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14-05-04 12:54胡佐君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胡佐君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时代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的社会,不仅要求学校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人才,更需要学校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课堂改革实践,阐述了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巧设问题;鼓励猜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59-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可见,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之一,应该如何肩负起实施创新教育这个重任呢?这就要求教师扎扎实实地抓好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打开学生思考之潮涌动的闸门,适当的提问可以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一、巧设趣味性问题,让学生乐于创新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下进行创新。

二、巧设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根据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动手操作起来。在学生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大小,然后相加;有的学生可以说剪下四边形的四个角,然后再拼一拼;有的学生说只要画一条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四边形的内角和正好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不仅知道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而且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三、巧设生活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创新,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

四、鼓励猜想,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所谓猜想是指人们依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进行估计、推测,并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直觉思维往往未经逐步地分析,而是一种“突然顿悟”,是一种飞跃性的创造性思维。猜想得到的是一种假定,是一种合情的推理,历史上的许多数学发现都是由合理猜想而得到的,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可以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猜想,才有创新的萌芽。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大胆地猜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提出:“我们已经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你能猜一猜3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问题刚一提出,就有学生立即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教师没有马上对他的猜想作出评价,而是引导大家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很快,有学生提出:“13,23,16,26,19,29都不是3的倍数”,这个猜想显然是错误的。在经历了猜想的失败后,学生认识到不能按原来的经验来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而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思考。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主动的探索中。不久,有学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把一个3的倍数的十位和个位调换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如:12,21,15,51。教师立即出示了一组数:135,153,315,351,513,531。学生计算后发现:它们都是3的倍数。这一发现激发了另一些学生的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有关。于是,学生又投入到对这一猜想的验证中……。在这种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激活,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也由片面而逐步达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 李 斌:《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6:6.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