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基 缔造京城快餐界的神话

2014-05-27 10:44梁伟
中华儿女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发展

梁伟

对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香港合兴餐饮集团总裁洪明基一直比较关注,究其原因,除了自己经营餐饮行业的身份外,更是来源于一种情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片子里能闻到家的味道”。

“这让我一下就想起自己刚来北京时的感觉,中国人的血脉让我没有感到丝毫的陌生。”洪明基说,“这座城市给我的关怀、照顾、支持,让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所以我要将这种‘爱传承下去,带给更多来到北京的异乡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是这种情感的传承者,作为香港家族企业第四代继承人的他,13岁去美国求学,10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又义无反顾来到内地创业;他在内地投资的品牌吉野家和DQ为人们所熟知。从1992年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开始,吉野家和DQ到目前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地的连锁门店已超400家。

一次改变命运的谈话

大学毕业之前,一直生活在香港,求学在美国的洪明基似乎从未想过会来内地,那时他觉得内地是十分遥远的地方,在以粤语和英文为主的生活环境下,他甚至从没想过未来会学习普通话。毕业那年,原本有机会进入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但是一次家庭会议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那一天,洪明基的叔叔将他叫到了书房,书房里坐着祖父、爸爸和叔叔,这样的“会议”在他的记忆中并不多见,爸爸和叔叔首先分析了大陆市场发展的潜力以及洪氏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最后祖父表示希望长孙可以去大陆创业,而投身的产业最好是洪氏集团刚刚起步的快餐业。

“那时候我很听话,也不知道自己怎么那么听话,说实话,那时候对内地的认知完全是零,就直接来创业了,困难很多,挑战很大。”洪明基说,“当然,现在看来真的要感谢我的祖父、父亲、叔叔,如果不是他们的远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和发展。”

如果说在内地做别的行业,洪明基可能还会有些顾忌,但是要做“吃”的,他还是有些底气的。因为他爱吃,不管是出去旅游,还是在外留学,他都喜欢到处找好吃的,对他来说,品尝美食可谓人生一大乐趣。

上世纪90年代初,洪明基到了内地,困难立马出现在了眼前,作为大集团的继承人,洪明基从小就过着相对富裕的生活,即使求学美国,也没有吃过什么苦,但是到了大陆,那么糟糕的住宿条件让他立刻傻了眼。虽然收拾得还算干净,但是暖气不足,上个洗手间还要穿过长长的走廊,看着这样的环境,他一个人住到了星级酒店。住宿问题解决了,但是因为有了“距离”,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成了更大的问题。

“那时听不懂普通话,好多交流都是靠猜的,因为住宿有距离,就连猜都有了障碍,加上对市场的运作体系、商业环境、人员结构和需求都不够了解,就是一个香港小伙子在乱碰壁。”洪明基回忆道。

于是,没过多久,洪明基又搬回了宿舍,与员工同吃同住,主动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常常打成一片。也正因为这样零距离的老板,洪明基赢得了公司员工的支持与信任。从这件事上,洪明基悟出了在大陆做生意的小窍门:“小时候在香港,我就很熟悉儒家的文化,即使没有读过很多书籍,也会从家庭教育和周围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亲和、友善,能与员工打成一片的老板,往往更得人心,员工更愿意为你卖力干活。”

长了一个北京人的胃

遥想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快餐业刚刚兴起,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洪明基知道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消费力迅速提升,快餐业必定会成为日后欣欣向荣的行业。那么经营便捷利民的行业就成为他创业的首选。但什么样的快餐合乎中国人的口味呢?洪明基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美国经常光顾的吉野家和DQ。

“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因为总是吃墨西哥食品,所以非常怀念国内美食,后来偶然到附近的一家卖米食的餐厅就餐,就被它的美味健康的食品所吸引,后来几乎每周都要去好几次。可以说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快餐品牌满足了我的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家族把这些品牌引入到了国内。”洪明基说。

因为当时对经营餐饮业毫无经验,就想着怎么能够少交“学费”,亚洲人的口味总有相似之处,例如都喜欢吃米饭,而吉野家最有名的就是招牌牛肉饭。卖这样的食物,顾客自然不会少。而洪明基想的更为简单,自己这么爱吃的东西,别人自然也不会拒绝。不得不说,洪明基是一个对食物忠诚度很高的人,嗅觉和味觉非常挑剔。直到现在,他每周还是要吃好几次吉野家和DQ。

1992年,内地第一家吉野家在王府井开业了,生意非常红火,这也让整个家族有了一些安慰。但由于对政府政策和整体规划不了解,导致原本生意兴隆的店铺相继因城市规划调整而关闭。再加上那个年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是,去吃洋快餐只是为了体验外国文化,尝尝鲜,根本不是一个常态,快餐的价格还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常常消费的。

面对困境,洪明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退出大陆市场,回香港进入洪氏集团,做家族熟悉的产业,要么咬紧牙关,耐心等待机会。洪明基说自己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但是就此放弃,祖辈的期望和当初的努力就付之东流,还有那份难舍的大陆情结。他知道创业的过程中难免艰辛和挫折,但不能因为这些挫折而失去梦想和希望。“要勇敢地去尝试,不要怕失败,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修正和趋近于正确的过程。当你敢于踏出第一步,后面就一定会有路。”

