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档案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014-04-26 05:02赵滟骆黎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族地区作用

赵滟 骆黎

摘 要: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是清末发生在湖北恩施地区的著名天主教案,其宗教档案为现在正确处理宗教关系、民族关系提供历史借鉴,为保护宗教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支持,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宗教档案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如下:有利于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有利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保护宗教文化和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关键词:宗教档案;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81-02

一、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概述

花梨岭教案又称利川教案,发生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当地人民因不满教堂以办育婴堂为名残害婴儿,怒而围攻教堂,赶走神父,烧毁房屋,发生了震惊一时的“花梨岭教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荷兰籍梅立森神父和比利时籍武修士上书光绪皇帝幸蒙(敕建),清政府懦弱无能,“大府迫于西人之挟,不得不重惩吾民,以弥衅而修睦”,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八日签定了《宜施教案议结条款》,按其规定,在利川由地方政府赔款“钦赐”重修教堂:“利川县城内,由地方官选择一官民相宜无妨地方,由官出款建造天主堂一座……造成之后交付本地天主堂永远管业。”

施南教案又称鄂西教案,发生于1904年7月17日,法国天主教主教德希圣、教士德希贤及洋奴教民等一行7人耀武扬威“游览”湖北省恩施沙地,欺压百姓,乡民向燮堂、向元新等激于义愤,与之发生冲突;7月19日,冲突升级,百名农民乱拳、刀棍打死德希圣等7人;事件发生后,清朝当局对法国的“抗议”大为恐慌,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重兵逮捕当地农民50多人;9月15日,向燮堂等8人被杀害于县城东门外河滩;9月30日,中法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施南教案协议条款》,清政府以14.5万两白银来“赔偿损失”,并在一年之内再建两座教堂,以扩大法国在华势力范围。

二、宗教档案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

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是发生在鄂西地区著名的天主教教案,对当地的人民群众有着巨大的影响。花梨岭教案是因外国传教士和不法教民相互勾结,欺田霸产,谋财害命,导致利川人民抗议天主教堂神甫活焚育婴院病婴,赶走神甫,放火焚烧了花梨岭教堂;施南教案也是因为法国传教士及当地教民耀武扬威,欺压百姓,导致乡民向燮堂、向元新等激于义愤,与之发生冲突,杀死传教士和洋奴教民。在当时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外来宗教文化也随之传入鄂西地区,外来传教士利用列强势力强行传教,引起外来宗教与本地文化发生冲突,导致教案发生。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做法不仅与传统儒家文化有隔膜和冲突,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信鬼事道”的传统风俗也有冲突。当地居民认为天主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其核心价值与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背道而驰,是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一种威胁。

在此同时,一些人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加入教会,利用教民身份掩护干一些不法勾当,欺压当地百姓,排斥异己,霸占田地。天主教教会为了充实教会实力,大量发展教民,导致教民总体素质下降,使得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借机入教。由于入教者大量增加,教会为了减轻自身负担,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甚至是暴力手段购田置地,经营商业,不仅危害到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危害到当地士绅和官员的利益,导致社会整体反感教会,加深了教会和当地人民的矛盾。此外,清政府在处理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中面对列强步步紧逼时不断退让,袒教抑民,向列强和洋人妥协,更加激化了教民和当地百姓的矛盾,增加了双方的敌对情绪,使得当地百姓不仅反教,也反清。

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的史实说明了处理宗教关系和宗教问题的重要性。此类事件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信仰非一元化和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错综复杂,各种势力和文化都向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和传播,不同的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宗教需要和诉求。在处理宗教问题中,需要划清宗教和政治的界限,做到宗教回归自身,不干预政治;教徒不做违反宗教教义的事情,惩恶扬善,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管理部门要坚持公平正义,不偏不倚,使披着宗教外衣干违法事情的教徒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宗教信仰自由,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2.有利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

