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5例临床治疗分析及文献复习

2014-04-24 08:44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两性霉素氟康唑脑膜炎

马 烈

(东莞康华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东莞 523080)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5例临床治疗分析及文献复习

马 烈

(东莞康华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东莞 523080)

目的对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治疗与转归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对我单位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5例CNM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系统分析,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5例CNM患者,经临床单独采用氟康唑(FCZ)治疗6例,其中,3例治愈、好转;3例死亡。9例经临床采用两性毒素B(AmB)联合氟康唑序贯治疗后,7例治愈、好转;2例死亡。结论有效的联合用药,可有效抗真菌,且患者脑室引流则可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并可有效改善预后。

脑膜炎;新型隐球菌;疗效分析;文献复习;联合用药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已成为近来年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病情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且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常见的药物治疗有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1]。而本文就作者10年间收治的15例CNM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系统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CNM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中资料均源自作者10年间收治的15例CNM患者。其中男性9性,女性6例;年龄12~53岁,平均年龄(35.6±3.6)岁。发病时间40~205 d,平均发病时间(85.6±7.4)d。

1.2 基础疾病

1例乙型肝炎;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例肾移植术后长期用免疫抑制剂;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艾滋病;其余则无明显原因。15例患者之中,有3例曾有鸽子接触史。

1.3 临床表现

急性,4例;亚急性起病、慢性起病11例;其中:10例,呈现恶心、呕吐;13例,发热;9例,有脑膜刺激征;7例,视神经乳头水肿;3例,抽搐;10例,视力减退;1例,肢体无力;2例,有意识障碍。

1.4 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脊液压力增高,最高者为425 mm H2O,平均为295 mm H2O;且外观多呈无色透明。蛋白升高者13例;氯化物降低者14例;糖降低者8例。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墨汁涂片染色阳性者11例(73.3%);阿里新兰染色法阳性者12例(80.0%)。头颅CT检查:12例患者脑室扩大、脑积水。

2 结 果

2.1 累及部位

1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8例单纯累及脑膜;6例同时累及脑实质;1例合并脊膜神经根炎。

2.2 治疗及转归

15例CNM患者,经临床单独采用氟康唑(FCZ)治疗6例,其中,3例治愈、好转;3例死亡。9例经临床采用两性毒素B(AmB)联合氟康唑序贯治疗后,7例治愈、好转;2例死亡,见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3 脑室引流

经头部CT/MRI复查提示脑室系统扩大明显,均予以速尿、甘露醇、10%血浆白蛋白脱水降颅压,并对效果不理想的4例进行侧脑室引流术,3例头痛和意识状态在引流2 d之后,即有显著改善。1例病情危重患者死亡。

2.4 不良反应

15例患者中,7例出现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部不适、胃痛、呕吐等,且患者最早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3 d后。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的9例患者,有6例出现即刻反应(畏寒、高热、寒战);3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用药2周后),2例肾功能损害(用药3周后);2例低血钾症(用药10 d后);1例白细胞减少(用药1周后)。见表2。

表2 9例两性毒素B联合氟康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 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已成为近来年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病情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且病死率较高。该疾病多继发于免疫缺陷者、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者以及长期接受化疗者。同时,以亚急性、慢性起病者居多。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通过脑脊液检查则可以找到新型隐球菌,并予以确诊[2]。

3.1 抗真菌治疗

现阶段常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5-FC)、伊曲康唑等。如康继玲[3,4]等则采用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并在脑压、脑脊液生化正常之后再改用氟康唑进行巩固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胡微微[5]等则采用了AmB、5-FC、FCZ三药联合的治疗方案对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进行了临床治疗;同时,还将3例患者采取了早期Am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2周之后,使患者症状得以有效改善之后,继而将治疗方案调整为AmB联合5-FC、FCZ,也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卢亚亚[6]等人则AmB联合5-FC基础之上,还进行了腰穿鞘内注射AmB,并口服FCZ,也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对6例患者进行单独FCZ治疗,其中,3例治愈、好转(50%);3例死亡(50%),治疗效果不理想;而9例采用AmB联合FCZ治疗后,7例治愈、好转(77.8%);2例死亡(22.2%),则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3.2 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颅内高压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更是导致早期死亡、远期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有效的颅内高压的控制则可为该疾病临床治疗赢得极为宝贵的时间。通常来讲,颅内高压处理方法有外科的脑脊液引流及药物治疗等。临床医师常依据客观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降低颅压的方法。如许红梅[7]等则提出:可先采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或、速尿等降颅压药物进行,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患者颅内高压时,则可进一步予以腰椎穿刺减压;若以上手段均无效时,可在予以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前提之下,予以脑室引流术、VP分流术或者玛雅囊侧脑室放液术等手段以降低颅内压。笔者认为,因对VP分流术的远期治疗效果尚未十分明确,此减颅内高压方法不提倡过多应用。文中,笔者采用速尿、甘露醇、10%血浆白蛋白脱水降颅压;并对减压效果不理想的4例进行侧脑室引流术,2 d后其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

另外,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会引发患者出现胃肠道、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这也常常导致患者无法完成抗真菌治疗而延误或错失治疗时机,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提高对合并的认识与对症支持治疗意识[8]。本文患者几乎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因有效的对症支持而未发生被迫中断抗真菌治疗者。但是,AmB治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者较多,也相对较严重;笔者则在用药前进行了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从而明显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综上所述,有效的联合用药,可有效抗真菌,提高临床治愈率,并可有效改善预后。

[1] 安雁鸣,郭晓峰,郭建花,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6):578-579.

[2] 陈葵.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10,32(6): 476-478.

[3] 康继玲,胡淑爱.新型隐球菌脑膜炎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9):53-54.

[4] 石庆生,张志英,黄广丽.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10(11):860-861.

[5] 胡微微,汤正好,奚敏,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489.

[6] 卢亚亚,郭春燕,倪莉.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0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14-116.

[7] 许红梅.儿童隐球菌脑膜炎[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4):9-12.

[8] 李敏,欧阳敏,陈鹏,等.24例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病例临床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32(8):70-71.

R519.4

B

1671-8194(2014)17-0104-02

猜你喜欢
两性霉素氟康唑脑膜炎
HPLC法测定福司氟康唑含量及有关物质
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氟康唑对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IL-6、TNF-α、IL-8的影响
Vaccination
病理确诊的肺毛霉菌病五例临床分析
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