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国人所采集、记述的中国厕蝇科物种概况

2014-05-16 07:28王明福
关键词:昆虫标本博物馆

王明福

(沈阳师范大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0 引 言

厕蝇科Fanniidae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环裂亚目Cyclorrhapha、有瓣蝇类Calyptratae的蝇总科Muscoidea。全世界已知约360种。我国已发现151种[1-22],占世界总种数的40%以上。该类昆虫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昆虫类群之一,一些种类的成蝇常出现在公共场所或居室内,为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一些种类的幼虫可致人畜蝇蛆症,一些种类为重要的法医昆虫,一些种类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亦有部分访花的厕蝇可传播花粉而成为农业益虫。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虫媒传染病的频现及日趋严重、刑事案件的侦破、环境科学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兴起等,与其相关的蝇类研究正倍受关注。鉴于此,对该类昆虫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然而,对国内昆虫分类研究者而言,在分类研究或书志编写中,深受由近、现代外国人所记述的我国产昆虫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因保存于国外而核查困难;或因这些标本早年被国外私人机构收藏致查无所获之困扰。上述现状在我国厕蝇科分类修订过程中亦感受颇深。故研究近、现代由外国人记述的中国昆虫物种历史,查明其模式标本流向,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鉴于此,本文拟对近、现代以来,由外国人所记述的中国产厕蝇科物种及标本保存的史实作一梳理如下。

1 19世纪下半叶俄国人的采集活动

在对中国蝇类乃至生物采集调查的外国人中,必须提及的一个人,便是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H.M.Przewalski,1839—1888)。他是19世纪下半叶外国人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采集生物标本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和我国的特有物种普氏野马、普氏原羚的学名连在一起。他是沙俄帝国的军人。从1867—1888年间,他先后6次分赴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进行长期的生物资源采集,获得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其考察成果震动了西方科学界。由此他被俄国科学院选为名誉院士,并授予金质奖章。亦被德国科学院评选为院士,同时获柏林的洪堡奖章,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佩琼奖章,瑞典斯德哥尔摩地理学会的维歌奖章[23]。此时段内,他同时完成了由中尉晋升为少将的华丽转身(图1)。

在普热瓦尔斯基带领的考察队中,罗博罗夫斯基(V.I.Roborowski)也是一位在我国西北地区考察探险的著名人物。此人曾参加由普热瓦尔斯基率领的第三、四次西北考察活动。据说这两次考察的植物标本均由他一手采集、制备,此人还擅长射猎、绘画。在彼得堡科学院动物博物馆的许多中亚鸟兽标本图都出自他手[23]。1893—1895年,他率考察队从普热瓦尔斯克出发到达青海东南黄河源头的阿尼玛卿山(积石山),由于他突然中风偏瘫,只好返回,此次考察收获颇丰,仅昆虫标本就采获了3万余号,其中包括一些厕蝇标本。

1907年,德国学者P.Stein整理并发表了罗波罗夫斯基等人在我国西北地区采集的蝇类标本61种,其中包括罗波罗夫斯基于1895年5月28日在青海柴达木东部地区采集的1种厕蝇,即巨尾厕蝇Fannialucidulazetterstedt,1860[24]。

该种原属名为Homalmyia,后被订为Fannia之异名属;该种名原为glaucescens,后亦被厘定为FannialucidulaZetterstedt,1860之异名。这是我国厕蝇的首次报道。

该种在我国亦较为常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辽宁、内蒙、新疆、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国外广布于全北界。

图1 普热瓦尔斯基(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2 法国传教士在华的采集活动

图2 法国人O.PieI于1919年在江苏省南京地区采集的瘤胫厕蝇Fannia scalaris标本

法国传教士韩伯禄(Pierre Heude,1836—1902)于1868年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一个自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动物、昆虫标本,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其研究结果主要刊载于该馆自己刊行的法文刊物《中华帝国博物纪要》(Mémoires concernant'histoire naturell de I Empire Chinois)。此后,由于收藏日益丰富,在1930年该馆另建新址,并交与法国教会大学——震旦大学管理,同时易名为韩伯禄博物馆。该馆同时吸引了一些传教士来馆进行各种动物类群的研究。来该馆工作的法国传教士O.Piel是一位对昆虫采集和研究感兴趣的人。他曾在我国很多地方进行昆虫包括对厕蝇的采集。迄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尚保存有他于1919年在江苏省南京地区采集的瘤胫厕蝇Fannia scalaris标本(图2)。

