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交响
——浅析扬剧《绣球缘》的创作理念

2014-04-20 13:29孙寿华
剧影月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主创人员扬剧绣球

■孙寿华

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交响
——浅析扬剧《绣球缘》的创作理念

■孙寿华

扬剧是我国诸多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因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扬剧唱腔或刚或柔、或高昂或低沉、可苍劲可委婉,时而规整时而俏皮,旋律多样,情绪丰富,加之一直以来都不乏优秀艺术家的完美演绎,因此深受戏曲爱好者追捧,是我国珍贵的戏曲文化瑰宝。

然而,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思想进步迅速、信息爆炸的今天,扬剧作为传统戏曲剧种,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严峻的挑战——新兴艺术形式快速崛起、外来文化入侵等等,这些因素使观众的思想、审美和艺术追求一再变化,传统戏曲如果继续固守成规、因循守旧,则很难逃脱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创新,已成了传统戏曲必须选择的道路。但是,盲目创新导致的不伦不类、雅俗不赏等恶果已在部分曲种中有了前车之鉴,那么,如何在保持原有魅力的同时为扬剧创造新的生命力?如何让扬剧在保留原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培养、吸引新的观众?这些问题,在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近期演出的新编古装剧《绣球缘》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和方向。

《绣球缘》的故事源自经典剧目《红鬃烈马》,讲述的是丞相王允之女王宝钏彩楼上抛球招亲时,见到了猎户薛平贵,并被他面对外敌挑衅敢于担当的勇气、敏捷矫健的身手和驯服烈马的英姿所吸引,抛下绣球欲与之结为连理。然而其父王允嫌弃薛平贵家境窘迫,不认绣球之约。王宝钏无奈之下与父断绝关系,自奔寒窑与薛平贵成了亲。王允为使女儿死心,暗差薛平贵随军出征。王宝钏信守忠贞,于寒窑苦等薛平贵十八年。不想薛平贵凯旋之时,却带回了新妻子代战公主。王宝钏深感委屈,一时难以接受,欲放弃名利独守空窑。最终,几经周折后,王宝钏在众人的劝说下释怀,三人才终得一家团圆。

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高派传人、徐秀芳的弟子汪小艳和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徐秀芳分饰前后王宝钏,国家二级演员马晓祥饰演薛平贵。看完全剧后不难发现,《绣球缘》的创作理念中既注重继承、发扬传统,又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前人未曾涉及的表现形式。不仅如此,主创人员还十分周密地考虑、设计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方式,做到了二者合理分配,兼容并存,且相辅相成、互补有无。这一大胆而不失严谨的创作理念,堪称传统戏曲寻求新发展、新生力的成功尝试,为我国传统戏曲顺应新时代的节奏和步伐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部古装剧,《绣球缘》在继承、发扬传统戏曲优势上做得近乎完美。主创人员保留了原剧“不以贫富论婚嫁”和“对爱情的承诺与守望”的积极主题,大至唱腔做派,小至服装造型,均以展现扬剧精华为重,让人不禁赞叹传统戏曲的风采。该剧更为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变化,人物的心理转换也更为合情合理。前半部汪小艳所饰演的王宝钏,扮相靓丽,在《投军别窑》一场中,送别薛平贵时唱做俱佳,情感真挚,一段圆场脚下平稳细腻,令台下观众不由得大声叫好。后半场中徐秀芳饰演的王宝钏,扮相端庄大方,唱腔高亢有力,宽厚明亮,吐字清晰、韵味甘醇,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听得台下观众几乎是一句一个“好”,一段一鼓掌。马晓祥饰演的薛平贵,扮相英武,唱做俱佳,亦为可观。《绣球缘》的唱腔方面,主创人员完整保留、演绎了扬剧的各种经典曲牌唱段——[金派梳妆台]、[堆字大陆板]等等,一腔一板均是原汁原味,充分展示了扬剧经历史、文化打磨之后所独有的特色魅力,令人大呼过瘾。做派方面,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如薛平贵驯服红鬃烈马时的一系列动作,身手矫捷、利落到位,且设计上符合情节,充分表现了薛平贵这一人物武功出众;又如《投军别窑》一场中,王宝钏、薛平贵的一段圆场脚下平稳细腻,博得了观众的一堂彩声。另外,除了主要的唱做之外,《绣球缘》的服装设计方面也十分注重保持扬剧塑造历史人物的经典造型。薛平贵二次出场的靠旗、金殿面君所着的蟒袍;王宝钏金殿面君所穿的宫装以及皇帝的龙袍等均是戏曲中的经典服装。这些人物与服装严谨的搭配选择,同样体现了本剧对传统的尊重。