恩施的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既是清末当地百姓反抗教会势力迫害的历史,也是土家儿女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1898年,施南教案失败后,具有革命传统的土家族人民继续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他们抵制洋货,自种棉花,纺纱织布,禁种鸦片,诋毁天主教教义,视施南教案的关键人物向燮堂为民族英雄。在反抗外来势力的斗争中,恩施各族人民紧密配合、万众同心,在抗争中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和谐。

恩施沙地天主教堂山下保存着当年民族英雄向燮堂率众杀洋教士的小桥(今为“民英桥”)。2002年12月16日沙地天主教堂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定沙地天主教堂保护范围为整个建筑及附属建筑,向燮堂墓保护范围为墓地周围10米。民间故事《沐抚妹子用向燮堂吓跑洋教士》则讲述了一位女子通过唱《十二月想起向燮堂》吓跑传教士的过程,“这年洋人传教很不顺利,四处碰壁,但他们觉得深山里的人好蒙,就决定到沐抚发展洋教,设立教堂。一个偶然的机会,洋教士们在狮子岍碰上这位妹子,便向她宣讲圣经故事……她说,蛮寨人都喜欢他,向大哥是条好汉,所以,在他被你们害死后,逢年过节,玩灯唱戏,蛮寨人都会想起他来,唱他,演他,呼唤这位有血性的好大哥的冤魂能踏上回乡之路……她说,我们和向大哥一样,都不会入洋教的。到此为止,故事完全明白了,向燮堂的庙堂是建在蛮寨人心里的,更是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他那盏‘天灯,将照亮中国历史。难怪在向燮堂家乡建起的教堂总是摇摇晃晃。”

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天主教教案,具有独特的个案价值。这两起教案都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努力维护好民族团结稳定的局面,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引导和保护好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共识,才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3.有利于保护宗教文化和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需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力度,为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恩施州的天主教教案有着丰富的档案信息,记载着天主教在鄂西地区的传播历程,是了解天主教文化的重要途径。天主教在湖北省西南部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发端和发展始于近代,即天主教在我国的第四次大规模传入,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据《利川文史资料》记载:天主教传入鄂西最早在1860年,后于1866年(即同治五年)传入利川,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自光绪五年以后,鄂西各县也都先后建有天主教堂,尤以利川境内最多。到民国末年,鄂西地区天主教堂达36座,信徒1.1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前夕,教友多达5000多人[1]。花梨岭教案后,光绪二十六年重修教堂,光绪帝新笔题匾“敕建天主堂”,经过重建后的教堂分男、女堂两部分,男堂坐西向东,修于小山坡上;女堂坐东向西修于山下坝上。二堂间以石板道路边接,道旁茂林修竹,一片葱茏。男堂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砖石结构,型制中里有西,文中有武。女堂距男堂约100米,木构四合院建筑,建筑平面呈矩形,四周石垣围护。

花梨岭天主教堂现为鄂西南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为利川乃至鄂西天主教活动中心,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天主教活动场所之一,先后有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的38位外国神父、17位中国神父和32位修女来此传教。沙地天主教堂位于恩施市沙地乡沙地镇一座小山上,是在施南教案后,天主教宜昌教区用“施南教案”中国政府赔偿白银14.5万两在1905年修建,1911年比利时籍传教士再度扩建,现占地面积1458.5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小山以河流溪沟自然为界,山上林木葱郁,环境幽静宜人。

恩施在天主教教案后重修和扩建了天主教教堂,为游客了解恩施地区的天主教文化提供了实物档案,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教堂,了解天主教在鄂西的传播情况,了解土家儿女抗击外来宗教势力压迫的历史,这些宗教文化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为附近的少数民族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发展商业的机会,带动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向丽.鄂西南天主教传播及其现代变迁[J].世界宗教文化,2010,(5):63-64.

[2]张媚玲.民族关系视野下的近代西南边疆教案[J].思想战线,2010,(5):119-123.

[3]尹丽晶.谈宗教档案的管理[J].理论观察,2012,(5):109-110.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民族地区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