3 20世纪初德国人绍特尔H.Sauter在我国台湾的采集成果

从20世纪初的1902年初,德国人绍特尔H.Sauter开始到我国进行动物标本的采集活动。从1905年,他到台湾,在英国茶商开的德记公司任职,期间他雇用台湾当地人为他在台湾全岛采集动物标本,仅其中的昆虫标本就采获了3万余号。这些标本后来全部送到欧洲,在欧洲各大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机构收藏,供欧洲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并以“绍特尔的台湾收藏成果(H.Sauter's Formosa-Ausbeute)”发表系列文章,记述了大量由他收集的昆虫物种及新种。

Stein(1915)在 H.sauter's Formosa-Ausbeute.Anthomyidae(Diptera)中,报告了由 H.Sauter采集的4种厕蝇。即白纹厕蝇Fannialeucosticta,炭色厕蝇Fanniacarbonalia,锈腹宽额厕蝇Eurgommaperegrinum及厕蝇属Fannia一未定种名的种[25]。当时这些标本保存于德国昆虫研究所。

其中收藏于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广义的花蝇科标本,主要由P.Stein,1918年整理发表,其中包括H.Sauter于1907年6月7日采集于台湾台南高雄(Takan),恒春港口的3个(1♂,2♀♀)标本,并以这3个标本为模式命名厕蝇一新种,即元厕蝇FanniapriscaStein,1918。模式标本保存于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26]。意外的是,该馆于1956年发生火灾,该种模式标本连同其他标本被付之一炬,不复存在。

德国学者W.Hennig是支序分类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955年所著的“古北界动物志:蝇科”中的厕蝇亚科内容中提及,他在德国Muncheberg的森肯堡昆虫研究所看到过元厕蝇的这些模式标本[27]。其后,森肯堡昆虫研究所的标本被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的Pont(2006)在研究洪堡大学博物馆的厕蝇标本时发现,Hennig(1955)所报告的,在该馆保存的元厕蝇模式标本非原模式标本,而是在原采集地同时采集的标本,分别置于不同的博物馆收藏而已。再次证实该种原模式标本已被毁。遂指定在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在原采集地同时采集的2个标本中,其中1♂确定为选模标本,1♂确定为副选模标本。现该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28]。

元厕蝇FanniapriscaStein,1918是较为广布的物种。在我国已知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宁夏、甘肃、四川、重庆、云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26个省区。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及澳洲界[13]。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标本中,Malloch(1914)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自然历史博物馆纪事》中发表我国台湾地区厕蝇属一个新种[29],即Fanniainterrupta,后被有关学者证实,其外形与白纹厕蝇F.leucosticta难以区别而被弃用[30]。

4 “花蝇”斯坦因(“Anthomyiidae“P.Stein)

如前所述,P.Stein是最早报告我国厕蝇物种的外国学者,同时亦为由外国人记述我国蝇总科昆虫最多的学者,故有必要对其科研经历作一简介。

Paul Stein(1852—1921),1852年4月3日生于德国的威腾伯格,其父为音乐家。Stein于1870年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其学年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在一所学校任教。Stein非常热衷于双翅目昆虫的采集,特别是对当时来说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花蝇科(广义),故被其时的学界称为“花蝇”斯坦因(见图3、图4)。Stein一生最大的兴趣就是对蝇类的研究,而对赚钱则不感兴趣,他在欧洲各地采集,研究均是自费,他精通10余种语言,敏于行而讷于言。他有着深厚的分类学功底及精炼的文字表述。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他的研究范围为欧洲地区。之后,其范围逐渐扩大。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赴北美地区进行蝇类研究。此后,他分别研究了来自南美、中亚、东南亚、非洲、澳洲等地的广义的花蝇科(其范围包括现今的有瓣蝇类)标本。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世界范围内的蝇类研究学者。Stein在1888—1921年间,共发表过全世界57种厕蝇新种,783种蝇科,195种花蝇科物种(共1 035个物种)[31]。他在全世界厕蝇发表新种数中排名第二,而在世界范围内的如此多的厕蝇新种的发现,从地域角度度来讲,至今无人能及。

