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荡”的青春为何可贵?

2014-05-27 10:59王海
中华儿女 2014年10期
关键词:河沟刘洋物质

王海

几天前,有媒体刊发了一篇叫《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晃荡”的青春》的文章“击中”了很多年轻人,在媒体尤其是社交平台上,成为转发热点和讨论话题。

这篇文章以一位正在“晃荡青春”的外国青年作对比,描述了我们年轻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并分析原因。“晃荡”的青春为何可贵?笔者认为,其最可贵之处,在于非物质的追求。

和文中的外国青年相比,我们显得压力太大,顾虑太多,机会太少,所以患得患失,只能按部就班。文章还说,“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是我们的创造力最自由奔放之时。”

笔者赞同这个观点。但是,那样的一天究竟何时到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外在条件?文章没有给出答案。但笔者相信,如果只是“等待”,则永远不会。

敢不敢“晃荡”青春,去追求内心理想,其根本在内心的勇气。放弃追求理想,而囿于眼前可见的名、利,以及刚好置身的所谓机会,再摆出若干条的“无奈”,反过来又因自己“不理想”的状态抱怨吐槽,这其实是推脱。

当然理由很多。起初是为了谋生自立,当然还有为父母家人,而后则是为出人头地。细说起来,则一定是房子、汽车、生活质量,甚至还有未来的养老等等。总之,所谓的纠结,都不超出眼前可见的利益。

眼下的这一代年轻人,都曾羡慕别人甚至古人的洒脱,崇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鄙视“为稻粱谋”的庸常,并立志做一个有追求的人。但到最后,这些内心曾经的激荡都放到了一边。

并且,这山望着那山高,悲悲戚戚,牢骚满腹,抱怨平台不好,既厌弃又不放弃自己的角色。最后却把责任推给“时代”,归于“无奈”。

其实,我们所景仰、向往的人,不管古代还是现在,一定也需要面对柴米油盐,他们也需要安身立命,也承担着家庭角色,也有不可回避的基本需求。

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本来有正当的教师工作,但他放弃了,又是弃文从军,又是毅然北漂,去寻找去追求。女航天员刘洋和我们很多人差不多同龄,相信她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样多,但因为她敢,才终于实现自己一飞冲天的梦想。

很多人不愿意和刘洋比较,说没有那个平台。其实,刘洋在飞船里的一方平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她一步一步走过去的。

再举个“北京好人”李高峰的例子。他刚到北京的时候,连份工作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平台。但他不想闲着,就去捞河沟里的垃圾。河沟干净了,他就快乐,认为自己有用。天天捞,年年捞,甚至被人当成傻子。日常,对别人他有忙就帮,有难就救。他随处都能享受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如今,他已经带领着一支一千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笔者接触过的执着追求理想的年轻人,还有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与世隔绝的独龙江当军医的李金徽,有放弃澳洲百万年薪回国成为181名孤儿爸爸的马乐。因为对物质不在意,他们可以恣意追求理想,最终享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其实,“晃荡”青春也大可不必非要“放弃一切”,或者非要远走他乡。面对身边的每个人,遇到的每件事,手头的每份工作每项任务,扮演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服从内心与否,或者为“利”还是为“义”的两种选择。

年轻人对自己状态的评价,最忌讳仅限于占有的快感或虚荣。大家所羡慕的所谓“晃荡”的青春,正是因为有非物质的目标。世界很大,人生很长,敢于晃荡,不全部囿于物质,最后才能走到更远。

责任编辑 李娜

猜你喜欢
河沟刘洋物质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刘洋作品
蒙城县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钓鱼捞虾摸泥鳅
一人分饰三角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跳跃”的秀才
大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