《绣球缘》一剧中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对传统的继承是扬剧发展不可撼动的根本,它不仅能够保留扬剧原有的特色和独到的韵味,还能满足原观众群体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水平,为扬剧这一传统戏曲曲种维系最基本的生命力。

当然,仅仅靠继承传统、经典来维系生命力并不足以促成扬剧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下的文艺环境,戏曲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绣球缘》一剧在创新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并且效果颇为理想。最容易被观众注意到的创新尝试是在语言方面。本剧最大的亮点之一,莫过于贯穿整部戏的“四大公子”。这四个角色不仅衔接剧情成为一条线索,而且承担起了在语言方面大胆突破传统的任务。从第一场四人出场开始,“后台硬”、“富二代”等时下流行又敏感的词汇便层出不穷,不仅合理、清楚地表述了原本枯燥念白所应当交代的内容,而且制造了很好的诙谐效果,令观众捧腹的同时了解剧情和人物,也为原本沉重的情节增添了些许无伤大雅的轻松气氛,很容易吸引年轻新观众的注意。除了语言,主创人员对全剧的音乐唱腔也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调整了扬剧传统的唱腔曲牌旋律上的高低起伏,增加了节奏明快、旋律情绪俏皮的民歌小调,这些变化无时不刻地在提醒着观众的耳朵,令其始终保持着对这部剧的好奇与新鲜感,理所当然地为全剧灌注了新的魅力和生命力。

保留经典、继承传统是维系扬剧原有的根基,尝试创新、大胆突破则是为扬剧增添迎合时代的全新生命力,然而二者在具体实施时定然会存在矛盾与排斥之处,因此,如何做到传统与创新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便成了又一个难题。显然,《绣球缘》的主创人员在创作时对此也进行了周密的考虑。

全剧主要角色并未在语言方面进行重大改变,仍旧保持了扬剧传统古装剧的风格;而流行词汇和诙谐的言语均是来自四大公子、西凉人哈赤和魏虎等次要角色,创新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它们身上。音乐唱腔方面,保留西皮、金派梳妆台和堆字大陆板等经典唱段为观众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来回味扬剧的原汁原味,而对于其他唱段的改编又给予了观众耳目一新的全新体验。如此一来,在唱腔、语言等方面将传统与创新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又通过人物关系、剧情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创作理念,不仅兼顾了传统与创新,而且让扬剧的传统经典部分规避了创新带来的风险,在顾全根基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地突破,既能尝试创新的效果,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创新失败所可能带来的不土不洋、不雅不俗的尴尬局面,实可谓万全之策。

综上所述,着力继承与发扬扬剧传统经典的部分是扬剧存在的根本,开拓思路寻找创新的道路是新时期扬剧发展的必要选择。然而过于看重传统、畏惧尝试新理念必然会遏制扬剧的进步与蜕变,拖沓扬剧顺应时代的步伐,最终被时代淘汰;如若反之,一味地冒进创新,忽视历经考验保留下来的精华与经验则会导致扬剧畸变,失去其原有的艺术价值,难免于被观众遗弃的下场。因此,扬剧全新的创作理念中,必须重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之道,唯有使二者互融互合,才能令经典增添新的魅力,以全新的元素为已有的精粹锦上添花,让扬剧在新的艺术氛围中蓬勃发展,让扬剧的艺术价值在观众的审美追求中稳步提升。《绣球缘》作为一部新编古装剧,已经为扬剧探索出了一条合理、可行的全新道路。虽然仅迈出了寥寥几步,但从观众络绎不绝的掌声中,我们可以听到扬剧古老的脉搏仍在有力地跳动;从现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中,我们可以看到扬剧崭新的枝芽将欲迅疾地萌发。我坚信,当扬剧寻得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之路时,当历史的精粹与时代的创意交相辉映时,无论思想如何进步,无论环境如何严苛,扬剧都将伫立于艺术之巅。

猜你喜欢
主创人员扬剧绣球
王秀芬把靖西绣球“抛向”全世界
重温党的历史 激发创作灵感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绣球抛上天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 孙俪陈晓竟演过“母子”?
“绣球 ”,对不起
广西壮乡的工艺品
“真实的”还是“口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