图3 “花蝇”斯坦因(“Anthomyiidae“P.Stein)(图源自于Pont,2013)

图4 斯坦因(P.Stein)在野外采集(图源自于Pont,2013)

P.Stein于1921年的复活节退休,同年9月7日病逝于家中。他去世后,家人将他世界范围内的蝇类收藏共80余盒标本、3 000多个物种、15 000多号标本以3 000马克的低价(相当于当时的15.5美元,现今200美元的购买力)卖给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后人评论如此的收藏获如此的价位,是对科学价值的嘲弄、讽刺与调侃!

5 庚子赔款与溪口厕蝇Fannia kikowensis

1900年(庚子年),由于义和团运动引致的八国联军打进北京。1901年,清廷与11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议定由清政府向八国列强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此后的赔付过程中,一些列强国家将其中的一部分款项用于对华文化事业。其中,1931年日本将此款项的一部分用作在上海设立自然科学研究所。该所从事以生物为主的多种科研活动,其中昆虫研究是其主要工作。该所收藏有大量的昆虫标本和文献,其中双翅目之收藏最为丰富,该研究所的日本学者大内义郎(Y.Óuchi)主持昆虫研究工作,在1938—1943年,他在浙江等地进行昆虫采集调查,整理发表昆虫新种达45种,包括一批蝇类物种。其中他在1938年发表了在浙江天目山采集的一种厕蝇,命名为溪口厕蝇FanniakikowensisÓuchi,1938[32]。原始文献记录该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Shanghai Science Institute)”。本文作者曾在国内多次核查,终未查得。

该种在我国除模式产地外,尚在辽宁、四川等地采获,在作者单位保存的该种标本共8♂♂,1♀,分别采集于辽宁白石砬子、本溪铁刹山、四川雅安等地。

6 格拉罕(D.C.Graham)、契尔卡特(J.G.Chillcott)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厕蝇

1927年前后,在华西大学任教的美籍人格拉罕(D.C.Graham)曾在四川峨眉山、宜宾、松潘黄龙以及西藏等地采集生物标本,这些标本被保存于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自然博物馆中。

到20世纪中叶以来,加拿大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契尔卡特(J.G.Chillcott,1929—1967)系统的检视了北美地区35个单位所收藏的厕蝇科标本,其中包括1923—1935年间由格拉罕采集的,保存于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厕蝇标本,并于1961年发表了这些标本中的6个新种[33],它们分别是:

1)前伸厕蝇FanniaprolataChillcott,1961

正模♂,四川宜宾,1927年7月4日Grahan采,现保存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标本编号:64539);副模1♂,地点同上,Graham于1923年7月11日采,标本保存于加拿大国家昆虫收藏中心(标本编号:7084)。

该种除原始文献记述的模式产地外,亦在国内的其他地域被发现,目前沈阳师范大学保存有9个雄性标本。分别采自四川峨眉山、雅安、名山,贵州安顺,陕西太白山等地。

2)川西厕蝇FanniagrahamChillcott,1961(格氏厕蝇)

该种学名以采集人姓氏命名。其正模标本于1924年由Graham采集于四川松潘黄龙。模式标本现保存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标本编号:64541)。

该种标本在国内于2005—2006年由王明福等分别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德钦白马雪山、四川巴郎山等地发现,并补充描述其雌性。沈阳师范大学化生学院昆虫标本室现保存有23♂♂,7♀♀标本。

3)宜宾厕蝇FanniaipinensisChillcott,1961

正模♂,四川宜宾,Graham采,现保存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标本编号:64545):副模1♂,1935年7月21日,D.C.Graham采于四川峨眉山。现保存于加拿大国家昆虫收藏中心(标本编号:7086)。

该种标本在国内由王明福等于2005年8月5—6日采于四川日隆。现存于沈阳师范大学化生学院昆虫标本室保存,共有8♂♂标本。

4)文厕蝇FanniaeremnaChillcott,1961

正模♂,四川峨眉山,1935年7月21日D.C.Graham采。该标本现保存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标本编号:64546);副模1♂,同正模,现存于加拿大国家昆虫收藏中心(标本编号:7087)。

