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技战术分析
——以林丹VS李宗伟多拍相持技战术为例

2014-05-10 08:39熊文颖王珽珽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前场李宗伟后场

雷 巍,熊文颖,王珽珽

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球与接发球之后的多拍相持阶段,该阶段体现了运动员斗智斗勇的技战术变化。一名羽毛球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很好地把握该阶段的技战术运用,可以说多拍相持阶段的优劣是衡量男单运动员是否能取得好成绩与好名次的关键因素。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决赛上,林丹以微弱优势战胜了李宗伟而卫冕,这是值得国人骄傲的,但是也不容忽视暴露出的林丹的不足之处。为此,笔者选取了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林丹、李宗伟的比赛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视频录像,从多拍相持、多拍运用两方面对他们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剖析,以便为从事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教练员提供相关的数据参数与理论支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林丹、李宗伟两位世界顶尖运动员参加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决赛的高清比赛视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Internet用本文关键字检索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和万方数据库,获取相关资料。

1.2.2 信息技术法 采用现代技术设备,对林丹VS李宗伟的决赛高清视频进行分析。(1)处理工具与软件:Dartfish软件、60寸1080P(全高清)液晶电视、SONY 14.1寸VGN-CR笔记本电脑、CANON摄像机等;(2)数据的统计:将所得视频资料,在笔记本上,通过Dartfish软件平台对比赛的技、战术进行慢放,并将电脑通过数据线接到SONY 60寸1080P(全高清)液晶电视上播放,尤其在对关键技术鉴定时,进行有针对性地重复回放,其技术统计分为前场、中场、后场,如“搓放、勾、推、挑、吊、抽、挡、劈、杀”等。

1.2.3 数理统计法 (1)数据的预处理:将统计获取的相关技术指标的原始数据在Excel 2007软件上进行汇总[2];(2)描述性统计分析[2]:将汇总后的数据录入SPSS 1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分析,包括:均值(M)、标准差(SD)等;(3)指标计算:技术的使用率=(技术的使用频次/所有技术的使用频次)×100%、技术位置的使用率=(该技术位置使用频次/所有技术位置使用频次)×100%、每分平均拍数=总拍数/每位选手的总得分、有效得分总拍数=选手得总分的拍数和、每得一分平均拍数=有效得分总拍数/总得分;(4)区域划分:为了达到准确研究的需要,笔者将比赛场地进行了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发球与接发球比赛场地的区域划分图

1.2.4 比较分析法 将林丹、李宗伟比赛的技、战术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选手林丹相持阶段的优势与劣势,用直观的数字反映林丹在比赛中相持阶段的技战术风格,为科研人员、教练员提供相关的数据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丹、李宗伟多拍相持阶段的技战术分析

为了明确林丹、李宗伟的对抗情况,笔者对两位选手多拍抗衡阶段的技术与战术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将选手的发球与接发球结束后的阶段定义为进入选手的“多拍抗衡阶段”。该阶段可以准确地反映出选手们在羽毛球比赛中斗智斗勇的技战术运用情况。故笔者将从网前、中场、后场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明晰伦敦奥运上林丹、李宗伟的多拍对抗表现状态。

2.1.1 前场技战术分析 依据羽毛球理论知识可知,网前技术主要有搓放、挑、推、勾、扑、抹[2]。运动员精湛的网前技术,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网前回球来体现,并掌控主动;同时它也是运动员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反击的主要技术环节。基于此,笔者对林丹、李宗伟的前场网前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见表1。

表1 林丹、李宗伟前场击球技术运用统计一览表

由表1可知:(1)从两位选手网前技术运用整体上看,林丹平均每局的网前正、反手回球技术运用分别为 51.00个和43.33个,其比例依次为54.07%和45.93%;而李宗伟的网前正、反手回球技术运用分别为39.33个和37.33个,其比例依次为51.30%和48.70%。两者相比,林丹较李宗伟高出许多,经统计学检验显示具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的差异(P<0.01或0.05)。这充分说明:李宗伟主要以“前场近网小球或短球”来牵制林丹,从而使其失误或被动地起高球而陷于不利的位置,这也是林丹第一局失利的主要原因所在;(2)从前场近网的各项回击球技术的细节看,林丹平均每局的正手搓放个数、比例分别为15.67个和16.61%;而李宗伟的依次为20.00个和26.09%。两者相差较大,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或0.05)。结合两位选手的反手“搓放数据”和比赛视频可知,李宗伟网前搓放技术的运用高达46.96%,而林丹只有35.34%。这些都表明李宗伟主要还是通过控制林丹网前,击出高质量的网前球,制造主动进攻的机会或者是得分的机会。林丹虽然在网前小球上没有李宗伟细腻与灵活,但是林丹通过挑球减少在网前与李宗伟的纠缠而控制李宗伟后场。这点从表1中的挑直线与斜线的数据可以得到验证,其个数与比例均高于李宗伟,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可见,林丹的挑球对李宗伟是有一定威胁的,因为球的飞行弧度高、速度快,能顺利越过李宗伟的头顶至后场4—6号区域,达到积极调动李宗伟而迫使他失去最佳的击球点。此外,林丹的网前推、勾技术都比李宗伟高,尤其是推斜线的平均每局个数与比例与李宗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显示了林丹在本届奥运会上主要采取利用后场牵制李宗伟的网前而争取主动的战术意图,这些都是林丹的优势所在。通过前场扑压技术的数据显示,林丹回击网前球的手法与质量较李宗伟差许多,林丹扑压技术使用率仅为1.41%,低于李宗伟近4个百分点。这也是林丹日后需改进的地方。

