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访谈法的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性心理调查

2014-05-16 08:05
荆楚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性观念性心理高学历

刘 凌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基于深度访谈法的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性心理调查

刘 凌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本研究以文化和性别研究为背景,以代表性个案选样为原则,邀请10位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接受访谈,旨在了解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的性心理。结果表明,作为高学历、高年龄、高感情要求的单身女性,其内心存在着比单身男性和已婚女性更为复杂强烈的性冲突和矛盾,其性心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在性知识、性观念、异性间的交往心理、性行为等问题上充满矛盾和冲突。

性心理;未婚单身女性;高学历女性;深度访谈法

一、引言

性是个体的基本需要,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性心理作为性的核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性心理是指男女两性活动中相伴随的个体的一系列性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个体对异性魅力所产生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它包括个体在与异性交往中所涉及的性欲望、性感知、性记忆、性想象(性幻想)、性思维、性情感、性自制力、性动机、性气质、性兴趣、性能力、性行为等[1]2。它是个体心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性心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个体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妇女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单身女性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适婚城市女性的选择。单身女性是指没有固定性伴侣,并处于婚龄期的适婚女性[2]7。有关单身女性的报道层出不穷,媒体和大众热衷于把“单身女性”作为一个时髦话题议论,尤其是高学历、高年龄、高感情要求的“三高女”,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当人们在谈论一些成功的单身女性时,较少关注她们的学术成就、经营策略、管理才能,或者社会公益行为,往往更多地谈论她们的相貌、身材和感情生活,甚至热衷于议论她们的性生活。单身女性的婚恋与性,尤其是高学历单身女性的性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于受生理特点、传统文化伦理、文化层次以及所处特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学历单身女性的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社会在性道德判断标准方面存在着性别上的双重标准,单身女性的内心存在着比单身男性更为复杂强烈的性冲突和矛盾。她们的性健康尤其是性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社会加倍关注。

以往针对女性性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专门针对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性心理的研究更为少见。已有研究多采用问卷方式大范围施测,缺少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较少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她们的看法,注意她们的心理状态。本研究试图采用深度访谈方法探究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的性心理,以了解高学历单身女性对待性的主观看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的性心理,因此以代表性个案选样为原则,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邀请10位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接受访谈。人口统计学资料见表1。研究性心理问题涉及个人隐私,而对敏感主题的研究,访谈法是最有效的[3]。一些性学专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对此类题目的研究没有必要做很大规模调查,研究一小部分人的情况,就能了解性问题了[4]2。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自编“未婚单身女性性心理访谈提纲”,录音笔一支。访谈提纲由以下问题组成:(1)性知识;(2)性观念;(3)异性间的交往心理;(4)性行为。

(三)研究程序

1.收集资料

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每位访谈对象接受一次面谈,面谈时间约为40~60分钟;以及一次电话访谈,以补充不足或模糊之处。

2.整理分析资料

第一步:转录,阅读原始资料。每次访谈后对录音都进行了详细的转录,转录后通读原始资料。第二步:编码,采用主要概念或主题突出分类的方法进行编码,将内容整理出来,以“剪贴技术”呈现资料,用“主题分类”方式进行分析。在资料呈现时保留了访谈参与者本人的语言,这样有助于研究者在情境中理解她们的情感和看法。

3.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评分者间一致性来评估。由两位评分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评分者信度为0.91。效度分析:在完成转录之后,研究者将原始资料写成摘要稿,寄给受访者,请其就内容的重要向度评估是否有不妥之处。评估的方式以10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受访者的评估多在8~10分之间,其中6位受访者对各维度的评分皆为10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性知识

1.性知识掌握程度

访谈中笔者要求10位单身女性就自己的性知识掌握情况进行5等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了解,2表示比较不了解,3表示一般了解,4表示比较了解,5表示非常了解。10位女性的性知识掌握程度见表2。

