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肥胖人群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

2014-05-10 08:38宿荣荣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学生组间

宿荣荣,徐 嘉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和日常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超重和肥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1]。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22.8%,肥胖率7.1%,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达到2.0亿和6 000多万。与1992年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增长[2]。预防肥胖的流行已成为2l世纪上半叶全球面临的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3]。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肥胖患病率正以迅猛速度上升,其中我国在校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的增长速度已远远快于欧美等发达国家[4],肥胖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体形是否匀称,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未来就业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鉴于此,笔者对甘肃省五所高校2 801名学生超重/肥胖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旨在了解甘肃省高校大学生肥胖现状,及引起肥胖的危险因素,为今后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科学健身及采取干预和预防肥胖的措施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五所高校抽取样本。每所高校随机抽取七个学院,每个学院随机抽取三个班,每个班随机抽取35名学生,获得有效样本量3 6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体育锻炼生活方式、饮食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其他生活方式五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辅导员协助下入班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 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 801份,其中男生1 412份,女生 1 389份,有效回收率为90.35%。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集和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为完成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3 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采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dex,BMI),[BMI=体重(kg)/身高(m)2]作为超重/肥胖状况的评价指标,采用更适合于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筛查的美国CDC标准[5,6]。美国CDC标准建议用BMI的第5百分位数和第85百分位数和第95百分位数作为判定偏轻、超重和肥胖的标准。依此标准确定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BMI≥22.86为超重,BMI≥24.61为肥胖。本次研究将超重和肥胖合在一组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分析

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使用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把超重/肥胖作为因变量,并设定为二分类变量,分别以0和1标志超重/肥胖和不超重/肥胖。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省高校人群超重/肥胖情况

调查显示,2 801名调查对象的平均身高为(165.06 ± 7.91)cm,体重为(56.58 ±8.46)kg,BMI为(20.69 ±2.29)kg/m2,利用美国 CDC 标准对2 801名大学生进行筛查。2 801名大学生中超重/肥胖者277例,女性超重/肥胖率为8.5%,男性超重/肥胖率为11.9%。

2.2 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超重/肥胖单因素分析

2.2.1 人口学特征指标与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关系 不同性别、年龄、年级超重/肥胖发生率如表1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性别之间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年龄、年级方面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大学生人口学特征与超重/肥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2.2 体育锻炼对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影响

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程度、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运动后的疲劳程度与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关系如表2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在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运动后的疲劳程度方面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方面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超重/肥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2.3 饮食习惯对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影响 大学生不同饮食习惯与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关系如表3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在是否吃早餐、饮食习惯、是否经常吃零食、是否吃夜宵方面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吃夜宵次数、吃饭的速度方面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

2.2.4 吸烟饮酒对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 大学生吸烟饮酒与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关系如表4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在是否饮酒以及饮酒量、烟龄方面存在组间性差异(P<0.05),而在是否吸烟、吸烟频度、吸烟量方面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

2.2.5 其他生活方式对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单因素结果显示,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超重/肥胖发生率与上网频率(X2=1.114,P >0.05)、每晚就寝时间(X2=2.550,P >0.05)、每次上网时间(X2=1.786,P >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学生每天静坐时间(X2=9.665,P <0.05)和睡眠时间(X2=10.723,P <0.05)有关联。

表3 大学生饮食方式与超重/肥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4 大学生吸烟饮酒与超重/肥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睡眠时间为7h以下的超重/肥胖率最高(13.0%),睡眠时间为7h~9h的超重/肥胖率最低(0.4%)。不同睡眠时间组超重/肥胖率比较,除女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男性和总人群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甘肃省大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由于单因素分析不能很好控制混杂因素,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讨,故研究进一步进行以是否超重/肥胖作为回归因变量。以上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性别、是否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运动时间、运动后疲劳程度、是否吃早餐、是否吃夜宵、烟龄、是否饮酒、几天至少喝过一杯酒、静坐时间和睡眠时间)与专业上有意义但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吃饭速度、是否吸烟)作为回归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计算。回归分析中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方法(Fordward:LR),变量进入标准设置为 P<0.20,变量被剔除标准为 P>0.20[7,1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甘肃省大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是: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运动时间过短、不吃早餐和经常吃夜宵,而甘肃省大学生人群预防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为性别和睡眠时间(见表5)。