2.1.2 中场技战术分析 同理,由羽毛球理论知识可知,中场区域是比赛运动员双方攻-守转换的主要地带,双方运动员之间的距离比较接近,球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中场挥拍击球技术的预摆幅度就相对小一些,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它一般分为挡网、抽压、抽高、快打、拦吊、截击等,可见中场挥拍击球技战术也是反映运动员多拍抗衡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对林丹、李宗伟的中场区域的技战术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见表2。

表2 林丹、李宗伟中场击球技术运用统计一览表

由表2可知,林丹中场挡网前回直线与斜线的比例很大,达66.96%,尤其是反手位的挡网前回直线与斜线球的比例和为45.53%,正手的比例仅为21.43%;而李宗伟的中场挡网前回直线与斜线的比例也高达 64.12%,其中正手的比例为41.89%,正手的比例为22.23%。以上数据结合视频分析显示,林丹、李宗伟两位选手彼此都凭借扑压、下压等技术,给对方反手施压,迫使对方使用较被动的正反手挡,从而赢得主动的机会[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一是由于中场转体横跨步接球较其他步伐较困难;二是由于李宗伟的后场正手位侧身劈杀斜线技术动作一致性强且落点刁钻,这也是他得分或赢得主动的杀手锏;三是由于林丹的变速突击能力强,擅长正手头顶突击直线。基于以上三点,李宗伟为了抑制林丹,故加大了对其反手的施压。此外,从抽压、抽高、拦吊、接杀技术的数据上看可知,李宗伟善于回击斜线球至林丹的后场四号区域来充分调动林丹,变其被动为主动,尤其是抽压、抽高、拦吊斜线较林丹高出许多,而两者在接杀技术不分上下。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林丹、李宗伟在中场的对抗很激烈,彼此都对中场球的控制与反控制能力较强。李宗伟多采用平抽快挡来限制林丹后场连续性,而林丹则通过挡网前球来摆脱这种限制,以组织后面的进攻。尽管如此,林丹还是很难在中场区域赢得较好的进攻得分机会,而往往被李宗伟回击小斜线球或大斜线球所调动,这也是林丹的弱势所在。基于此,林丹要结合前场短球质量的提高来加强其在中场赢得主动进攻机会的训练,从而完善自身技战术的不足。

2.1.3 后场技战术分析 后场击球的特点是击球点高,力量大,速度快。一场高水平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要经过无数次的前后场的反复争夺,运动员双方彼此创造主动进攻的机会,谁赢得了主动,谁就等于赢得了得分的机会。可见,运动员能够对后场击球技术的全面、准确、合理掌握,关系到一个比赛回合的优胜。笔者对林丹、李宗伟的后场击球技术的运用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

表3 林丹、李宗伟后场击球技术运用汇总一览表

由表3可知,比赛中,林丹后场击球共149次,李宗伟181次,相差32次。说明李宗伟主要是采取前场小球与林丹周旋,不会轻易地将球击至林丹的后场,因为林丹在处理后场球时,主要是采用角度刁钻、力量大的扣杀球,这往往让对手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这点从林丹后场击球技术的细节就可以得到印证。其后场杀球的个数高达74次,比例近高达近50%之多,而李宗伟的后场杀球只有51次,比例也仅为28.18%,经统计学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进一步从“高远球、平高球、吊球以及劈杀”四项后场技术数据看,李宗伟这四项技术指标的数据均高于林丹,尤其是平高球、吊球和劈杀球这三项技术数据高出林丹许多,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或0.05)。这充分说明:(1)林丹处理后场球的技术变化手段较对手李宗伟单一,主要以其跳杀球为主,而李宗伟则较为均衡,变化较多;(2)李宗伟凭借其高质量的网前小球,迫使林丹不得不将球击回李宗伟的后场区域,此时李宗伟就可以凭借其后场变化多端的击球技术,赢得主动进攻或直接得分的机会,尤其是后场隐蔽性极强的劈杀球技术可以说是李宗伟得分的杀手锏。以上是从整体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但后场对抗的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笔者对各项技术回击直线与斜线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

