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斑块应用64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的临床观察

2014-05-18 12:28杨志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4期
关键词:螺旋硬化斑块

王 杰 杨志伟

(长春市二院,吉林 长春130061)

冠状动脉斑块应用64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的临床观察

王 杰 杨志伟

(长春市二院,吉林 长春130061)

目的对冠状动脉斑块应用64层螺旋CT(MS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IVUS-VH)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冠状动脉斑块患者45例,对其分别展开MSCT与IVUS-VH检查,MSCT检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钙化斑块,IVUS-VH检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纤维斑块(F)、纤维脂质(FF)、钙化斑块(DC)、坏死核心(NC),对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MSCT检查中不同类型斑块的F、FF、DC、N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各类型钙化斑块的病变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测量斑块的CT值与IVUS-VH测量的斑块钙化百分比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两种检查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中均存在明显优势,值得关注。

64层螺旋CT;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冠状动脉斑块

近几年诸多的影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中发挥了作用,其中血管内超声成像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应用最为广泛[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应用64层MSCT与IVUS-VH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手段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冠状动脉斑块患者,抽取其中的45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26例,女19例,年龄37~82岁,平均(56.8±1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45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分别展开MSCT与IVUS-VH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CT测量的斑块CT值与IVUS-VH测量的斑块钙化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②检查方法:MSCT检查: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64层螺旋CT诊断仪,应用心电门控技术经双通道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扫描参数为:管电流650 mA,管电压120 kV,准直为64×0.625 mm,螺距为0.16∶1,矩阵为512×512,视野为250 mm。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2 cm到膈下2 cm处。所得图像经后期处理,CT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标准为:以重建图像为标准,在冠状动脉官腔与残留血管管腔之间面积超过1 mm2的组织。以美国心脏协会的分类标准依据,根据CT值将斑块分成:①非钙化斑块,CT值<60 HU,密度较增强冠状动脉管腔低,无钙化影;②钙化斑块,CT值>120 HU,斑块成高密度分布;③混合斑块,CT值在60~120 HU之间,混有钙化影[2]。IVUS-VH检查: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血管内超声诊断仪,探头为2.9 F相控阵式探头,频率为20 MHz,经心电门控采集图像。图像经后处理后,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纤维斑块(F),纤维脂质(FF),坏死核心(NC),钙化斑块(DC)几种类型[3]。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过程中,计量资料的对比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以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诊断结果

经统计发现,本组45例患者经MSCT检查检出斑块152处,其中非钙化斑块42处,病变长度为(22.33±10.76)mm,混合斑块65处,病变长度为(19.08±8.97)mm,钙化斑块45处,病变长度为(21.44± 10.76)mm。不同钙化类型者病变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

2.2 CT检出三种斑块成分与IVUS-VH检出斑块特征比较

经统计发现,不同钙化类型者的F、FF、DC、N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的钙化形成过程属于一个有机的、复杂的、主动的、调控的过程中,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特点便是钙沉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与形态会直接影响到斑块的稳定性,因此早期明确的诊断对于早期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4]。

表1 CT检出3种斑块成分与IVUS-VH检出斑块特征比较结果统计

近几年临床上针对冠心病的诊断而言,IVUS作为一种诊断金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IVUS基础上逐步发展,IVUS-VH问世,其能够对斑块展开形态学分析,主要原理为经超声射频信号的反向散射原理,经计算机对功率频谱进行处理,同时展开比较分析。该项技术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F、FF、NC、DC几种类型,曾有研究显示[5],相对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而言,IVUS-VH对F、FF、NC、DC判断准确性分别为87.1%、87.1%、88.3%、96.5%。

CT技术为日渐成熟的一项影像学技术,其在临床疾病诊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4层螺旋CT可以将冠状动脉斑块按照CT值分成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钙化斑块几种类型,诊断准确性较高。相对于传统的CAG技术,64层螺旋CT技术可以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并且可以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组成进行准确的分析,临床价值较高[6]。

本次研究中对45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分别展开了64层螺旋CT检查和IVUS-VH检查,结果发现,64层螺旋CT检出的斑块钙化程度同IVUS-VH测量的钙化斑块百分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详见表1。这对于今后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1] 梁拥辉,李兴富,杨絮,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13(6):786-787.

[2] 章晓国,陈继远.血管内超声评价不稳定性血管斑块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9,21(2):1422-1423.

[3] 郭楠,朱琦.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华西医学,2009,18(2):879-881.

[4] 汤沂,江时森,卢光明,等.双源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比较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18(1):821-822.

[5] 张卫国,郭亮.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4(3):743-744.

[6] 李学文,赵季红,姜铁民,等.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临床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19(2):2314-2316.

R541

B

1671-8194(2014)24-0155-02

猜你喜欢
螺旋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旋风“螺旋丸”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