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地学实习基地选址研究

2014-04-22 07:06赵文涛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青海湖基地区域

赵文涛,张 文,颜 明

1.青海大学 地质工程系,青海 西宁 810016;2.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6

青海大学地学实习基地选址研究

赵文涛1,2,张 文1,2,颜 明1

1.青海大学 地质工程系,青海 西宁 810016;2.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6

为满足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野外实践教学的要求,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青海大学青藏高原地学实习基地,确立了地学实习基地选址和建设的原则,并初步预选出18个选址区。通过预选区的详细踏勘,认为门源县二塘沟和共和县恰不恰镇沟后水库上游及环湖两个地区是较为有利的选址区。通过两个区域交通位置、地质现象、高原地质特色、地学位置、地学价值及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对比,确定恰不恰镇沟后水库上游及青海湖环湖地区作为青海大学青藏高原地学实习基地,并讨论了实习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

青海大学;地学实习基地;青海湖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的前身是1958年青海大学建校初期设立的地质系,开设地质测量、采矿及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等专业,1984年停办。2003年针对青海省地质勘查部门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设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7年根据青海省地质工作大会精神,筹建地质工程系,5月正式组建成立,并开设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为进一步做强做实地质工程系学科建设,2007年教育部同意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口支援,并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达成联合共建协议。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地质工程系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建设成果。但是,野外地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成为人才培养和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制约“瓶颈”。而地质学教学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野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把握,在分析、判断、推理的基础上,探讨其规律性,实现对野外实地地质现象的认识与发现。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因此,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高水平有特色的高原地学实习基地是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学实习基地选址和建设原则

1.地学现象丰富,教学内容齐全

野外地质实习主要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和填图实习,是地学类本科生重要的实践课程,涉及众多基础地质理论,如地球科学概论、古生物学、地史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矿床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因此,所选实习基地应三大岩类均有发育,各地层出露良好齐全,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现象丰富,并且具有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貌、地质特征。实践教学内容能够涵盖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剖面测制、区域地质填图等全方位的要求。

2.地质现象相对集中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集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习的效率与质量,并且较小的实习区域也可极大地节约实习成本,保证学生安全,因此,所选实习区域应当在较小的实习区域内有丰富集中的教学内容。

3.具有青藏高原地貌和地质特征

在2011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以及蔡克勤、王训练、杨文采、李烈荣等五位全国政协委员,针对近年来地质类专业人次培养中出现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低、野外观察能力不足、专业素质整体滑坡、创新思维能力明显不足的现状,提交了《关于建设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的建议》,建议按照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六个布局,建设10~12个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使其成为高校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教学实习基地、地质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基地,也是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科普基地。这也成为我校建设野外地学实习基地的一个有利契机。同时,建立一个具有青藏高原典型地貌、地质特征的地学实习基地不但对于满足我校实践教学意义重大,也是未来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地学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

4.能够保证实习安全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地质现象虽然丰富,但很多地区海拔很高,地形复杂险峻,条件恶劣,无法开展野外实习工作;其次,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因矿山开采等原因,安全隐患很大。因此,实习基地应选择建在地形相对平缓,海拔较低,利于教师和学生正常生活,并且没有安全隐患的地区。

5.交通相对便利,生活方便

野外实践教学涉及众多的教学线路和教学观察点;其次实习需要师生在野外食宿;再次,实习基地从长远来看还可作为科研工作站和开展青少年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因此,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生活设施是建设实习基地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野外地质实习基地选址目标区对比

青海大学自2010年开始着手进行地学实习基地的选址工作,结合学校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高水平实习基地的要求,在咨询省国土资源厅及其下属地勘单位一些教授、专家和我系的“昆仑学者”的基础上,选定了大通县牦牛山、大通县中岭水库、互助县五峰寺、湟中县南佛山、平安县小峡口、门源县二塘沟、大柴旦行委大头羊沟、青海湖环湖地区、德令哈怀头他拉地区、孟达乡积石峡等18个区域,并逐个进行了踏勘。经过详细勘察,剔除了有悖于上述原则的区域,最终选定了两个条件较好的目标区。

1.门源县二塘沟地区

二塘沟属于门源回族自治县管辖,距西宁150km,北负祁连山脉,南依达坂山,目标区位于门源县城南5km左右。

二塘沟目标区内地层较丰富,出露有中奥陶统、下奥陶统、上三叠统、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且从平面和剖面图上分析,区域上存在构造形迹,发育有规模较大的褶皱和断层,构造现象较为丰富。

经过踏勘工作,认为二塘沟地区区域内地层露头较好,层理及界线较为清晰;构造现象较为丰富;发育有冰川地貌,具有高原特色,是选址工作中所遇到条件较为良好的地区,范围适中,沉积岩层丰富,界线容易识别,可圈定40km2左右的区域作为实习总区域。在区域的北部,较小范围内出露地层丰富,可作为学生独立填图的区域。区域毗邻河道,具有第四纪地质方面的教学内容。此外,区域内有煤矿和采石场,且距离门源县城很近,而门源县是青海省著名的油菜花观赏地,具有旅游地质和环境地质灾害的教学内容。但该地区岩性较为单一(以砂岩为主),且没有基底出露,也没有岩浆岩内容。