表4 林丹、李宗伟后场击球技术运用细节统计一览表

由表4可知,(1)高远球上,林丹的回击球的直线与斜线比为4∶1,李宗伟为6∶1,其比例李宗伟略高于林丹。说明李宗伟在场上处于被动的局面较林丹多,故为了变被动为主动而打出高远球。其原因在于:后场击高远球的飞行速度慢、弧度高,一般是运动员处在被动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积极调整位置,变被动为主动时采用的一种使对手远离“最佳回动位置”的技术[1],被迫退到后场底线区域去击球。这样就为自身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在战略上赢得了优势;(2)平高球上,林丹、李宗伟都是以正手为主反手为辅的击球方式,线路则主要以直线为主斜线为辅。两者的数据对比显示,李宗伟正手击平高球的比例高于林丹近八个百分点。说明李宗伟后场使用平高球这种快速进攻的能力较林丹强。结合视频可知其采用的平高球控制林丹后场底线两角四号区域,并配合高质量的网前球调动林丹,迫使其在匆忙后退中击球。如果林丹步伐稍慢或者体力下降的话,李宗伟就有机可乘,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局面;(3)吊球方面,两位选手以正手为主反手为辅,在线路的变化上李宗伟高于林丹,尤其是正手的吊直线球(李左后场四号位吊至林左前场三号位)达到18.78%,而吊斜线球(李左后场四号位吊球至林右前场三号位)也高达13.26%,这些数据都高于林丹。说明李宗伟在后场调动对方、打乱对方阵脚以及有效组织战术进攻的能力较林丹突出。其目的还是积极地在与林丹进行网前的纠缠,迫使林丹被动地起高球,此时,李宗伟正好使用自己的杀手锏——正手劈杀斜线得分。这也是林丹第一局失利的主要原因所在;(4)杀球上,无论是林丹还是李宗伟都尽可能地使用威力巨大的正手杀球。其中,林丹的正手杀直线高达41.62%,远高于李宗伟的19.34%,而杀斜线的比例两者差不多。这充分说明林丹VS李宗伟时,凭借其出色的后场杀球,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住了李宗伟的优势技术(如:网前小球、平高球、吊球)的发挥,从而打乱了李宗伟的战术布局。这是林丹本届奥运会克制李宗伟前场-后场吊拉战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其反败为胜的主要因素之一;(5)劈球上,林丹使用比例为6.71%,低于李宗伟六个百分点之多,尤其是正手的劈斜线低于李宗伟七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李宗伟的后场正手劈球能力高林丹一筹,而且极具威胁。出手快、落点刁钻、隐蔽性极强,尤其突出的是“高远球、杀球、劈球”手法的一致性强,使得林丹防不胜防。因此,林丹要加强对李宗伟劈球技战术的识别,避免二次起动,抑制对方的进攻。

综上所述,李宗伟后场技术全面且突出,但后场进攻的比重不足,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而林丹虽凭借其高质量的后场杀球技术抑制了李宗伟的战略布局,但其技术使用单一,大大削弱了其战术布局的多样化。

2.2 林丹、李宗伟多拍运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中,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心理等多方面的要求都较高,而这些方面水平高低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从运动员比赛中的多拍运用情况中得到反映。基于此,笔者从林丹、李宗伟的多拍得分能力和单位时内的每局挥拍数两个方面来进行统计与分析。

2.2.1 林丹、李宗伟多拍得分能力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林丹、李宗伟的多拍得分能力,笔者对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的高清视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羽毛球项目的特点,从研究的科学性出发,将一个击球回合分为三个阶段,即:战术谋略阶段(第1拍至第10拍)、攻防转换阶段(第11拍至第20拍)、多拍抗衡阶段(第20拍至一个比赛回合结束),见表5。

表5 林丹、李宗伟多拍得分能力情况一览表

由表5可知,本届奥运会羽毛球决赛中,林丹、李宗伟三局挥拍总数分别为640拍和630拍。林丹的每分平均拍数为11.23拍,李宗伟为12.60拍,林丹略低于李宗伟。这说明林丹的实力较李宗伟还是略强一些。进一步结合三阶段的数据分析可知,林丹的攻防转换阶段和战略调整阶段的得分率分别为59.65%和28.07%,而李宗伟的依次为52.00%和28.00%;相比之下,林丹的得分率较李宗伟高,尤其是攻防转换阶段的得分率高于对手近八个百分点之多。说明林丹在本届奥运会上,主要采用了尽量避免与李宗伟纠缠,利用较少的拍数来克制对手,并赢得进攻得分的战略部署;而李宗伟则希望利用前场短球并结合后场长球的多拍回合来充分调动林丹(这点从两位选手在多拍抗衡阶段的得分率就可得到验证),但由于体力的下降最终还是输给了林丹。

