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元,来自农民家族的回馈

2014-05-10 09:28婧汶
时代报告 2014年5期
关键词:雏鹰家族慈善

婧汶

这是河南无数个家族中十分普通的一个家族,因为这个家族中的每个成员正常工作、下田劳动,从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中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家族,因为他们是现代社会中极少的兄弟妯娌不分家、一个锅里捞稀稠的大家庭,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乐善好施,不仅自己创业成功,也要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更因为全家族一致通过将企业上市后的第一笔分红——一亿元,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的惊人义举,开辟了河南家族慈善的先河。

一个朴实的家族,一项兴旺的事业,一个惊人的义举,这一切似乎在诠释着那句古老的家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个家族,就是以河南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雏鹰集团)董事长侯建芳为代表的侯氏家族。

农家娃绝境逢生

侯氏家族一直生活在河南省新郑市薛店镇,祖祖辈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

1988年,第三次高考落榜的侯建芳因为家境贫穷,再也无法复读而忍痛放弃求学之路。他想:啥时能叫人人都能吃饱饭?能叫家乡变变样?

苦难的日子里,一棵思想的新芽就这样悄然萌动。因为与赤贫相伴,这一理想显得如此现实;因为情牵乡亲,这一理想又承载着太多的悲悯情怀。

为了脱贫,侯建芳瞒着家人怀揣100元学费,到郑州牧专上了23天的畜牧培训班。回家后,他就五块十块、东挪西借筹集了200元钱,开始了他的养鸡事业。

1989年,侯建芳开始涉足养猪行业。刚开始,他只养了十来头猪、几百只鸡,而且对养殖技术和市场也不熟悉,但由于当时养殖业行情好,短短一年时间,侯建芳成功淘得了第一桶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接下来几年,侯建芳不断滚动扩大养殖规模。

疫情对畜牧养殖行业来说,就像一把随时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995年,一场疫情一下子把侯建芳打回到了“解放前”,不仅前几年赚的钱一下子赔了个底儿朝天,5000多只蛋鸡死得只剩700多只,养的猪也出了问题。

他访遍专家,而专家们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要空场一年后重新再来,但这样几乎是宣布了他的破产。经过几夜未眠的纠结之后,他决定赌一把,继续养鸡。随后的日子里,侯建芳买来消毒用具,用火烧,用消毒液浸泡,搅拌饲料、清洗鸡舍等所有程序都是他自己动手完成。上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和家人的精心饲养下,新一批鸡苗不仅没有得上一次的怪病,而且成活率和产蛋率都很高。

他的坚持,挽救了鸡场。第二年,养殖业又迎来了火爆行情,当年他就把赔的都赚了回来。

市场行情的“过山车”还在继续,困难也不期而遇。随后,2003年的“非典”,2004年和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热病无不考量着侯建芳的创业耐力。但在危难关头,侯建芳所带领的员工和合作农户没有一个离开。这让他深为感动也更坚定信念要带领大家致富。“每次打击之后我们都能再进一步,每一次打击我们都会抓住机会,都会有一次跨越式发展。”侯建芳信心满满地说。

随后几年,借助成熟、多赢的“雏鹰模式”,雏鹰集团步入快速稳健的发展期。2010年9月15日,雏鹰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

侯建芳坚信,只有挑战困难才能成为战胜困难的勇者。坎坷曲折的创业之路,练就了侯建芳绝境逢生的本领。每一次打击,都被他的坚韧化为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质朴农民心系国人食品安全

“让国人吃上放心肉,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写在雏鹰集团大门口最醒目的标语。正是为了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这位农民的命运便与安全肉紧紧连在了一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侯建芳深知,安全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2011年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河南省领导面前,侯建芳坚定地说:“雏鹰集团养的猪绝对不含瘦肉精。”这份自信,不仅来自于平时对管理的严格要求,更有赖于企业从源头抓起的“六统一”管理模式。

不少人认为企业能发展到上市,已经算得上成功了。但在侯建芳的眼里,这只是大船远航刚刚扬起了帆。侯建芳总爱说他是一个“养猪的”,这回,他还要做一个“卖肉的”。

在豫西山区40万亩荒山上,早上7点,起床、早餐;8点,到山地、草坡上散步;9点,觅食天然草果,饮用山涧泉水;中午12点,集体午餐……雏鹰集团放养的生态猪享受着优厚的动物福利。

侯建芳表示,雏鹰集团产出的猪肉必须做到“每一块肉都能实现全程追溯”。换句话说,雏鹰农牧所卖的每一块肉,客户在购买时都能查到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哪个场、哪栋舍、哪个饲养员。企业保证食品安全,这既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也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生命权利的捍卫。

