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三峡坝首的记忆

2014-04-25 08:36王海群向均平编辑
中国三峡 2014年4期
关键词:秭归县秭归脐橙

文/王海群 向均平 编辑/任 红

秭归:三峡坝首的记忆

文/王海群 向均平 编辑/任 红

移民,是一个被人视为很“敏感”的词。

1997年夏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记者萨查来到屈原镇。萨查在即将搬迁的移民家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吃的是腊肉,喝的是苞谷酒。

萨查拿着照相机,记下移民搬迁的全过程。萨查问及移民最多的是“你们舍得吗”,移民说,“我们虽然舍不得,但为了国家建设,我们又心甘情愿”。

萨查被三峡移民如此坦诚的胸怀所打动,他说:“中国官员比我想象的更务实,三峡移民很勤劳、友好,他们是我难忘的朋友。”

第一搬与平湖村

位于三峡坝上库首的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吃水最深,搬迁最早,难度最大。全县有1座县城、8个集镇、6个场镇要异地迁建,148家企业要重建,淹没土地3万多亩,搬迁移民达10万之众。

1992年12月28日,三峡工程在谭德训老人刚刚拆掉的老屋前开挖了“第一铲”,老人一家成为三峡百万移民“第一搬”。

谭德训1922年9月出生,1973年7月入党,当了12年的生产队长。他一生勤俭,处事公道,乡亲们称赞他为好人。

1992年修建三峡工程的消息传来,谭德训和其他村民一样兴奋,老人期盼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三峡大坝建成。

当年12月,三峡工程开始了前期施工准备,各路建设大军进驻坝区,拉开了三峡工程最大的前期施工项目茅坪溪泄水洞的序幕。

居住在施工范围内的21户移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搬出坝区。当移民干部第一次来到谭德训家里做工作时,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我们早就盼望这一天了,一句话,党要我们几时搬就几时搬。”

在农村有一个风俗,六腊不搬家。老人说:“家庭事小,国家事大,工程不等人哪,腊月不搬家那是封建迷信,我们不能信它。”12月28日,挖土机在谭德训老屋前挖下第一铲黄土。那个冬天,他们家拆掉七间瓦房,八亩耕园地和大片竹林。

2000年12月,谭德训老人辞世了。这位平常的老人没能够看到已经耸立起来的大坝。今年新年过后,我们再次来到了杨贵店村移民新区的谭德训老人曾居住的新家,墙上挂着老人的遗像和三峡移民搬迁第一户的大红匾牌。老人的儿子谭必宣告诉我们:“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了,他一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做了一件令我们后人十分敬佩,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我们向老人的遗像深深地鞠了一躬。

坝上库首第一城——秭归。 摄影/郑家裕

枝江市董市镇平湖村,是70年代长江葛洲坝移民而新建的村。当年秭归县1400名葛洲坝移民举家迁到这里落地生根,重建家园。45年后,平湖村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康村。如今,富裕起来了的平湖村又接收安置了来自秭归家乡的三峡移民1400人。

平湖村老书记望运华告诉我们,经过几代移民的艰苦奋斗,如今家家住上了小洋楼,实现了住宅楼房化,街道亮彩化,房前屋后庭园化,吃水自来化,通讯程控化,电视有线化,农村城市化。

在望运华指引下,我们见到了从秭归搬迁而来的移民干部郑兴年,他原是秭归县屈原镇西陵峡村党支部书记。当年血气方刚、办事果断的硬汉子,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回忆起当年带头搬迁的情景,郑兴年说,我参过军,曾在帕米尔高原守疆5年,复员后当选为村里书记。村里人多田少,就带领群众发展柑橘产业。几年下来,群众的收入大大增加了,有80%的农户盖起了小楼房。1996年5月,村里有130多人要外迁安置,移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大多数群众不愿意离开在长江边住了一辈子的家。我在淹没线上也建有新房,不是外迁对象。5月10日,我向镇党委递交了申请书,要求带领移民外迁。当时,很多村民涌到我家里,问我图的啥。我说,三峡蓄水后,村里土地几乎淹没完了,我这个当书记的就有愧于国家和乡亲们。乡亲们对我说,郑书记,我们跟你走。我从家里拿出一大壶苞谷酒,大家你一杯我一杯喝着白酒。第二天,大家拆房子,搬家俱,只用了三天,我们130多人一起来到了平湖村安家落户。

