在《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中,作者回忆并叙写了与老师蔡芸芝先生有关的七件小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平日不敢举手的较自卑的学生各朗读一件小事,并对其朗读进行点评指导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受关注、被认真对待的温暖。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即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长此以往,可以使他们渐渐克服自卑心理,并且不再过度低估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逐步做到敢于举手、敢于发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体悟情感,抑制消极情绪

动机是指“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而强化物则是指“能增强行为出现的力量和倾向性的刺激物”。一般学生在学习中以成绩为动机的强化物,在人际交往中则以交际愉悦为动机的强化物,而此处学习的强化物则并非肤浅的一些成功体验,而是正确地体悟文中的情感。就《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而言,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三方面情感:

体悟浓浓师生情 课文中,作者回忆了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七件小事,不仅可以看出蔡老师很爱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学生也很爱蔡老师。而这七件小事,有的在日常教育中也时有发生,有的则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比如:蔡老师教学生跳舞、学生围着蔡老师看她写字,这些小事在平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经常会发生的。平日司空见惯的小事,由于很平常,很多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师生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方式。因此,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很快体会到师生之间深刻的情感,并投射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和老师的关系更为亲密。

对于蔡老师假装发怒要打学生的事,要引导学生理解,很多时候要用心看问题而非用眼。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很多老师时常会怒气冲天,少部分老师还可能与学生产生冲突。其次,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让他们领会这是出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学生学会在人际交往中用心看问题,减少冲动、易怒、暴躁乃至攻击的情况。

感受和谐同学情 课文中,“我”与同学产生过小纠纷,这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要引导学生明确两点:第一,自己开玩笑的话可能会深深伤害到他人。在由此体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回忆,看自己是否有无心之失伤害到了别人,从而让他们理解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作用,让他们承认自己的过失,原谅自己,从而避免再犯这样的过失。第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在所难免,而很多矛盾往往都是无心之过,应该放开心胸包容、接受,无需斤斤计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矛盾的产生,如何在矛盾产生后修复人际关系。由上述两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白宽容和换角度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用于日常人际关系的处理之中。

体会深深亲情 文中的“我”十分思念父亲,这是学生可以轻松把握的。然而,学生往往会忽视母亲对“我”的爱。一位母亲,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源于她对儿子的爱。即便她再思念丈夫,再压抑难过,她仍用尽心力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文中有一个细节:孩子半夜因为思念老师、想赵老师而起来,母亲可以第一时间发觉,并对孩子体贴照顾。通过文本的研读,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是否有很多小事,由于过于平常,而被自己忽略了,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让他们通过自己回想,体会到平凡而深刻、隽永的亲情,从而减少他们的逆反心理,并引导他们产生回馈之心。把对课文情感的深刻体悟作为动机的强化物投射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中,体会他人的善意,从而愿意主动地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可以逐渐抑制学生的自私、任性、逆反、冲动、易怒、躁狂等消极情绪,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逐步抑制学生的消极情绪,让他们预防及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专业心理指导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但绝非过渡时期的替代品。即便学校的专业心理教学体系健全完善了,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仍应继续进行,与学校专业心理指导相互配合,能够事半功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心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

猜你喜欢
体悟语文课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