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民俗学视角下的区域民俗与区域经济

2014-04-26 05:02董丽娟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董丽娟

摘 要:地域性的民俗和地域性的经济涵化运动则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民俗文化现象。经济民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把区域民俗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放在经济民俗学视野下来观察,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结论如下: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社会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精神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的历史性因素,为社会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

关键词:经济民俗学;区域民俗;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84-02

一、经济民俗学含义

日本民俗学家宫田登在他的《经济学与民俗学》一文中谈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的衣、食、住,而这些又是经济的根本所在”,在民俗学中“有把衣食住以及交易、交换放在坐标上思考的领域”[1],经济学家则鲜有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民俗的兴趣。而实践证明,大量的民俗现象和经济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其本身既是民俗现象,也是经济现象,从单一的学科观点来研究问题,往往片面。经济民俗文化学在国际上早已成为专门学科。钟敬文先生谈到民俗文化体系构建时,把“着眼于中、下层社会的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活动所表现的风习的探究”[2]的文化学定义为“经济民俗文化学”,并作为民俗文化学的一个特殊门类。在此影响下的中国学者也逐渐开始了对经济、社会、民俗、文化等关系和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杜平《中国各民族消费习俗》、何学威《经济民俗学》、施沛生《中国民事习惯大全》、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陈庆德、马■炜《文化经济学》、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洪名勇《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实施机制研究》、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王天玺《文化经济学》等。其中,以何学威为主要倡导者,提议建立经济民俗学的分支学科。1999年,何学威在《论经济民俗文化学的研究与建设》中提出了建立经济民俗学的想法,主要探讨涵化在经济活动中的民俗文化要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过程的影响、作用、机制和规律。2000年在专篇文章中,他进一步阐述了经济民俗文化学产生的背景、学科的具体内涵与性质、研究的对象等,认为经济民俗文化学产生于特定的经济民俗文化整合,是特殊的民俗文化学,而且是一种应用民俗学[3]。同年,其关于经济民俗文化学的专著《经济民俗学》出版。《经济民俗学》由16个章节组成,系统地从民俗的几个层面,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阐释了民俗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机制及规律,首次提出将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挂钩,这在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属于开风气之先,可以说,《经济民俗学》是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其良好的学科建设基础。

二、区域民俗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民俗,也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时期相沿积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风尚等民间文化传承现象的总和。民俗具有群体性、约定俗成型、流行性、地域性和变异性等特点。

考察经济和民俗的关系,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发生的最经常、最密切的关系就是双向的涵化运动,即经济实践影响民俗,民俗反过来影响经济的进程,这种运动的结果就是经济民俗文化现象。而地域性的民俗和地域性的经济涵化运动则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民俗文化现象。经济民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把区域民俗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放在经济民俗学视野下来观察,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结论,为社会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

关于区域性风俗与区域经济活动规律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货殖列传》。《史记·货殖列传》把各地物产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北方四大区,并结合各地民俗阐述当地的商业活动规律。如果忽略了对民俗文化的科学分析,就会使经济活动的决策出现失误。如《庄子·逍遥游》的“宋人”不了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俗,去诸越之地贩卖“章莆”(帽子),导致“无所用之”。又如,我国西北某市一家食品厂,1985年斥巨资从国外引进一套面包生产线,而开工后,却发现与当地群众的饮食习俗不合,价格又高于当地习惯了的方便小食品,所以造成供过于求,企业不景气。可见,不了解一地的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就会受阻,忽略民俗文化分析决策就可能失败。

又如,有学者考察了广东地区的一句民谚——“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河南地痞”,认为其形象地描述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民俗风貌的差异[4]。和此例相近的是,有学者对浙西南香菇山歌进行研究,浙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适宜,成为香菇种植的发祥地,围绕着香菇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民俗事象,其中就包括“香菇山歌”,经济生产促进了经济民俗的形成,反之,经济民俗又成为生产技术得以传承的文化载体[5]。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论证了经济和民俗互相涵化运动的结果。

