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官话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地位

2014-05-08 03:35封传兵
关键词:平声官话韵母

封传兵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

明代南京官话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地位

封传兵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

李登、李世泽父子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以及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真实地记录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这种官话语音系统包含21个声母、60个韵母、5个声调,其语音特色突出表现为疑母和微母的独立,泥母来母不混,区分尖音和团音,庄组字两分读tʂ和ts,山摄uon的独立,区分前后鼻音韵-n和-ŋ,闭口韵m尾的消失等。有明一代至清代中后期,南京官话可能一直充当着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角色,在沟通汉语各地方言、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西儒耳目资》;明代南京官话;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

一、记录明代南京官话的主要语音史料

明代南京官话语音的研究材料主要有李登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李世泽的《韵法横图》以及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等。三书对明代官话音多有揭示,在汉语通语史和南京音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下称《私编》),明末南京人李登所撰,成书于1585年,是一部形音义兼备的同音字表形式的等韵化韵书。全书分六卷,其中《难字直音》一卷,书前有焦竑、王兆云、姚汝循及作者自序,《目录》和《例论》①。在韵书编制上别具一格,既不列反切,也不注直音;以调统韵,据四声分卷,因平声字多分平声上、下两卷。共计七十五韵部,平声二十二韵,上声二十二韵,去声二十二韵,入声九韵。其成书宗旨在于正字、正音、明义,以至通经。先后有叶宝奎[1]、宁继福[2]、封传兵[3]等的研究,该书反映了明末南京官话音的基本面貌。

《韵法横图》为李登之子李世泽所著,成书于1585—1612年之间,本名《切韵射标》,因其图式是声母横列,与《韵法直图》的声母直列正好相反,梅膺祚为了使书名对称,“一直一横,互相吻合”,于是把其改称《韵法横图》。因传统等韵门法“其法繁,其旨密,人每惮其难而弃之,”梅膺祚将《直图》《横图》二书刊于《字汇》后,利用《直图》,“按图诵之”,则“音韵著明,一启口即知”;通过《横图》,则“褫其繁,以就于简,阐其祕,以趋于明,令人易知易能。”据邵荣芬[4]、封传兵的研究,该书深受其父影响,与《私编》语音性质相同。

《西儒耳目资》,明天启六年(1626)法国传教士金尼阁(1577—1628)所撰,这部书是为了方便传教士学习汉语的需要,与中国学者王征、韩云吕维祺等人合作完成的,而王征出力尤多。它最大的特点是直接采用罗马字注音来分析汉语字音,是汉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最早的资料,也是研究普通话语音史及文字改革的重要文献。先后有罗常培、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鲁国尧、曾晓渝、张卫东、王松木、薛志霞、桑宇红等的研究,该书之语音基础亦为明末南京话。

二、明代南京官话的声母系统

李登《私编》将声母分平声字母与仄声字母两类,其中平声声母三十一母,仄声声母二十一母。在传统三十六字母基础上删去“知、彻、澄、娘、非”五母而成平声三十一母,仄声二十一母的区别在于合并“群、匣、喻、奉、平、廷、床、禅、从、邪”十浊母。正如其“仄声字母”说:“见溪疑晓影,奉微邦平明,端透尼来,照穿审日,精清心,共二十有一而足。”②李登所反映的明末南京官话语音中全浊声母已经消失,声母上的清浊对立已经转换成声调阴阳的区别③,在平声字中保留浊音之名,只是为了理清浊平(阳平)的历史来源,而无浊音声母之实。因此《私编》的声母实际上为21个。其声母系统的特点主要有:浊音清化,全浊音声母消失;非敷合流,微母独立,但有零声母的倾向;知庄章组合并为照组;影云以合流,疑母独立,但部分细音字并入影母;船禅两母合一,平声大部分读清擦音;泥娘合并,与来母不混等。《四库总目》本着崇古、守旧的思想,对李登声母分平仄的做法加以指责④,缺乏辩证的观点,值得商榷。