一晃18年过去了。郑兴年说:“我们一家住有三层楼房,和老伴享受了农村养老保险,孩子们结了婚,有了工作,孙子们在上学读书,生活比过去强多了。”

柑橘林与风茅路

秭归地处西陵峡,行船而上,两岸满山柑橘林像金腰带,盛开的柑橘花香飘宜人。

秭归有着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屈原就在此吟出千古名篇《橘颂》。但秭归全部种的是普通柑橘,果子小,酸味重,产量低。1995年,秭归被命名为“脐橙之乡”。这是中国柑橘之父——华中农业大学的章文才先生给带来的。

秭归人尊章文才为“橘翁”。章文才教授的晚年都在秭归度过的。他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指导农民建成了第一个地下通风贮藏窖,为秭归引进罗伯逊脐橙、纽荷尔脐橙等许多优良脐橙品种,历经三十年,峡江两岸长出片片柑橘林。

上:九畹溪大桥与移民新居。 摄影/李学梅

下:归州新城。 摄影/李学梅

三峡工程蓄水后,秭归境内的桔园因受回水位影响,直接淹没面积达2万余亩。章文才先生建议秭归开始进行大规模柑橘品改,并制定出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柑橘产业化建设。1996年,92岁的先生深知大限将至,时日无多,给秭归县委写下最后一封信,建议“把果农组织起来,办产、供、销、运、贮、加工一条龙的现代大农业”。

“秭归,是我的第二故乡。”先生常常这样向的国外柑橘专家介绍。他说,他去过很多柑橘产区,但他一生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秭归。1998年,先生辞世,橘农们自发地出资为章文才塑像。

橘翁走后,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邓院士适时提出“发展晚熟品种、推广晚熟采收技术、精心运作品牌”的发展战略。他的团队结合自己的“柑橘优异品种的创新选育及推广”课题,在秭归选育、推广早熟、晚熟的高品质品种,拉长脐橙上市的时间,提高了秭归脐橙的竞争力。

归州镇彭家坡村移民彭洪财,被称为柑橘“土专家”。是章先生教会他种植罗伯逊脐橙,如今又是邓院士教他种植红肉脐橙。彭洪财:“红肉脐橙好吃又好卖,秭归独家。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中华红’。”

如今,秭归脐橙种植规模已达23.5万亩,年产量24万吨,每年为橘农带来6亿元收入。

泄滩是秭归县西南山区的一个边缘乡镇,山大坡陡,在当地流传着泄滩有三怪:桔树长在板壁岩,种田要用绳子拽,蔬菜当着肉来买。

移民致富果——秭归脐橙。 摄影/李学梅

秭归两河口镇蔬菜基地。 供图/秭归县移民局

泄滩乡副乡长陈鹏告诉我们,从1996年起,大规模发展夏橙,现有夏橙种植村10个,柑农3000多户,夏橙面积15000余亩,品种以奥林达、密奈等为主,优质品率达80%以上,2013年度产量突破1500万公斤,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

2003年泄滩夏橙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2008年注册了“西陵峡”夏橙商标。近几年来,泄滩夏橙销售均价都在3.00元/公斤以上。在对泄滩夏橙专业村陈家湾村100户柑农的抽样调查中,年收入达10万元的占20%;5万元以上的占60%。夏橙已成为泄滩形象的“第一名片”。

据秭归县农业局局长郭清军介绍,秭归县紧紧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大力发展以柑橘为主的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柑橘已发展到25万亩,优质柑橘占80以上。同时围绕柑橘、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的储藏、加工、销售环节,引进了15家加工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方式,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合同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使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秭归,群山环绕,沟壑纵横,长江自东向西横贯境内64公里,千米以上山峰多达87座。“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打杵子不离手,背架子不离身”。千百年来,秭归人民就是靠背篓、打杵在这块土地上跋涉。从1995年起,秭归人在陡峭绝壁的西陵峡两岸开始修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国家补助、民工建勤、以工代赈、自力更生的办法,将条条公路一步步地延伸向峡江深处。