该种标本在国内由王明福等于2006年7月间采于云南德钦白马雪山,2♂♂,存于沈阳师范大学化生学院昆虫标本室。

5)灰厕蝇FanniacinereaChillcott,1961

正模♂,四川峨眉山,1935年7月21日,D.C.Graham采,配模1♀,同正模。现均保存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标本编号:64547);副模2♀♀,同正模,现存于加拿大国家昆虫收藏中心(编号:7088)。

6)欠鬃厕蝇FannianudisetaChillcott,1961

正模♂,西藏,海拔3 000~4 000米,1930年8月3—6日,D.C.Graham采。现存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标本编号:64540)。

2011年5月,本文作者赴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核查标本时,在国内首次发现该种标本,1♂,西藏亚东,1977年6月6日,吴建毅采(图5)。2012年6月本文作者复去该单位核查标本时,又发现该种1个雄性,采集地点为西藏墨脱。1974年8月18日,金根桃,吴建毅采(标本编号:32085192)。上述标本均存于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必须提及的是这些新种的命名人加拿大青年学者J.G.Chillcott。他是目前世界上厕蝇科新种发表最多的学者。在他32岁所完成的“新北界厕蝇亚科的修订”一书迄今仍是世界厕蝇科研究者的主要参考书目[34],是他首次较为系统的提出了厕蝇属下分种团的概念。随着厕蝇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敏锐的发现在喜马拉雅山附近地区仍有大量的厕蝇物种有待发现。于是他于1967年从加拿大渥太华出发到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地区考查,不幸突发心脏病,病逝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时年仅38岁。成为世界双翅目研究者中意外英年早逝的少数学者之一。

图5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的欠鬃厕蝇Fannia nudiseta标本

7 日本人与台湾地区的厕蝇

日本与中国渊源颇深。在厕蝇科物种记述方面,除前述的大内义郎在华采集外,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加纳六郎(R.Kano)、仓桥弘(H.Kurahashi)、西田和美(K.Nishida)等人曾赴我国台湾地区进行蝇类调查。后根据分工,厕蝇部分由日本神户市环境保健研究所的西田和美(K.Nishida)负责整理。西田和美(K.Nishida)(1975)总结性的记述了我国台湾地区的厕蝇14种,其中包括新种6种[30]。分别为:

1)台湾厕蝇FanniataiwanensisNishida,1975

正模♂,台湾阿里山,1972年6月3日,加纳六郎采。

2)合尾厕蝇FanniacoculeaNishida,1975

协议书模板分为有界桩的界线协议书、无界桩的界线协议书2个模板,分别包括封面、协议主体内容、界线所涉及乡镇政府代表签字3个部分。协议书主体内容包含工作概况、重要问题处理结果、行政区域界线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行政区域界线的维护和管理、最后条款(补充说明)以及附件6个部分,其中附件包括了附图、界桩登记表、三交点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界址点成果表、三交点成果表等内容。三交点协议书模板包含标题,协议内容,三交点的位置、坐标,底图所在的图幅以及所涉及的乡镇政府代表签字,所属县民政局代表签字和协议日期。

正模♂,台湾阿里山,1972年6月3日,加纳六郎采。

3)山厕蝇FanniamontanaNishida,1975

正模♂,台湾南投,1972年5月28日,加纳六郎采;副模3♀♀,1972年5月29日加纳六郎采。

4)三重厕蝇FanniatriplaNishida,1975

正模♂,台湾嘉义阿里山,1970年6月6日,西田和美采;副模2♂♂,台湾阿里山,1970年6月6日,仓桥弘、西田和美采;10♀♀,台湾阿里山,1970年6月5日,西田和美采;1♀,台湾南投,1972年5月29日,加纳六郎采。

5)尖尾厕蝇FanniacuspicercaNishida,1975

正模♂,台湾嘉义阿里山,1970年6月5日,仓桥弘采。

6)瘦厕蝇FanniagracilisNishida,1975

正模♂,台湾南投,西田和美采;副模20♂♂,同正模。

上述6种的正模标本均保存于日本东京国立科学院博物馆。其中三重厕蝇和瘦厕蝇每种一个副模标本保存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在这6个种中,仅有1个种在我国大陆被发现,即瘦厕蝇F.gracilis,2♂♂,云南泸水片马,海拔3 020米,1992年5月26日,李富华采。这2个标本现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化生学院昆虫标本室。