《韵法横图》采用三十六字母,作横向排列,一母一行,跟《切韵指掌图》相同。虽然沿用三十六字母,但又在帮、端、精组声母下分别以小字附列非、知、照组声母,在非、知、照组声母下以小字附列帮、端、精组声母,特殊排列方式,体现了作者浓厚的存古色彩。从韵末注释来看,清母浊母已经混同,如“士读如至音”,“示音至”,“阻即助上声”,“躁读如化音”,“曝仆音不”,“详襄浊”,“词思浊”等,其列出三十六母只是形式上保留浊母,实际语音浊母已经消失⑤。《横图》全浊音声母已经清化,浊塞音、浊塞擦音的平声并入了送气清音声母,仄声并入不送气清音声母;而浊擦音则并入了相应的清擦音声母。照组声母二三等不分,即庄组与章组合流;虽然与知组分立,但是具体列字,往往多有相混,可知知照两组已经不分。泥娘合并,疑母字部分与泥娘合流,局限于细音字,部分保持独立的音位ŋ。这些与《私编》相同。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将声母称作“同鸣字父”,云“喉舌之间,若有他物厄之,不能尽吐,如口吃者期期之状,曰同鸣。”⑥书中有20个同鸣字父,并分别用罗马字母音标符号和汉字表示。同鸣字父又有轻重之分,轻音包括则、者ç、格k、百P、德t、日j、物v、弗f、额g、勒l、麦m、搦n、色s、石x等14个声母。重音包括测‘ç、撦‘ch、克‘k、魄‘P、忒‘t、黑h等6个声母,重音除黑母外,实际上都是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加上零声母Ǿ,《西儒耳目资》声母实际有21个。《西儒耳目资》与《私编》声母系统相比较,二者具有一致性,体现为浊音清化;非敷奉合流,微母独立;影云以合流,疑母ŋ残存,部份影母字读同疑母;知庄章合并但内部洪细两分;见精组细音不混;泥娘合并;船禅两母合为一类,仄声和平声大部份读清擦音,平声少数读送气塞擦音;部分庄组字读入精组等。

综上,我们可以推知明代南京官话语音的声母为21个(见表1)。

表1 明代南京官话语音的声母

三、明代南京官话的韵母系统

《私编》根据时音增删韵部,将《私编》划分为七十五韵部,将闭口韵归并到相应的前鼻音韵部之中,如将“侵”归入“真”韵、“覃、咸”归入“寒”韵,“盐”归入“先”韵等,同时根据介音的不同分出新的韵部,如从“麻”分出“遮”韵,“真”分“谆”,“先”分“元”,“庚”分“青”韵等。这些地方与《洪武正韵》和《韵略易通》相比,是很大的进步。其韵母系统特点主要有:鱼模分韵,撮口呼y已经产生,形成四呼格局;开口二等牙喉音由洪转细;知庄章合并,但内部洪细两分,其中三等庄组字与洪音相拼,知三章组字与细音相拼;支齐同韵,包含i和舌尖元音ï,但是儿化韵ɚ尚未出现;中古臻摄重唇音合口字仍读合口;宕江摄合流,江、阳韵知庄组字由开口转合口;梗曾摄合流,部分合口字与通摄字相混;中古山摄一等与二等合口保持对立,桓欢韵独立;闭口韵消失,-m尾韵转化为-n尾;中古果假摄三等字 a已高化为,相当于《中原音韵》的车遮韵;中古果摄一等开合同韵,只有牙喉音存在对立;入声韵尾-k、-t、-p合并为-ʔ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构拟出《私编》韵母为66个⑦。正是因为李登书尽变古法,以实际语音来分韵列字,并取消闭口韵,才有《四库总目》的批评:“其部分既不合于古法,又不尽合于《洪武正韵》。如灰、皆既分,支、微、齐反不分。庚、青既分,江、阳反不分。而且真之兼侵,寒之兼覃,咸、先之兼鉴,尤错乱无绪矣。”⑧《四库总目》以古音(包括上古音和《切韵》音)为正宗,才会全盘否定明清等韵学家的创新和改革。

《韵法横图》舒声42韵,入声独立,分为16韵,合计58韵。虽然保留“金、兼、甘、监”四个闭口韵,形式上与“巾、坚、干、间”四韵保持对立,但是就当时的实际语音来看,[-m]尾已经不复存在,作者在附注中指出[-m]尾韵均与[-n]尾韵相同,如金韵列于巾韵下,附注云:“音悉同上列,但旋闭口”,可以推测,“金、兼、甘、监”四个闭口韵纯为存古而设。撮口y的独立、山摄uon的独立以及ian与iɛn的对立、假摄三等麻韵主元音a高化为ɛ、阳韵三等开口庄组字转为合口、开口二等字由洪转细读齐齿呼等也是《横图》韵母系统的重要特征。在《韵法横图》有近一半的入声韵,中古-k、-t、-p韵尾相混,可能已经合并为喉塞音韵尾-ʔ。通过层层剥离,据其实际读音,可以得到《横图》韵母60个⑨。

《西儒耳目资》中称韵母为“自鸣字母”,他说:“开口之际,自能烺烺成声,而不藉他音之助,曰自鸣。”⑩书中一共列了 50个自鸣字母,将字音区分为50韵摄,同时在若干韵摄中又另设甚、次、中的对立现象,可以说《西儒耳目资》拥有数量庞大的韵母系统。金氏所立50韵摄,有的摄可以合二、或三为一,有的摄需要一分为二,共有60个韵母,包括入声韵母19个,舒声韵母41个,除去重复入声韵母,可得韵母数47个⑪。《西儒耳目资》韵母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用罗马字母精确标注韵母系统,采用严式表音真实记录明末南京官话语音面貌。与《私编》《横图》最显著的不同是直接取消了闭口韵,将入声韵并入阴声韵。不但产生了舌尖元音ï,而且出现了儿化韵ɚ。与《私编》相比较,二者韵母方面特点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综合《私编》《横图》《耳目资》的音系,从音位出发,删繁就简,得明代南京官话韵母60个(包括入声韵母,如不计儿化韵ɚ 则为59个),见表2。