三、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民俗文化问题

经济民俗学是一门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经济民俗学最重要的职责是通过辨风正俗,直接服务于现实,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问题。以经济民俗学的视角,探讨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物质民俗文化因素、社会民俗文化因素、经济活动中的精神民俗文化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等,通过移风易俗,推进文明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经济民俗学研究的要义之所在。

(一)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民俗文化因素

这些民俗文化现象,既是社会的经济运动的产物,也是文化历史沿袭传承的必然结果。如经济生产民俗、交易民俗、消费民俗等。而这些民俗文化,有的是可以转化为商品的,转化为商品的文化产品除了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还具有了文化的价值,这就完成了民俗文化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又如,学术界热议的“假日经济”正是这样一种经济和民俗相互融合、影响而形成的经济民俗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已有短缺经济转向局部过剩经济,为拉动内需,扩大国内市场,节假日被赋予了经济功能,成为带动消费的工具。“假日经济”正是利用了假日的“民俗文化符号”[6]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其进行产业性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在其之上建立起相应的产业,这既获得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传承的时空找到了新的途径[7]。再如,民俗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性开发,都是挖掘物质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经济性的文化产业[8],从而实现区域民俗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社会民俗文化因素

社会民俗文化包括家族、亲族、乡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对经济生活、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的渗透与影响。如影响经济活动的人际交往习俗。有学者对“人情消费”这一消费类型进行了社会民俗文化的分析,认为“人情消费”已不再是单纯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不但对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加大,而且其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9]。著名社会学学者王雅林先生在其对东北农村的个案研究中,也提到了一种现象——家族文化复兴。这就是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社会民俗文化因素,王教授不仅从社会学方面对家族文化复兴进行了分析,同时,把它放在“生存资本”这个经济学的视野中去考量,认为“家族文化是农民为自己的生存所激活的‘资本,通过家族文化形成社会网络资本,并最终凝聚成经济资本”。

(三)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精神民俗文化因素

精神的民俗文化是一种观念的力量。如宗教信仰、民间禁忌、道德观念、民间文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反映和作用。特别值得研究的是民俗消费心理及经济活动中的民族心理素质的影响。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五的《委巷丛谈》即记载了一种传统的奸商陋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说的是杭州商人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唯利是图的商业习俗,而这种商业习俗的形成的背后则透视着道德观念的缺失,经商者心中没有了诚信,就会在利益的趋势下不计后果、急功近利。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经济民俗现象。

(四)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的历史性因素

在传统的工商诸行的经营与贸易活动中,招幌是紧紧伴随着的招徕广告习俗,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民俗形态,显示了鲜明的民族性和传承性特质。而这些具有中国特殊风格的、富于象征性的广告习俗却“正从商业区和所有中国人的街区中迅速消失,被千篇一律的店牌所取代”,导致“中国式的街巷”也“引人注目地消失”。给予这些历史上传统经济活动中的招幌等历史民俗文化元素以科学的解释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整个经济民俗文化的研究,而且可以给当今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数[10]。这些声色各异的传统招幌,既记录了中国民族经济和市井商贸的发展轨迹,也融汇了丰富而深厚的民众文化内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招幌以其独特的民族风采和现实功能被重新推上经济的舞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宝贵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史念译.经济学与民俗学——宫田登先生访谈录[J].民俗研究,2000,(4).

[2]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5).

[3]何学威.经济民俗文化学刍议[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0,(2).

[4]周翠玲.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J].暨南学报,2000,(4).

[5]田中娟.论浙西南香菇山歌的经济民俗特质[J].中国音乐,2008,(2).

[6]蓝爱国,何学威.假日经济与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3).

[7]刘铁梁.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J].民俗研究,2011,(4).

[8]殷群.民俗旅游的经济学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3).

[9]王亮.浅析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消费[J].社科纵横,2006,(10).

[10]周叮波.商业民俗文化研究之——传统集市商业广告习俗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