表5 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

3 讨论

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超重/肥胖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与李爱玲[8]、蔡浩[9]等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女大学生更注重保持体型、刻意减轻体重有关。女大学生对美丽、身体吸引力、健康的评价标准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观念与男大学生截然不同,而这种态度、信念和行为最终影响着体重变化的能量摄入和消耗[10]。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是甘肃省大学生人群发生超重/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而男性是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因素。分析原因也可能与男大学生更喜欢强壮的体格,忌讳瘦弱娇小有关。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非常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比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平均下降23%(1-exp(-0.263))。本研究将“是否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作为品质变量[11],然后将是否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转化为虚拟变量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由是否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所对应的两个虚拟变量回归系数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否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为不喜欢、一般喜欢的大学生中超重/肥胖发生比分别是“是否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为非常喜欢”的大学生中超重/肥胖发生比的3.053倍、2.793倍。可见,甘肃省大学生人群超重/肥胖发生率随着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程度而降低,同时说明大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是甘肃省大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因素。同样将“运动时间”作为品质变量,然后将运动时间转化为虚拟变量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由运动时间所对应的三个虚拟变量回归系数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运动时间为≤20min、21min~30min、31min~60min的大学生中超重/肥胖发生比分别是“运动时间为≥60min”的大学生中超重/肥胖发生比的 2.378 倍、2.216 倍、1.265 倍。可见,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超重/肥胖发生比会随着学生运动时间减少而增加,同时说明大学生参与运动时间短也是甘肃省大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因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研究显示,不吃早餐、每日主食量多、暴饮暴食是导致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12]。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由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可知,是否吃早餐和是否吃夜宵对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有显著性影响。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天天吃早餐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几乎天天吃夜宵会增加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几乎不吃早餐的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比是天天都吃早餐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比的2.793倍;天天吃夜宵的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比是几乎不吃夜宵的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比的1.387倍。可见,甘肃省大学生人群超重/肥胖发生比随着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增加,同时说明大学生几乎不吃早餐和几乎天天吃夜宵是甘肃省大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作息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活使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14]。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对肥胖有影响,睡眠时间减少者更易发生肥胖,以小于八小时为甚[15]。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短的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概率明显升高,这与温煦、徐世全[1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睡眠时间对甘肃省高校学生人群超重/肥胖发生概率产生负向影响,即随着睡眠时间减少,超重/肥胖发生概率随之增加。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学生睡眠时间减少一小时超重/肥胖发生率就增加 0.1%(exp(-0.0273)-1/24)[17]。本研究将“睡眠时间”作为品质变量然后将睡眠时间转化为虚拟变量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由“睡眠时间”所对应的三个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睡眠时间为七小时以下、7h~9h、10h~12h的大学生中超重/肥胖发生比分别是睡眠时间为12小以上的大学生中超重/肥胖发生比的2.809倍、1.847倍、0.732倍。说明甘肃省高校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比随着睡眠时间增加而降低,同时说明睡眠时间长是甘肃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经过Logistic回归混杂因素的控制,对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分析。由于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的研究,横断面研究只能提供某些线索,不能很好地反映样本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很多已经被文献证明的保护因素在本研究中未显示统计学上的意义,或显示是危险性因素,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是甘肃省大学生人群防治超重/肥胖的保护性因素。大学生肥胖除遗传因素和客观条件外,有很多主观因素尤其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甚至是避免超重/肥胖发生的。因此,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和强度(60min以上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提倡合理的营养膳食(每天有规律吃早餐、注意营养搭配、减少吃夜宵次数和摄入量);倡导大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每天睡眠7h~9h为宜)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著.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陈春明.防治肥胖刻不容缓[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291~292.

[4]李栋,许彤.肥胖的流行现状、危害及防制对策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5):821.

[5]Kuczmarskirj,Ogden CL,Guo SS,et al.2000 CDC growth char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2002,11(246):143~148.

[6]张艺宏,苏全生.四川省20—69岁人群BMI及百分位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67 ~70.

[7]张文彤,闫洁.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王艳,王文,王桂生.大学生体质指数分布及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J].农垦医学,2007,29(6):445 ~447.

[9]蔡浩.上海市大学生BMI特征与变化趋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6):103 ~107.

[10]Rodin J.Cultural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weight concerns[J].Ann Intern Med,1993(119):635 ~ 643.

[11]方积乾.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2]白冰,李冬英,李子军,等.济南市成年人超重/肥胖情况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12,109(4):62~65.

[13]芮溧,曾果.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629 ~1639.

[14]胡祥炬,林曙光,钟文玲,等.福建省五个国家疾病监测点成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20~23.

[15]马冠生,崔朝辉,胡小琪,等.中国居民的睡眠时间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68~71.

[16]温煦,徐世全.睡眠时间、身体活动与肥胖的关系初探[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4):367 ~371.

[17]彭大松.体育与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与思考——基于CHNS2006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5):553~561.

猜你喜欢
甘肃省高校学生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