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鞍区肿瘤手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分析

2014-04-24 08:44岳四海张宏凤赵重庆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7期
关键词:鞍区脑膜瘤视神经

岳四海 张宏凤 赵重庆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防止鞍区肿瘤手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分析

岳四海 张宏凤 赵重庆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目的对防止鞍区肿瘤手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方法研究我院收集的12例尸体头颅标本,对鞍区微血管显微解剖结构进行分析。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鞍区肿瘤患者2,对其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平均视力有显著提高,经1年随访均无死亡或脑脊液漏事件发生。结论在为鞍区肿瘤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时,首先应对鞍区微血管显微解剖结构予以准确掌握,在手术中对患者视神经供血动脉加以保护,从而预防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视神经萎缩。

鞍区肿瘤;缺血性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供血动脉

为探讨鞍区肿瘤患者手术治疗时预防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笔者在对人体鞍区微血管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在手术操作中对患者视神经供血动脉加以保护,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资料

选取我院收集的12例尸体头颅标本,所有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其中男6例,女6例。其中5例标本经新鲜灌注染色。

1.2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鞍区肿瘤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13~62岁,平均为(36.5±4.2)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3.5±1.1)年;所有患者均有内分泌紊乱、头痛等临床表现,均拟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26例患者均经术前头颅MRI扫描检查确诊,且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鞍区肿瘤。2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验诊断为鞍隔脑膜瘤2例,鞍结节脑膜瘤7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垂体瘤6例,颅咽管瘤6例,嗅沟脑膜瘤3例。术前7例患者视力正常,19例患者有视觉功能障碍如视力降低等表现。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

对尸体头颅标本进行研究时,对视神经、视交叉侧方及上方供血动脉来源、分布和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总动脉(MCA)间的关系进行重点观察。

1.3.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展开静脉复合麻醉,根据肿瘤大小、性质与部位选取手术入路,其中2例垂体瘤、4例颅咽管瘤等6例患者均采取翼点入路,5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嗅沟脑膜瘤2例下丘脑胶质瘤与2例鞍隔脑膜瘤等12例患者采取纵裂入路,3例垂体瘤、2例颅咽管瘤、2例鞍结节脑膜瘤等7例患者采取单侧额底入路,1例垂体瘤患者采取前中颅底联合入路。所有患者在开颅后均于显微镜下对脑底诸池如颈动脉池与视交叉池进行解剖,促使脑脊液释放减压,之后对视交叉前间隙、终板间隙、颈内动脉外侧间隙与视神经外侧间隙等进行探查,在这些间隙中寻找肿瘤显著突出处,将囊内肿瘤予以切除,在肿瘤体积逐步减小下,对肿瘤包膜予以分离,对患者视交叉、视神经和供血动脉予以最大限度保护,直到将肿瘤全切或完成次全切。

1.4 观察指标

观察尸体头颅标本鞍区微血管显微解剖结构,对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平均值、视力进行记录,统计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变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尸体头颅标本鞍区微血管显微解剖结构

通过对12例尸体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发现人体视交叉与视神经血液供应来源较多,主要来源包括大脑后动脉(PCA)、后交通动脉(PCoA)、ACA、MCA、ICA。其中PCoA、PCA发出穿动脉到视交叉与视神经下方,ACA所发穿动脉到达视交叉与视神经上方,MCA、ICA所发穿动脉到达视交叉与视神经侧方,其中大脑前动脉穿动脉和鞍区肿瘤供血、术后缺血性神经萎缩的发生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视交叉与视神经血液供应均由同侧ACA所发穿动脉给予供血,部分个体一侧视神经可由两侧ACA穿动脉实施供血。

2.2 肿瘤切除效果分析

26例患者经术后1年随访均存活,经MRI增强扫描发现患者肿瘤全切除21例(80.77%),大部分切除3例(11.54%),次全切除2例(7.69%),所有患者均无脑脊液漏现象。

2.3 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变情况分析

7例(14眼)视力正常患者13眼(92.86%)术后视力不变,1眼(7.14%)出现恶化;19例(38眼)视觉功能障碍患者27眼(71.05%)术后视力好转,7眼(18.42%)视力不便,4眼(10.53%)视力恶化。患者治疗后视力显著提高,肿瘤直径显著缩小,多数患者完成肿瘤全切(P<0.05),具体见表1。

表1 26例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与肿瘤直径分析()

表1 26例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与肿瘤直径分析()

时间 例数 视力 肿瘤直径(cm)治疗前 26 0.2±0.1 4.2±1.1治疗后 26 0.5±0.2 0.8±0.4

3 讨 论

鞍区属于颅内肿瘤好发部位,鞍区肿瘤类型较多,常见类型为脑膜瘤、垂体腺瘤与颅咽管瘤等[1],多为良性肿瘤,患者通常具有视觉功能障碍、头痛等临床表现[2]。由于鞍区解剖位置十分复杂,其解剖位置和视神经交叉相邻,在鞍区肿瘤发病、进展中,很容易引起视野、视力损伤,对患者视力有重要影响,严重时可引发患者失明[3]。在鞍区肿瘤手术治疗中,若造成视觉传导通路中微血管损害,也会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引发缺血性视神经萎缩,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失明。因此在为鞍区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除对肿瘤进行切除外,还应对脑神经予以最大限度保护。

已有研究显示,在鞍区肿瘤手术治疗时,对手术入路予以合理选择,对于降低视神经损伤、促使肿瘤充分暴露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鞍区显微解剖结构予以准确把握,特别是对承担视交叉与视神经血液供应的穿动脉分布状况予以准确把握,也可促使手术治疗效果提升,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措施。本次研究通过对12例尸体头颅标本展开分析,发现视交叉与视神经血液供应均由同侧ACA所发穿动脉给予供血,部分个体一侧视神经可由两侧ACA穿动脉实施供血。当患者鞍区肿瘤直径在3 cm以上时,特别是对于术前出现视力障碍的脑膜瘤患者,在展开手术前应展开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加以明确。在展开肿瘤切除手术时,对于肿瘤质地较硬的肿瘤患者,不可贸然将肿瘤整块予以切除,应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以降低在分离视神经或过度牵拉时造成直接损伤。在对肿瘤内界与后界进行处理、对神经四周肿瘤进行分离时,不可过分牵拉,避免将视神经穿动脉拉断。在本次研究中,26例患者经治疗后视力显著提高,19例术前视觉功能障碍患者(38眼)术后视力好转率为71.05%。对26例患者展开1年随访,无死亡或脑脊液漏事件发生,肿瘤全切除率为80.77%,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在为鞍区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在对鞍区微血管显微解剖结构予以准确掌握,在手术中对患者视神经供血动脉加以保护,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视神经萎缩。

[1] 余敦星,梁建峰,岑宇翔,等.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视功能的保护[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3):2909-2910.

[2] 庹必灿,李红梅,刘旭,等.鞍区肿瘤视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24-25.

[3] 王小红.鞍区肿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9):1561-1562.

R774.63

B

1671-8194(2014)17-0135-02

猜你喜欢
鞍区脑膜瘤视神经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双胞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报告
唐由之视神经萎缩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