综上分析可知,本届奥运会林丹反克李宗伟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像以往那样以多拍得分能力强而制胜,而在于攻防转换阶段上,即以少于10拍的击球回合而制胜。

2.2.2 林丹、李宗伟体力情况分析 为了明晰本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上,林丹、李宗伟的体能情况,笔者利用单位时内的每局得分挥拍数、得分数、每得一分平均拍数等多项指标来进行反馈,从而全面分析林丹、李宗伟的体能情况,见表6。

表6 林丹、李宗伟多拍得分能力情况一览表

由表6可知,林丹有效得分总拍数为312拍,低于李宗伟的317拍,结合有效得分总耗时可得,林丹的有效得分的每秒挥拍数位:0.57拍,李宗伟的为0.55拍,相比之下林丹高于李宗伟,但每得一分平均拍数以及耗时却均低于李宗伟。这充分说明:一是林丹的挥拍反应速度较李宗伟快,能较好地实施各种技术与战术;二是林丹比李宗伟更能够有效的节省体能,以最有效的技战术赢得每一个比赛回合。此外,从两位选手的每局有效得分总耗时上看,第一局李宗伟以21比15取胜林丹,但其得分局总耗时为271.26秒,其平均每得一分的耗时为12.92秒,相比之下,林丹虽输第一局,但其平均每得一分的耗时为10.67秒;同理第二局的林丹以21比10取胜,其平均每得一分的耗时为7.68秒,而李宗伟高达13.58秒;最后,决赛局上林丹以21比19取胜,林丹平均每得一分的耗时为10.87秒,对手李宗伟为8.68秒;综合以上三局的耗时与平均耗时数据可知,林丹的体力分配较李宗伟略胜一筹,而李宗伟在第一局、第二局的体能消耗过大,而导致第三局的失利。这充分暴露出李宗伟的体能较林丹差,这也是李宗伟在关键球处理上失利的原因之一。

3 结论与建议

(1)多拍相持阶段的前场方面,李宗伟主要以“前场近网小球或短球”来牵制林丹,从而使其失误或被动地起高球而陷于不利的位置。这也是林丹第一局失利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且前场扑压技术的手法与质量较李宗伟差许多,但林丹的优势在于利用后场技术来牵制李宗伟并争取主动。

(2)多拍相持阶段的中场方面,林丹虽然在对中场球的控制与反控制能力强,但还是很难在中场区域赢得较好的进攻得分机会,而往往被李宗伟回击小斜线球或大斜线球所调动,这是林丹的弱势所在。基于此,林丹要结合前场短球质量的提高来加强其在中场赢得主动进攻机会的训练,从而完善自身技战术的不足。

(3)多拍相持阶段的后场方面,李宗伟后场技术全面且突出,但后场进攻的比重不足。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而林丹虽凭借其高质量的后场杀球技术抑制了李宗伟的战略布局,但其技术使用单一,这将大大削弱了其战术布局的多样化。

(4)在多拍运用情况上,林丹反克李宗伟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像以往那样以多拍得分能力强而制胜,而是在攻防转换阶段上,以少于10拍的击球回合制胜。此外,林丹的体力分配较李宗伟略胜一筹。这暴露出李宗伟的体能较林丹差,这也是李宗伟在关键球处理上失利的原因之一。

[1]张博,满国辉.林丹、皮特·盖德单打回动位置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105 ~108.

[2]王珽珽,范婕.世界羽毛球优秀选手林丹、陈金、李宗伟、陶菲克发球与接发球技战术特征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82 ~87.

[3]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宇传华,颜杰.Excel与数据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张博,詹丽来,喻晶.羽毛球前沿教程[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6]钟建萍.羽毛球新旧赛制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后场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1):93~96.

[7]周金玲,戴劲.羽毛球男子双打项目21分赛制技战术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1~113.

[8]戴金彪,管颖,卢志泉.“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 ~89.

[9]仲达,解祥梅.优秀羽毛球男子双打运动员第三拍技术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123~125.

[10]张博,郑晓兰.羽毛球技术训练的落点控制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114~116.

[11]李森.中国羽毛球男双与国外优秀选手发接发技战术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84~86.

猜你喜欢
前场李宗伟后场
羽毛球优秀女单运动员马琳后场技术使用特征分析
北纬二十五度的前场小镇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
我国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谌龙的后场技术分析
李宗伟为长青代言
我国优秀羽毛球女单选手李雪芮后场技术分析
羽毛球运动员MARIN后场技术分析
——以里约奥运会为例
我国优秀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李雪芮的前场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