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课堂

2014-05-12 16:50任凯强
新课程·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供求关系供需平衡有效课堂

任凯强

摘 要:从政治经济学“供求关系”的角度谈有效课堂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供求关系;有效课堂;供需平衡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试验、改革也如火如荼,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主战场,理所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如何更加契合学生实际、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回避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教学,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但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课堂效率一直是众矢之的,专家学者往往将课堂的低效归咎于教师讲解得过多,抢占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于是,课堂教学时间便规定化、程式化。但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讲解时间。一些实践证明,过多的讲解效果不明显,但寥寥几分钟,效果更差。

一、课堂中的“供求关系”

探究一下课堂实质,我们发现,课堂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教师和学生对“知识商品”的一种供求关系。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供求满足一定的关系时,商品可以实现价格的最大化。从这一理论出发,课堂就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商品”或“服务”,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讲解就构成了课堂的供求关系,当这种关系达到平衡时,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那么这就使课堂的效率得到了最大的实现——有效课堂。但当讲解超出这个量时,即供大于求,教学的“拐点”就会出现,即课堂教学的成本加大,而教学效率开始递减,甚至变为负数。例如,我们通常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学生初次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吸收的具体知识有限;但当回过头来进行重点突破时,学生会如梦初醒、恍然大悟,理解进一步加深,掌握的知识逐渐增多,课堂效率大增;复习回顾时,学生对此知识点的需求可能达到饱和,已无新意,这时课堂临界点出现,如果教师再继续重复讲解,只能是浪费时间,课堂效率急剧下降,渐趋于零,直至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率有可能这时已变为负数。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是不是像上述分析的那么简单呢?当然不是,有效教学更多的还与教学的主体——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往往很难找到明确的量的平衡或“拐点”。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主观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即对知识的主观重视程度、教师讲解的程度和知识本身的价值。因此,对教师的有效教学,就需要科学控制讲解的时间、程度,尽可能提高学习者对知识价值的深度认同。当然知识的价值就其本质来说,是客观的,不以教师的意志改变。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客观知识的结构,理论联系实际,展现其“生活性”的一面,提高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而影响知识的价值。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

1.科学的讲解

教师课堂讲解效果不佳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即大容量的知识填充。不容否认,教师的讲解有其优势,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学生接受知识的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对知识逐渐疲乏。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一味强调“灌输”“填鸭”等教学方式,以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讲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对知识价值的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种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知识是客观实在的意义集合,毋庸置疑,是客观的,但对学习者主体而言,主体对其的反应却是主观的,并且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如果学习者对知识的认同度较高,就会对知识很感兴趣,内部动机就会直接促使学习者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渴望知识的获得,高度认为学业的成功是个人价值的充分展现,必然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自我效能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必然会厌烦知识、教师,产生对学习的悲观,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若要在课堂中追求教学效用的最大化,首要的问题便是帮助学生消除对所学知识的既定认识,重新从理性的角度认同所学的知识,对其产生崇拜甚至是敬畏之情,增加学习者的“知识需求”。

3.提高知识的趣味性

学生对于知识的认同,明显更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的宣教、社会的规训等待。但是,仅仅靠这些好像还不够,外在意志强加不可能改变甚至代替学习者本身的学习诉求和感受,总会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奔命。学习是知识的学习,除了提高学生主体的价值认同外,在更大程度上要提高知识本身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唤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一劳永逸。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有趣味性的内容,越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总会事半功倍。当然,那些意志顽强、精神独立、目标明确的人,总能在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知识中保持较高的知识需求,但不容否认对于多数人来说,那些富有趣味性的知识,那些难度适宜、趣味横生的知识内容,能使他们更好地保持较高的知识需求,感觉到读书求知的快乐,使老师的“知识供求”和学生的“需求”相匹配。但是,问题在于大多数知识本身是没有什么趣味性可言的,抽象、枯燥、单调、难记是诸多知识的共同特点。

所以,有效课堂称其为“有效”,不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所能决定的,是若干不确定因素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学习者和教师的知识供需平衡,甚至供不应求,使课堂焕发活力,提高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兴平秦岭中学)

猜你喜欢
供求关系供需平衡有效课堂
2015—2025年水果供需平衡表/万t
电力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研究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供求关系视阈下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思考
理解经济基本概念,上好高一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