看着所有人期待的目光,洪明基硬着头皮扛了下来,将这些店“养”了起来。“现在想想,餐饮连锁店在起步阶段就是要‘养的,在店铺生意不好时,所采取的办法并不是简单地关门换地方,‘养起来的目的是让那个地段的客户人群从看到这个品牌到熟悉这个品牌,直到尝试这个品牌。而在初期,吉野家有20%的店都是靠这种方式经营的,‘养的时间少则1年,多达两年。”洪明基说。

而在那段时间,洪明基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他开始慢慢了解顾客、了解法律、了解政府,深耕内地市场。慢慢地他发现自己“长了个北京人的胃”。北京烤鸭他喜欢,爆肚更是百吃不厌。早上的最爱是吃煎饼喝豆浆,晚上有空就和朋友涮火锅,喝牛栏山二锅头,聊聊北京的历史。

在他越来越了解北京的同时,北京人也越来越接受吉野家和DQ,他养的那些店修成正果。在京城,吉野家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当年很多快餐连锁品牌,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吉野家却在内地开到了400多家。目前,集团总资产已达到100多亿元市值,2013年销售额超2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近两万人。就北京来说,累计纳税达14亿元,吸引就业人员8000多人,先后为行业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员1000多名。

“我们在北京有近万名员工,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公司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洪明基说,“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我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从创业至今,我始终秉承着‘良心品质的信念,坚持长远的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力求稳健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为创建和谐社会尽一己之力。”

吉野家在发展中并不守旧,而是一直在寻求改变,适时地加入“中国味道”。洪明基一直强调市场的需求和品质的保障才是合兴餐饮集团研制新产品的前提。企业入乡随俗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工作。例如,发展多品牌经营策略,细分市场,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强调旗下不同品牌餐厅的产品差异性。除了吉野家品牌外,还拥有DQ冰淇淋、Pipalli铁板屋等品牌。而具体到吉野家而言,他们在为广大顾客提供牛肉饭、鸡肉饭等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的同时,也很关注顾客的需求,研发一些符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如板烧猪肉饭、石锅、辣白菜猪肉饭、串点等新产品,来适应不同年龄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和需求。把更多跨国的产品经过改良,引入到中国市场,让消费者尝试去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同时关注和挖掘传统美食品牌,在适当的时候合作、收购并发展。

为祖国强大的凝聚力自豪

在洪明基的记忆里,有一件事刻骨铭心,那是1986年在美国上中学的时候,他和同学一起看世界杯比赛。“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国家呐喊、加油、欢呼,那个时刻我突然感到一种失落,我不知道该为哪个国家喝彩。”洪明基当时异常失落,那一刻觉得就像浮萍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

洪明基说,“我非常庆幸回到祖国发展、创业。2009年10月1日,祖国60周年华诞庆典游行,我走在‘我的中国心方阵里。在《爱我中华》的旋律中行进。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我为祖国的崛起感到自豪。”

“一位海外朋友曾对我说,中国是一条戴着面纱的巨龙,海外很多人不知道怎么配合它舞蹈,而一位官员告诉我‘侨是走出去的先驱,也是走进来的典范。”这句话一直以来作为他的座右铭牢记心中,他希望让更多的海外华侨和友人,特别是在国外主流社会有影响力的人士,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在各种国际领域维护中国的声誉,在各种场合积极投入并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对这个国家投来好奇的目光,已经连续两届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他提出了一个宏大主题——助力于推动民间外交,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海外友人、华侨企业家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从而进一步参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中。

提起“民间外交”这个概念,洪明基说:“民间外交就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相对于官方外交而言,主要是通过民间团体组织的一些活动等促进双方了解和互信。很幸运,在2008年我参加了中国国情研修班,对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有了全面了解,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想法。”

作为香港上市公司的总裁与世界青年总裁协会的成员,他经常参加一些国际活动,因此拥有大量的海外友人。在同这些海外友人的交往中,洪明基发现受西方媒体的影响,他们对中国不但了解不全面,还存在着一些偏见,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他们非常想了解真实的中国。洪明基想,他的这些朋友很多都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如果能推动这些人员了解和认识中国,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并在合作中产生共鸣,将有助于形成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国际影响力。

于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洪明基发起了“大陆国情研讨班”。从2010年到2013年,洪明基连续4年组织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累计200多名海外青年企业家参加活动。通过学习培训,学员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有了更为真实、客观、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中国政府的架构、发展纲要和经济。

“我们的活动不仅让这些世界企业界的精英人士近距离全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使他们逐步认识、认同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认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成为播种机,通过他们会影响更多的海外友人了解中国,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对于未来,洪明基有着更为宏大的愿望:“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与海外华人社团与中国的交流,同时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企业家来到中国、投资中国、支持中国的发展建设,使更多的华人华侨和爱国人士融入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更多的海外华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