表2 明代南京官话语音的韵母

四、明代南京官话的声调系统

《私编》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实际上包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类别。《私编》声母分平仄的特殊方式,暗含了平声分阴阳的语音事实。李登崇正嗜古,心里只有四声的观念,虽然他已经认识到平声有阴阳二分之实,但是仍然将二者看作是同一种声调的两个不同变体,知道二者有别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最后选择了保留浊音的形式来表示浊音清化后在平声里读为送气的阳调,从而与平声里不送气的阴调相区别。

《韵法横图》分平上去入四声,是遵守旧规的表现。实际上他自己的语音平声是分阴阳的,这也可以从他的图注中看出。君韵平声心母“荀”字后注云:“荀阴平。”这是因为“荀”字也跟今天普通话或很多方言一样,读成了阳平,跟邪母所列“旬”字变成了同音,所以李氏特别注明。这是平分阴阳的确证⑫。

《西儒耳目资》真实记录了明末官话的五个声调,分别为清、浊、上、去、入。记云:“平声有二,曰清曰浊;仄声有三,曰上、曰去、曰入。五者有上下之别,清平无低无昂,在四声之中,其上其下每有二,最高曰去,次高曰入,最低曰浊,次低曰上。”他又说“余曾见有一书,分称阴阳者,则与清浊之义相合也。”⑬又《列音谱问答》:“问曰:清浊诗家可以混用,想因是故不分耳。答曰:诗家亦可以混用三仄,今乃分上去入而为三也,何为?”⑭此处谓“清浊”即是指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可见当时之人多将两种概念混用,不独《西儒耳目资》也。

《私编》入声韵不与阴声韵相配,也不与阳声韵相配,独立为一卷,自成一系。结合现代汉语江淮方言保留入声喉塞音尾-ʔ的情况,考虑《私编》入声韵不配阴阳,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位而存在,即塞音韵尾虽然已经弱化,致使-p、-t、-k三尾界限模糊。可知《私编》入声韵尾是一个喉塞音韵尾-ʔ,包含阴、阳、上、去、入五个调类,与今天的江淮官话一致。

《韵法横图》分平上去入四声,实际语音中平声已经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保留,但是-p、-t、-k韵尾多有混并,说明其界限已经模糊,性质与《私编》相同。《西儒耳目资》明确记录有清平、浊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调位,入声韵并入阴声韵,说明其入声的演变比《私编》《横图》更进一步,但是仍然保持独立的调位,其入声韵尾也是喉塞音尾-ʔ。

《西儒耳目资》的价值还在于其对当时汉语声调作简洁而形象的描述:“清平无低无昂,在四声之中。最低曰浊,次低曰上。清平不高不低,如钟声清远。浊平则如革鼓咚咚之音。旅人所知如是,恐于五方,未免有一二不相合耳。不高不低之清平,极高之去声,次下至上声,次高之入声,极低之浊平。其上其下每有二,最高曰去,次高曰入……清平不低不昂,去、入皆昂,上、浊皆低。”⑮据考察,昂即升,低有两层含义,一指降,与昂相对,一指下,与高相对。阴平是一个平调,即无低无昂;阳平、上声均为降调,即上、浊皆低;去声、入声均为升调,即去、入皆昂;又不高不低之清平,极高之去声,次下至上声,次高之入声,极低之浊平,进一步可以确认阴平为中平调、去声为高升调、入声为次高升调、阳平为低降调、上声为次低降调。结合现代江淮官话声调研究的相关成果,将明代南京官话声调的调值构拟如表3⑯。

表3 明代南京官话声调的调值

综上,《私编》《韵法横图》和《西儒耳目资》真实地记录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这个语音系统包含21个声母、60个韵母、5个声调,其语音特色突出表现为疑母和微母的独立,庄组字两分读tʂ或ts,山摄uon的独立,闭口韵m的消失等。

五、明代南京官话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历史上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虽然没有像今天这样规范,也不具备今天这样发达便利的传播手段,取得的效果也不如今天推普运动明显,清代雍正年间在闽粤地区开展的正音运动就是佐证。尽管如此,但是我们不能说没有标准音。如果没有标准音,方言之间的沟通、社会的交流甚至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也就很难实现。正如利玛窦《中国札记》所言,“除了不同省份的各种方言,也就是乡音之外,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张位《问奇集》亦云:“大约江以北入声多作平声,常有音无字,不能俱载。江南多患齿音不清,然亦官话中乡音耳。若其各处土语,更未易通也。”这些是汉民族共同语存在标准音或者基础方言的明证。