农民家族传承良好家风

在雏鹰集团走访期间,大家不仅为侯家人的勤俭朴实而感慨,还被这个大家族迄今保持的一个习惯而深深感动。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亲情有些疏离的当代社会,侯家人还“固执”地保持着每顿饭都要同吃的家族习惯。

在雏鹰集团的员工餐厅里,有一个小屋是侯家人的家庭食堂,侯建芳的母亲从田里结束劳作后,会到这间屋子等着她的兄弟和儿孙们一起吃饭。孩子们各有事业,都很忙碌,但一到吃饭时间,谁要没来就会接到电话:“在哪呢?回来吃饭吧,老太太在这儿等着呢。”

饭桌,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已经演变成了生意场、名利场、社交场,但在侯氏家族,饭桌依然保持着它最初的朴素意义,它是全家人的专属交流场所,饭菜的香气中包含着亲情、归属感和家族认同感。

侯建芳的母亲是这个传统的忠实维护者。早先,嫁到侯家的儿媳妇们有的爱吃米,有的爱吃面,而为让一家子能围坐在一张饭桌上吃饭,她在忙碌的农活之余,总是会做两份饭菜。

一天三顿的圆桌聚餐现在已经成了侯氏家族中类似仪式感的存在,如果谁错过了就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必须回来补上。endprint

也正是由于这种可贵的家族传统,侯氏家族在致富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家庭关系。“尊老爱幼、同甘共苦、不怒不争,知足常乐”的家族精神在侯家最年轻的一代人身上依然得到了传承。

侯建芳的母亲是一大家子的精神支柱,无论谁出了远门回来,都要先“找妈”,“找妈”这两个字除了亲情之外,还蕴含着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家族传统的依恋。

回馈社会弘扬慈善新风尚

如果你有一个亿,你会干什么?

2010年9月15日,雏鹰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侯氏家族拿到了第一笔一亿元的分红时,一家人就像吃饭闲聊一样,开了个简单的会议,议题是怎么处理这笔巨资,答案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一样,毫无异议:捐出去,做慈善。

侯建芳的五叔,也是雏鹰集团总经理侯五群说:“我们家人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物质上也没有过多的欲望,不开豪车,不买别墅,直到现在还是在厂区和农户们同吃同住。大嫂年龄那么大了,还坚持干农活,老人都不愿享受,我们就更不会考虑享受的事情了。所以对于我们农民家庭而言,一亿元存在卡上只是一串数字,而如果捐赠出去,看到专业的慈善机构帮我们把这串数字落到实处,变成实实在在的好事情,这才是更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和高兴的做法。”

2012年4月24日,在黄河迎宾馆会议中心召开的“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侯建芳家族慈善捐赠仪式”上,以雏鹰集团董事长侯建芳为代表的侯氏家族向慈善事业捐赠一亿元,其中五千万元通过河南省慈善总会设立侯氏家族慈善基金,用于帮助涉农专业的贫困大学生、低收入农户、因突发事件陷入困境的农民家庭以及革命老区的人才培养等。

“我是农民,懂他们的辛苦。因为我过去的一些经历,所以特别想帮助那些没有钱的孩子,也想让创业的农户能够像我们发展得一样好,一样快。”侯建芳说。

因为奉行“慈善不能等,爱心不能等”的理念,侯氏家族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社会公益实践。为了改善当地教学环境和交通条件,雏鹰集团累计捐赠60余万元;侯建芳组织当地企业向新郑红十字协会捐赠500万元成立重大疾病救助专项基金;2011年11月16日,雏鹰集团与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合作成立雏鹰农牧学院,并捐资300万元;多年来,雏鹰集团在抗洪救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累计捐款近150万元。

相对于侯建芳平日的低调,有人质疑他此次大手笔的捐赠是在高调地宣扬自己。“不管低调、高调,只要做慈善就是好调。”侯建芳对此的回应是爽朗的大笑。

从有着优良家族传统、家庭氛围融洽走出的侯家人,必然心中有爱;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乡邻提高生活质量而奋斗的企业家,必然心存慈悲;以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促进一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的雏鹰集团,必然牢记责任。这样的家族通过自己的善举让更多人了解公益事业,参与公益事业,推动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不是有钱的人才能做慈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侯建芳认为,对慈善事业真正的理解,是培养每个人都能有善良的心,每个人都能献出一片真诚的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雏鹰家族慈善
雏鹰的重要一天
雏鹰的重要一天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树枝和雏鹰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