表2 单身女性性知识掌握程度

表2可见,高学历单身女性的性知识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10人中只有1人表示“对性知识比较了解,会主动涉猎与性有关的知识,基本常识都知道”。有4人表示一般了解,如S3说:“听别人讲过,看电影也看到过,大学期间同学会看,她们讲我自然就了解了。”有2人表示对性知识完全不了解,如S4说:“对性知识没什么了解,觉得结婚以后自然就知道了。”S6说:“没刻意了解过,所以是个大白痴,标准的好孩子,一般不会看,绝对不会主动去找这类信息。”

2.性知识来源

访谈中发现,单身女性的性知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媒体。主要包括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10位单身女性中有7人表示主要通过媒体了解性知识。如,“看到感兴趣的标题就会看,主要是网络”;“看电影看到过,有时候看几眼这方面的录像”;“看过A片”。

(2)同伴群体。如,“大学期间同学会看这方面的录像,她们讲我自然就了解了”;“以前刚工作的时候,她们有快结婚的,会聊这方面的话题”。

从单身女性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性知识的来源可以看出,10位单身女性的性知识还较为薄弱,获得性知识的途径零散、不系统,从正规渠道获得的性知识较少,10人中无1人表示在高校接受过性教育,只有1人指出中小学曾在健康课上简单了解过。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于性知识的科普教育程度不够,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女性在人体科学方面的性知识极度贫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性教育的缺乏,这与阮鹏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10位单身女性均为高学历女性,在高校学习生活的时间长达7~10年,而高校性教育的缺失,对其性心理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性知识的普及,得益于性教育的开展[6]。性教育应该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系统的性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7]。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全面的性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性观念

性观念是个体对性问题的看法、态度,是系统化、定势化的性心理,蕴含着民俗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成分,一旦形成,则要存在相当长时间[8]。访谈中发现,10位单身女性中有3人表示自己不接受婚前性行为,认为“这是对以后的丈夫不负责”,而其余7人均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但是态度又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以结婚为目的的婚前性行为可以接受,如S7说:“如果两个人见过父母了,双方将事情定下来了,我觉得就可以了”。(2)基于爱情和双方意愿就可以,如S9说:“如果这个人是很理想的那个人的话,感情到那个份儿上了,那恐怕就发生什么了”;S10说:“觉得两个人感情到了,发生性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情”。(3)无所谓的态度,如S8说:“只要两个人都愿意,没有关系,都是成年人”。再进一步追问“婚前性行为是主动提出还是被动接受”的问题,7位接受婚前性行为的单身女性均表示自己不会主动提出,对方要求才会做。

在7位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中,有2人表示不接受同居,认为“女性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同居是“逃避自己对家庭、子女和社会的责任”,1人表示“如果真的爱他,可以接受同居;但要看是不是给父母带来伤害,如果父母极力反对的话,也不会这样做”,其余4人认为可以接受同居,如S4说:“如果两个人都有结婚的目的,而暂时还无条件结婚的情况下,同居是可以接受的。”

这表明中国高学历单身女性的性观念在西方性自由和传统性禁锢的冲突影响下呈现复杂多样性。对高学历单身女性来说,年龄与心理上的成熟使她们能较为理性、客观、综合地看待事物,但在看待婚前性行为和同居问题方面,她们是矛盾的。由于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贞操”的性伦理教育,她们或多或少会有“贞操”意识,同时,作为现代女性的代表,高学历女性一直接受“男女平等”的文化教育,对于旧的性伦理道德,她们不屑于接受,而对西方的“性解放”观念,她们在积极接受的同时,尚不能完全认同,她们只能选择在传统性伦理和西方性观念的夹缝中生存。

(三)异性间的交往心理

访谈中发现,单身女性与异性的交往心理较为矛盾复杂。10位单身女性均表示不着急找男友。进一步追问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坚持宁缺毋滥。有4人表示如果遇不到满意的,宁可保持单身状态。(2)优先发展事业。有3人认为应先立业,后谈感情。如S9说:“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如果现在找男朋友的话,恐怕会相互冲突吧。可能有的人觉得不冲突,可是对我这样的性格来讲,就觉得冲突。”(3)爱情至上。有2人表示相信感情,寻找爱情。如S2说:“如果就是为了结婚找一个人,不是找不着,但爱情更重要一些,要找有感觉的人。”(4)无所谓的心态。有1人说:“感觉就是无所谓。有男朋友的话,感觉可以就会相处;如果不合适的话,就会拒绝。”