鲁国尧(1985)利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南京男孩”这一重要线索,提出明代的南京话“或许即为官话的基础方言”的观点,这一成果得到了李思敬、杨耐思、何九盈等先生的肯定[5],对北京音说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引起了学界的争鸣,成为近三十年来音韵和方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张卫东⑰、曾晓渝⑱先生在研究《西儒耳目资》时,找到现代江淮官话与《西儒耳目资》的语音对应,为明代官话“南京音说”提供了语言学证据。“南京音”说后来又为濑户口律子、平山久雄、平田昌司、杨福绵、薛凤生、黄典诚、黄笑山、王松木、金薰镐、李葆嘉、孙宜志、陈辉等学者的响应和支持。鲁国尧(2007)找到瓦罗《华语官话语法》“南京话是官话,也是中国所有其他方言的始祖”证据,进一步提出,“明代官话必有其基础方言,而且明末官话的基础方言就是南京话”[6]。

明王朝起于江淮,选择南京做都城。自此南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时期,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统一王朝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才在全国的地位更为突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7]。明代南京重要的历史地位为南京官话跃升为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提供了政治社会条件。中国历代士人因为传统心理和夷夏观念,习惯选择有入声的南方官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语音基础。金陵语音源于汉魏晋汴洛音,是中原文化的直系后裔,具有先天标准音优势。

语言发展往往与政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而大规模人口迁移则是造成语言变迁的主要动力。明初定都南京,确立了南京官话的优势地位。永乐迁都后,成祖朱棣迁徙大批江淮人口北上,移民成为当时北京的主要人口构成,他们所讲的南京话在北京城扎下根来。南京话既为国家统治阶级所使用,同时为社会主流人士所认同,南京官话自然取得了明代官话标准音的社会基础。虽然明代中后期北京的政治地位逐渐提升,但是迁都后的南京仍然保持首都建制,形成两京并立的局面,而京城周围的北京话仍不足以与南京话相抗衡,通行于全国的还是带入声的南京官话。

南京音充当官话的标准音可能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后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北京话日益向全国扩展其影响,语言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大约到了清代中期,才逐渐取代南京话的标准音地位。20世纪初国语运动开始探索将北京话作为标准音,直至1956年全国推普运动,北京音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地位才得到官方正式认定。在这样一个长期的标准音转换过程中,南京官话一直充当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角色,在沟通汉语各地方言、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注释:

① 见封传兵《〈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与明代官话语音》,南京大学文学院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 “平仄声母说”见《私编》正文前目录部分的《例论》。

③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190页。

④ 纪昀《四库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整理本,第595页。

⑤ 邵荣芬《邵荣芬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⑥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文字改革社,1957年影印本,120页。

⑦ 同①。

⑧ 同④,第594页。

⑨ 同⑤,320页。

⑩ 同⑥,120页。

[1]叶宝奎.试论《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音系的性质[J].古汉语研究,2001(3): 6-10.

[2]宁继福.李登与明末南京方音—读《书文音义便考私编》[J].南大语言学,2008(3): 15-38.

[3]封传兵.《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与明代官话语音,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4]邵荣芬.《韵法横图》与明末南京方音[C]// 邵荣芬语言学论文集.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297-344.

[5]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47-52.

[6]鲁国尧.研究明末清初官话基础方言的二十三年历程—“从字缝里看”到“从字面上看”[J].语言科学,2007(2): 3-22.

[7]范金民.明代南京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 143-151.

Research on the Phonetics System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Nanjing Mandarin in the Ming Dynasty

FENG Chuanb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HuNan 414006,China)

ShuWen YinYi BianKao SiBian,YuFaHengTuwritten byLI Dengand his sonLI Size,andXiRuErMuZiwritten byNicolas Trigaulthave reflected the Nanjing Mandarin Phonetic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which has 21 initials,60 finals and 5 ton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darin Phonetics system are found to have initials of Yi and Wei,Zhuang group reading tʂ and ts,independent uon of Shan group;-m of closed rhyme disappeared.From M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Nanjing Mandarin served as the Han Nationality's Common Languag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and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integration,communication around the Chinese dialect.

ShuWen YinYi BianKao SiBian;YuFaHengTu;XiRuErMuZi;the Nanjing Mandarin in the Ming dynasty;the Han Nationality’s Common Language;standard pronunciation

H114

:A

:1672-3104(2014)04-0254-05

[编辑: 汪晓]

2013-12-26;

:2014-06-09

封传兵(1982- ),男,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平声官话韵母
声母韵母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病联曝光台
俗话说,官话说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