8 结 论

从上述材料中可知,中国厕蝇科物种由外国人采集发表的时间跨度从1895年到1975年,历时80年。在这80年中,先后有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俄国、美国等6个国家的11位采集者、命名人分别对我国厕蝇科昆虫进行过调查研究。先后报告过我国该类群20个种,其中包括中国产模式种14种。这些种的模式标本除一种损毁后被重新指定,一种下落不明外,其余12种分别保存于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博物馆,加拿大国家昆虫收藏中心,日本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和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5个收藏单位。

在由外国人记述的14种中国产模式种中,国内重新发现其中的9种,其中1种存于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其余8种存于沈阳师范大学化生学院昆虫标本室。

致谢 承蒙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的A.C.Pont博士,日本神户市环境保健研究所的K.Nishida博士,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的C.G.B.Carvolho教授,捷克马萨里克大学的R.Rozkosny博士,美国夏威夷Bishop博物馆的Neal L.Evenhuis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张东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的朱卫兵博士、吴捷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教授、陈军教授、张丽丽博士、王荣荣博士,标本采集者原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金根桃、吴建毅先生,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富华先生,四川省雅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炎教授,以及沈阳师范大学季延娇、赵玉婉等的帮助,特表谢忱。

[1]CARVALHO C J B,PONT A C,COURI M S,et al.A catalogue of the Fanniidae(Diptera)of the Neotropical Region[J].Zootaxa,2003,219:1-32.

[2]HUCKETT H C.Subfamily Fanniinae.∥STONE A.A Catalog of the Diptera of America North of Mexico.USDA[M].Agriculture Handbook,1965,276:1-1696.

[3]PONT A C.The mollissima-subgroup of Fannia Robineau-Desvoidy,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Burma and a revised key to species(Diptera:Muscidae)[J].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1965,7(13):757-767.

[4]PONT A C.Family Muscidae.∥DELFINADO M D,HARDY D E.A catalogue of the Diptera of the Oriental Region[M].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Honolulu,1977,3:447-450.

[5]PONT A C.A Revision of Australian Fanniidae (Diptera:Calyprata)[J].Australian Journal of Zoology,Supplementary Series,1977,51:1-60.

[6]PONT A C.Family Fsnniidae.∥CROSSKEY R W.Catalogue of the Diptera of the Afrotropical Region[M].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London,1980:719-720.

[7]PONT A C.Family Fanniidae.∥SOÓSÁ,PAPP L.Catalogue of Palaearctic Diptera.Volume 11.Scathophagidae-Hypodermatidae[M].Akadémiai Kiadó,Budapest,1986:57-215.

[8]PONT A C.Family Fanniidae.∥EVENHUIS N L.Catalog of the Diptera of the Australasian and Oceanian Regions[M].Bishop Museum Special Publication 86.Bishop Museum Press and E.J.Brill,Honolulu/Leiden,1989:700-701.

[9]PONT A C.Family Fanniidae.∥PAPP L,DARVAS B.Manual of Palaearctic Diptera.Appendix[M].Science Herald,Budapest,2000:447-454.

[10]PONT A C.The Fanniidae(Diptera)described by J.W.Zetterstedt[J].Insec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02,33:103-112.

[11]WANG Mingfu,ZHANG Dong,XUE Wanqi.A review of the F.serena-subgroup of Fannia Robineau-Desvoidy(Diptera:Fanniidae),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from China[J].Zootaxa,2006,1162:33-43.

[12]WANG Mingfu,WANG Rongrong,XUE Wanqi.A Review of the F.lucidula-subgroup of the Fannia canicularisgroup(Diptera:Fanniidae)[J].Zoological Studies,2007,46(2):129-134.

[13]WANG Mingfu,ZHANG Dong,XUE Wanqi.A review of the F.canicularis-group of the genus Fannia Robineau-Desvoidy(Diptera:Fanniidae)from China[J].Oriental Insects,2007,41:339-350.