2.恰不恰镇沟后水库上游、青海湖南山、橡皮山及环湖地区

目标区域为共和县恰不恰镇沟后水库上游左侧区域,距离恰不恰镇约20km,距离青海湖151基地约45km,距离青海湖湖东种羊场约60km。该区域海拔在3000m左右,踏勘区内出露地层有4~5种,三大类岩石均有分布,构造现象丰富,矿化作用较为明显。预选的两个目标区域特征对比如表1所示。

三、恰不恰镇沟后水库上游及青海湖环湖地区具有的优势

1.地学特色

在地质发展过程中,沟后及青海湖环湖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这里记录下了古地理、古环境的变迁,长期复杂的构造运动造就了壮丽秀美的青海湖构造断陷湖、蜿蜒的曲流河、活动的三角洲、广袤的沙丘、多样的湖岸类型等地质遗迹。

青海湖是世界著名的高原湖泊,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动,青海湖南山地区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典型的高原冰川作用及冰川地貌、高原冻融作用和冻融地貌,以及风沙作用和沙漠地貌、湖泊作用和湖水沉积、生物作用和生物沉积、河流作用和河流沉积、河流地貌、黄土梁地貌等等,恰不恰沟后水库上游及青海湖南山发现典型直观的沉积、构造、矿化等各类地质现象,三大岩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选定区域均有分布,且特征明显,易于辨识。此外,分布有水利工程、隧道工程、边坡工程等地质工程,非常利于开展地学认识实习和填图实习教学,以及进行地质工程与地质资源方面的研究。

表1 青海大学野外地学实习基地选址区特征对比

青海湖环湖地区省级地质公园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海环境勘察部门经多年调研、考察、论证,形成综合考察报告后,再经省国土资源厅、省旅游局等多个部门评定而成,最终于2011年11月1日,青海湖环湖地区被评定为省级地质公园并举行了揭牌仪式。专业技术审查中,专家组认为,青海湖省级地质公园内已调查有34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世界级2处、国家级17处、省级15处,资源类型多样、组合性强,具有稀有的自然属性、特殊的科学意义,是一座罕见的世界地质遗迹资源宝库。

2.地学位置

恰不恰镇沟后及青海湖南山拥有非常典型的高原地质特征,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形成过程一直是世界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际许多知名地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十分向往研究环青海湖地区的地质特征,它和青藏高原隆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但影响到中国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迁、生态环境都有影响,在世界地学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地域优势

经过勘察,恰卜恰镇沟后水库上游及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集中,大多数分布在公路两侧,交通十分便利。基地建成后,距离风沙作用和沙漠地貌、湖泊作用和湖水沉积、生物作用和生物沉积、河流作用和河流沉积、河流地貌等教学点均在3~5km范围之内,距离填图教学点70km,距离各工程地质教学点25~70km,所有教学点均在收费站之间,避免公路收费之扰。同时,还可以在原子城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4.专业思想培养优势

地质专业是艰苦行业,长期以来,国内外地质院校在培养地学人才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从心理学角度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因此,从一年级起的认识实习阶段,一般均安排在相对轻松的地区,让学生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然后从二年级起的地质填图实习逐步适应野外的艰苦工作,最后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具备热爱专业思想理念。基地建成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有闻名世界的青海湖美景陪伴,同时,毗邻的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我省及全国闻名的弘扬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可从心理学的角度培养学生在野外开展艰苦工作的专业思想的目的。

5.生活基地位置

经过校内外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专家教授考察和反复论证,认为将生活基地建设在青海湖湖东羊场附近较为合适,目前已开展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四、建设目标

按照学校要求和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建议,结合“一省一校”计划,青海湖地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将基地建设为青海大学野外地质实习基地,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水电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学科均可使用,成为青海大学综合利用的一个实践教学基地。

第二,当基地初具规模后,利用教育部建设野外基地的渠道和国土资源部建设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的渠道,将基地申请建设为国家级野外实习基地和青少年夏令营基地,成为“青海大学青藏高原国家地学研究实习基地”,辐射西北地区具有相关专业的高校。

第三,争取建设成为“青海大学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实习基地”,面向全球地学研究者开放。

参考文献:

[1] 刘国生.巢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24-27.

[2] 孟宪来.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地质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3.

[3] 袁晏明,章泽军, 秦松贤,等.“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6-129.

[4]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2):98-100.

[5] 李国荣,陈文婷,王涛,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56-158.

[6] 时红莲,项伟.论深化地质教学实习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18-121.

[7] 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等.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3.

[8] 赵春青,姜咏芳,刘玉升,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61-163.

[9] 何翔,华洪,赖绍聪,等.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44-46.

[10] 刘君玲,刘斌.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科学建设与开放管理的基本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99-201.

Title:Research on Location Selection of Geological Practice Base of Qinghai University

Author(s):ZHAO Wen-tao, ZHANG Wen,YAN Ming

Qinghai University; geological practice base;Qinghai Lake

G642

A

1006-9372(2014)03-0076-04

2014-04-15。

青海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12-Z-Y14)。

赵文涛,男,讲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青海湖基地区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分割区域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青海湖》
我的基地我的连
踏浪青海湖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