(四)性行为

性社会学家刘达临认为,性行为不仅指性交,总的来说其实应该包括目的性性行为(性交)、过程性性行为(接吻、爱抚和其他调情动作)和边缘性性行为(爱慕之心的自然流露)[9]7-10。本研究10位单身女性中有5人表示从未谈过恋爱,从未有过目的性性行为和过程性性行为;5人中有1人表示有边缘性性行为,曾对暗恋对象表达过爱慕之情,但被拒绝。其余5位谈过恋爱的单身女性中,5人均表示有过接吻、牵手、拥抱等过程性性行为;有1人承认发生过自愿的目的性性行为,其余4人表示无目的性性行为。

因为高学历单身女性的性观念与实际性行为有冲突,在访谈中进一步追问原因,她们认为传统的贞操观念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社会上很多人还是看重“处女”的,因此即便自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本身,她们也只能在行动上迎合社会的需要。S5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不大能接受,我觉得女人很在意她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我不想有人干扰到我未来的婚姻生活。而且,如果两个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婚前性行为对于女人的伤害比较大。但是有时候也很矛盾,到了一定的年龄,对性感到好奇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婚前应该了解两个人的性生活是不是协调,只是心理还是不接受自己做出婚前性行为来。”

可以看出,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的实际性经验较少。在性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和开放的今天,虽然高学历单身女性的性观念逐渐开放,但在对待自身的性行为问题上,仍表现得较为谨慎。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绝大多数高学历单身女性的性爱现实境遇是难觅伴侣,原本常态的性生活要么无限期地延误,要么欠缺得一塌糊涂,这种对人性本能的剥夺,无疑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摧残和扭曲。而人究其自然生命和社会生活的最本质张力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其人性的终极,仍然是性爱的自然性,性爱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文明状况的表现[10]。

四、进一步思考

在同龄女性相继步入婚姻殿堂的年龄,作为高学历、高年龄、高感情要求的单身女性,其性心理状况值得社会的加倍关注和探讨。本研究对10位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访谈发现,她们的性心理充满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作为现代女性的代表,高学历女性一直接受“男女平等”的文化教育,对于旧的性伦理道德,她们不屑于接受;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的“性自由和性解放”观念,她们在积极接受的同时,尚不能完全认同。她们一方面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对各种新观念、新事物尤其是性道德行为表现出或宽容、理解或模棱两可、“说不清”的态度。其实,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矛盾、迷茫、“说不清”不是一种简单的、与缺乏头脑相联系的特征,而是思考和理性的表现,因为她们不愿简单地做是或否、黑与白的评判,不愿对复杂的现象一概而论,而更愿意就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1]。

本研究是一个质的研究,因而研究结论不具有推广性与广泛性。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深刻地体会和理解高学历未婚单身女性的性心理,正确对待单身女性的性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这个群体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1]刘荣才.性心理学辞典[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2]田耘.当代中国单身女性现象的伦理审视[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石彤.“婚外恋”观念的代际差异性和代内多元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28-33.

[4]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和性[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5]阮鹏,黄燕,伍倍林.80后大学毕业生性生活方式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214-217.

[6]邓欣媚,林佳.广州、香港两地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性态度、性知识、行为发生可能性及双重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45-148.

[7]古晓.学校性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9,(9):15-18.

[8]郭黎岩,张楠.我国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9(6):17-21.

[9]刘达临.性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0]常海.性爱的剥夺与放纵——“打工文学”中的性爱与文明[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25-128.

[11]马建青,严立芬.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与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7):59-63.

B844.5

A

1672-0768(2014)02-0090-04

2014-03-1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1年度青年项目(L11CSH023)

刘凌(1980-),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女性心理学。

[责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性观念性心理高学历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高学历人才未必“低就”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80后”与“90后”性观念开放程度的比较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论新时期下大学生的性观念及对策
高学历人才实现价值谈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