[14]WANG Mingfu,ZHANG Dong,WANG Rongrong.Review of the Fannia jezoensis-group(Diptera:Fanniidae)[J].Annales de la scociétéentomologique de France(Nouvelle série),2007,43(3):357-361.

[15]WANG Mingfu,LIU Lin,WANG Rongrong,et al.Review of the F.scalaris species-group of the genus Fannia Robineau-Desvoidy,1830 (Diptera:Fanniidae)from China[J].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2007,83(4):265-275.

[16]WANG Mingfu,ZHANG Dong,WANG Rongrong.The mollissima-subgroup of the genus Fannia Robineau-Desvoidy(Diptera:Fanniidae),with descriptions of seven new species[J].Insect Systematics &Evolution,2008,39(1):87-106.

[17]WANG Mingfu,LIU Lin.A review of the serena subgroup of the Fannia serena group(Diptera:Fanniidae)[J].Oriental Insects,2008,42:269-284.

[18]ZHANG Dong,WNAG Jing,WANG Mingfu.Taxonomic review of the lepida-group of Fannia R.-D.(Diptera:Fanniidae)[J].Zootaxa,2011,2803:57-62.

[19]WANG Mingfu,DONG Y J,AO H.A review of the metallipennis-group and fuscinata-group of Fannia Robineau-Desvoidy(Diptera:Fanniidae)[J].Annales de la scociétéentomologique de France(Nouvelle série),2011,47(3/4):487-500.

[20]王明福,刘林.厕蝇科Fanniidae系统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双翅目:环裂亚目)[J].昆虫知识,2008,45(6):876-883.

[21]WANG Mingfu,SUN Chen.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Fannia Robineau-Desvoidy from China(Diptera,Fanniidae)[J].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2010,35(4):756-759.

[22]王明福.厕蝇科昆虫起源、演化及世界分布格局的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129-136.

[23]罗桂环.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434.

[24]STEIN P.Zur Weitern Kenntnis aussereuropaischer Anthomyiden[J].Annales Historico-Naturales Musei Nationalis Hungarici 1918,16:147-244.「30.viii.1918.」

[25]STEIN P H.Sauter's Formosa-Ausbeute.Anthomyidae(Diptera)[J].Supplementa Entomological,1915,4:13-56.

[26]STEIN P.Zur Kenntnis der Dipteren von Central-Asien.Ⅱ.Cyclorrhapha Schizophora Schizometopa.Die von Roboyowsky und Kozlov in der Mongolei und Tibet gesammelten Anthomyiiden[J].Annuaire du Musée Zoologique de I'Académie des Sciences de Russie,St,Pétersbourg,1907,12:318-372.

[27]HENNIG W.Die Fliegen der Palaearktischen Region[M].Schweizerbart,Stuttgart,1955-1956,63b:1-99.

[28]PONT A C,WERNER D.The types of Fanniidae and Muscidae(Diptera)in the Museum fǔr Naturkunde,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Germany[J].Mitteilungen aus dem Museum fur Naturkunde in Berlin,Zoologische Reihe,2006:,82:3-139.

[29]MALLOCH J R.A new Fannia from Formosa(Dipt.)[J].Annales historico-naturales Musei nationalis hungarici,1914,12(1):153-154.

[30]NISHIDA K.Six new and one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the Genus Fannia(Dipttera:Muscidae)from Taiwan,with a key to species[J].Kontyu Tokyo,1975,43(3):364-380.

[31]PONT A C.The Fanniidae and Muscidae(Diptera)described by Paul Stein(1852—1921)Zoosyst[J].Evol,2013,89(1):31-166.

[32]ÔUCHI Y.Notes on some flies of Genus Fannia from eastern China[J].Shanghai Science Institute,1938,4:20.

[33]CHILLCOTT J G.Ten new species of Fannia R.-D.(Diptera:Muscidae)from the Palaearctic and Oriental Regions[J].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1961,93:81-92.

[34]CHILLCOTT J G.A revision of the Nearctic species of Fanniidae (Diptera:Muscidae)[J].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Supplement,1961,14:1-295.

猜你喜欢
昆虫标本博物馆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借昆虫上课
博物馆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