风茅路是秭归腹地12个乡镇通往县城的咽喉,也是长江中下游连接西南地区的唯一陆上通道。1995春节刚过,风茅公路占地移民就开始了大搬迁,公路沿线94户、241名移民,在短时间内拆除房屋8000平方米,让出土地1700亩。在大搬迁中,没有冲突,没有事故,没人讨价还价。

3月20日,风茅公路迎来了它的开工庆典。对于平原来说,机械化施工,是用百米、千米的速度来推进的。而地处悬崖峭壁的风茅路,机械化无法进场,是千条绳索捆扎千人腰,用凿子打,用锄头挖,用背篓背,每掘进一米,可以说是用生命作赌注。秭归县交运局局长谭健康告诉我们,风茅路的建设是极其艰苦的。但在长达两年的建设中,没有人叫苦,没有人打退堂鼓。

在风茅公路险段九曲脑山上,埋葬着一位叫陈文炳的老人。老人得知家门口要修建公路,卖掉了自己仅有的3只羊,买来雷管、炸药,主动参加修路。老人说:“等路修通了,我只想坐一回汽车到城里去逛逛。”老人没有等到路通的那一天。1996年10月,老人去世。乡亲们把老人埋在风茅路边的九曲脑山上,在那儿可以让老人每天看到九曲十八弯的风茅路上奔驶的车辆。

在风茅路横墩岩段,耸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徐耀德烈士牺牲之地”,每个车辆通过时,司机们都自发地鸣笛致敬。

38岁的徐耀德生前是茅坪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风茅公路指挥部副指挥长。九个月他吃住在工地,穿破了七双鞋。1996年9月,徐耀德带领千人会占风茅公路最险要地段横墩岩。9月21日下午,当他来到一道长15米的半隧洞时,忽然发现头顶上的岩石即将坠落,他指挥农民向两边撤离险区。当他最后一个准备撤离时,已经太晚了。年仅38岁的徐耀德因伤势过重,把生命献给了风茅路。

2000年10月,风茅公路全面贯通,全长49公里,修建桥梁18座,隧道5座,涵洞158道,挡土墙15万方,开挖土石方255万方,沥青路铺设、路标路牌全部结束。工程建设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创造了全县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生态农业——移民茶园。 供图/秭归县移民局

乐坪里春色。 摄影/李学梅

以风茅公路为龙头的库区公路在峡江深山、大山深处不断延伸。从1995年开始,历经18年的不懈努力,全面建设成247公里等级公路、69座大(中)桥,8座隧道、6个港口以及滚装码头、旅游码头、客运码头。“出境快速路、连接高速路、打通沿江路、乡镇柏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大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农村公路通村达户,柑橘、茶叶等农产口从农家门口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秭归交通大改善,结束了秭归人肩挑背驮的历史。

秭归的新实业

2011年,秭归县在完成移民大搬迁之后,号召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在政策、经济、服务上给予扶持。汤雄和李蒂亚是一对80后移民夫妻,大学毕业后,他们到北京、武汉、芜湖等地当过推销员、营销策划员,办过公司。

看到家乡的发展前景,他们决定回乡创办自己的公司——湖北仕外田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他们瞄准当地马铃薯、红薯等产量大、品质高的特色农产品,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在该县5个乡镇建立2000多亩的基地,开发脱水蔬菜、果蔬脆等产品。

如今,夫妻二人的公司实现年产值3000多万元,安置当地移民50多名,开发的产品已经成为航空休闲食品,走向了全国各地。对于未来,夫妻二人设想:继续扩大公司规模,带动更多的移民参与到马铃薯、红薯的种植之中,安置更多的工人,让小小的薯条成为让乡亲们致富的“金条”。

春节刚过,年味未尽,湖北匡通电子公司董事长彭佩云已经开始忙碌,筹备上市。

彭佩云告诉我们,湖北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库区淹没企业,通过改制转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成为国内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发光二极管(LED)、光电耦合器(OC)等半导体元器件以及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的龙头骨干企业。

