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探究

2014-05-05 08:54李晓琳
船舶职业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意识院校素养

李晓琳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高职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探究

李晓琳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准确认识与把握企业的用人标准,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针对企业对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高职院校应确定高职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创新实习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职业素养

0 前言

2013 年,麦可思公司的《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显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6%,高于平均离职率34%,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用人单位反应,市场营销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岗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毕业生的爱岗敬业和忠诚意识等隐性职业素养不足。因此,准确把握企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职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就企业需求的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对辽宁省内学生实习的10余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青睐于职业素养高的营销管理人才。

1.1 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才培养的评价

1.1.1 企业对高职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调查显示,28%的人认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要求;44%的人认为学生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要求,需要经过企业培训;28%的人认为少数学生职业素养较差。企业普遍认为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脚踏实地坚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欠缺。

1.1.2 企业对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评价

被调查企业中有25%的人员认为现在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需求是脱节的;31%的人员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44%的人员认为说不清楚。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仍存在不足之处。目前营销专业高职毕业生欠缺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意识方面的培养,主要指自我管理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及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2 企业对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素质冰山理论”将职业素养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三方面,是隐性的职业素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和使用营销人员时,要求营销人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努力进取,有良好的职业意识;遵纪守法、高效工作,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企业更看重的是隐性职业素养高的学生,在隐性职业素养中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企业选择和任用营销人员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对于专业是否对口、毕业学校和学习成绩都不是十分看重,因为专业不对口可进行培训,企业都有十分完备的培训体系。与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比,隐性职业素养不能通过简单传授完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1.3 基于就业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

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来看,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主要为市场和销售两个方向,毕业后从事的岗位为市场专员和销售专员,通过这两个岗位的磨练后才能进入正常的晋升通道。市场专员主要从事市场策划推广、市场调研方面的工作,销售专员主要从事产品推广和具体销售工作,以及与代理商和客户的联络,销售区域内的售后服务联络工作。这两个岗位在职业技能方面都要求具有较强的调研能力、策划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具有诚实、正直、守信、忠诚的职业道德,具有学习意识、目标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职业意识,并且具有遵规守纪、积极主动、廉洁自律、勤勉尽责的职业行为习惯。

高职院校在营销专业学生培养中要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不断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2 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发展。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提升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应从学院内部因素着手,改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

2.1 转变教育观念

要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重在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其中重点和难点在于转变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应当立足于4个层面,即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角色观念和学生的定位观念。

2.1.1 转变学校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同时各院校面临着高职生源持续减少、院校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挑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和学生在选择高职院校时,更注重就业,把就业率作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服务市场、服务学生”的基本理念,秉承“根据市场需求办专业、按照就业岗位需求设课程、对应职业需求定标准”的原则,科学高效地培养人才。

2.1.2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推式培养。即学生进入大学后,教育学生要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将来才能成功就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学校为主体,学生被动地配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动地参加各项教学安排。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拉式人才培养。所谓拉式人才培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的就业引导之下,先让学生接触企业和社会中相关专业岗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而在于果”的目标理念,使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转变为准职业人,在准职业人的意识下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提升职业素养。学校再围绕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高仿真地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学习内容和实习内容紧密配合,相得益彰,真正做到理论服务实践、实践指导理论,最终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

2.1.3 转变教师的角色观念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高职专业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当充当职业导师的角色。职业导师是指在所从事的领域里更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职业导师主要可以从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顶岗实习或就业机会等方面,从社会或企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职业上的指导、建议和帮助。职业导师类似于有些高职学院或大学院校所实行的“就业导师”,但是比就业导师提供服务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

2.1.4 转变学生的定位观念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存在对未来就业迷茫、不知所措的现状,直接导致学生不能配合高职学院的培养计划,不能达到培养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不清,仍然把自己停留在以获取毕业证为目标的学习状态中,他们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学习观念没有从学校人向准职业人进行转变,造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导致丧失学习主动性。因此,应当在教学学习及实习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全方位去体会和理解,引导学生不断去感悟,进而唤醒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意识,并结合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实现准职业人的定位,让他们发现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激发他们主动完善长远发展的规划,顺利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2 建立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2.2.1 明确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内容

根据企业对初级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归纳出与专业岗位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内容,作为培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标准,在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以此为核心建立人才培养方式。

企业对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诚实工作和学习,不弄虚作假;在工作中,无论同事和顾客都能以诚相待,遵守约定,践行承诺;遇到利益诱惑能坚持原则,平等待人,公平竞争;任何时刻都能认真工作,踏实做事,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认真负责,主动维护组织形象等。

企业对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要求包括学习意识、目标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5个方面。要求学生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向他人请教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充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树立有价值的人生长远目标,有明确的各阶段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凡事从大局出发,以长远眼光权衡利弊得失,做到局部服从整体,自我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具有高度的整体协作意识,向共同目标努力,友好团结、互敬互助,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和谐宽松、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有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观念和愿望,有以组织为家、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的风格和精神。

此外,企业还要求营销专业学生具备遵规守纪、积极主动、廉洁自律和勤勉尽责4方面的职业行为习惯,在职业技能方面要求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和策划能力。

2.2.2 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能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要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目前是有一定差距的。应当结合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实行翻转式课堂教学。翻转式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向学生布置教学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在课堂上则更侧重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其次,基于翻转式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设计。根据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教授总结出的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结合营销专业职业素养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3部分。具体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2.3 创新实习管理机制

目前很多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无缝上岗,毕业即可胜任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必须与企业紧密配合,创新实习管理机制。

2.3.1 建立实习单位选择评估机制

学生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要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实习的内容必须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吻合。因为不同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职业素养要求上具有较大差距,所以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必须经过可行性分析和效果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选择机制。通过选择机制保证实习学生到实践中得到职业锻炼,而不是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或者是使学生实习处于“放羊”的状态。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在选择实习企业时,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析,制订选择实习对象的标准。标准包括该企业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的大小、经营管理的规范程度及学生在实习中的可操作性程度,这些标准应与市场营销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中,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又培养学生具备就业岗位实际操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勇于接受和面对社会的挑战,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使学生、学校、企业达到共赢。

2.3.2 引入“第三方教学团队”指导实践

所谓“第三方教学团队”是指高职院校为集中精力搞好学生的实习,把原来属于自己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实习业务活动,委托给实习企业的员工培训机构,同时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配合,达到对学生实习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实习运作与管理方式。

引入“第三方教学团队”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学校的专业教师无法在现场进行指导的问题。这类指导教师往往有相关领域多年的实战背景,能从实战中总结经验,能够将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新技术应用于学生的实习指导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能更加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不仅是职业技能考核,还能进一步考核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实习阶段就对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切身体会,使考核体系趋于完善,考核效率得到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企业招聘营销岗位人才时,越来越关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必须准确认识与把握企业的用人标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陈政赵.高职营销专业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4(20):198-199.

[2]龙忠敏.高职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7):85-86+89.

[3]赵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77-78.

[4]张晓.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188.

[责任编辑:秦锦文]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ism Accomplishment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Marketing Majors

LI Xiaolin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

The problem of professionalism accomplish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employers.In order to meet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needs of employment market competition,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have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corporate employment standards,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rofessionalism.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etermin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rketing majors professionalism content,change concepts of education, establish new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practi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business majors professionalism requirem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marketing major;professionalism accomplishment

G710

A

2095-5928(2014)06-01-05

2014-09-1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JG13EB083)

李晓琳(1974-),女,辽宁葫芦岛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开发与营销。

猜你喜欢
意识院校素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