匡通电子原来是一个员工不过百人、产值不过百万的小企业。近几年来,他们抓住对口支援的机遇,已由行业的“跟随者”,发展成“领跑者”。目前,公司拥有冲压、电镀、封装、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和全球一流的封装设备。掌握了半导体封装核心技术,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形成了一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银锡复合电镀工艺、短节距、超薄L E D引线框架、新型贴片L E D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采用直营分销模式,建有能覆盖全国市场的直销网点,有独立自营出口的国际贸易部,在越南、印度等国家设有办事处,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2013年,匡通电子与北斗国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姻,开展战略合作,以匡通为依托联合组建北斗导航应用产品生产基地,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

公司现有员工1500多人,80%属库区移民。10年来累计发放工资1.5亿多元,上交税收7000多万元,缴纳社会保险1500多万元。

在秭归工业园区,江苏AB集团在2000年就率先落户秭归。江苏A B集团董事长周惠明告诉我们:“2000年3月,我们响应国务院和江苏省的号召,来到三峡库区秭归县投资建厂。临行前,公司高层和一些亲朋好友竭力劝阻我不要去秭归,都说秭归环境差、条件艰苦,办企业有太多的风险和挑战。”

A B集团落户秭归十多年来,先后追加投资2.3亿元,实现了集织造、漂染、印花、成衣于一体且功能齐全、工艺先进的现代化针纺企业。公司的提档升级,很快吸引了外商的眼球,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中国香港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公司职工由2000年的100多人达到了1600多人,2011年取得了工业产值4.5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已经挤进了湖北针纺企业大户群。

秭归帝元食品罐头有限责任公司,是1999年11月落户秭归的一家对口支援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出口果蔬罐头、集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及外向型为一体的民营企业。

短短12年的时间,帝元公司由当初一个年产400多吨罐头的小企业,现已成为湖北省产销量最大的罐头生产厂家,产品已获得HACCP管理出口标准体系的认证。

12年前,31岁的湖北鄂州人侯加强积极响应国家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号召,利用秭归丰富的桔子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在秭归投资创业,2006年投资1500万元新上了二期工程,年生产能力从2万吨增加到3万吨。2007年,又投资1000万元新上了三期工程,当年底建成投产,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

截止2011年底,公司生产产量4.8万吨,产值3.6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出口创汇2000多美金,实现缴利税960万元。安置就业1000多人。产品全部销往美国、欧洲、中东地区及东南亚周边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获得“全国农业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LED电子生产车间。 供图/秭归县移民局

此外,侯加强先后与周边种植大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签定了产销供货合同,从种子、农药、资金、技术承诺对农户的扶持,对农产品实行了保护收购价,涉及农户几千人,种植面积5000多亩。

秭归县人大副主任谭家政说,2011年,国家对三峡库区实施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秭归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国家新时斯确定的库区战略目标,以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为重点,加快发展“一果一叶”(柑橘、茶叶)和“两园三区”(九里生态工业园、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金缸城新区、县城主城区、三峡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战略,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补助资金总额超过60亿元,有30多个移民安稳致富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在大坝上游一公里处的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补助投资兴建的一个大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介绍说,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规划投资18亿元,它与长江黄金航道对接,占地3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三峡地区呼应汉渝的重要物流基地和临港工业先导区,并大大缓解三峡货物过坝压力。可创年利税10亿元,安置移民5000多人。

秭归是一个从来都不缺乏文化底蕴的地方,幽幽古巷,青砖黛瓦,一曲“我哥回”,一嗓子“船工号子”,无不再现着历史的沧桑与凄美。如今,与三峡大坝相邻的秭归新县城,是三峡库区迁建最早、搬迁最远、最先投入使用的一座县城,已成为三峡坝上的一颗明珠。

猜你喜欢
秭归县秭归脐橙
湖北:秭归推广秭归脐橙手绘系列升级包装版式
脐橙连上物联网 扫码便知“前世今生”
湖北:秭归举办秭归脐橙品牌推介会暨电商扶贫签约仪式
“最短路径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奉节脐橙
湖北:秭归脐橙品牌价值五年增长1.45倍
秭归县脐橙品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秭归县柑橘沙皮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秭归脐橙进入收获季
畅想马年 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