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精神铺垫青少年人生底色

2014-05-28 08:39张华英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生

张华英

2013年11月12日上午,桂子山岚细雨霏霏,林间小道落叶萧萧,正是深秋时节。但华中师范大学的科学会馆里却暖意浓浓,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笑声和热烈掌声。来自全省的几百名青年教师齐聚一堂,聆听精神矍铄、睿智诙谐的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在湖北首届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上的激情演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坚定的科学精神和博大的人文情怀。”今年已届80高龄的杨叔子,对教育怀着终生不渝的情怀。他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学为人师的典范。第一强调责任心,他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责任心就讲不好课,教师的一生就是良心的一生。”第二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学会表达是为人师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要将品德教育融入到业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杨叔子做过手术,医生建议他不可长时间站立。然而这一天,这位可敬的老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坚持站立,幽默风趣的表达和精彩纷呈的观点,将现场的氛围一次次推向了高潮。

当记者向杨叔子自我介绍并表达采访意愿时,杨老先生欣然应允,一笔一画地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说: “《湖北教育》是董必武先生题写的刊名,我读过多次,还曾应你们的编辑之约写过文章。回去后我查一查近期的安排,然后和你联系。”笔者根据经验曾想这是一个不可预期的采访安排,没想到一个星期不到,杨叔子就确定了采访时间。

20平方米不到的办公室里,最多的就是书,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柜里或是码在地上。“这间办公室,我待了十多年。”杨老先生一边迎进记者,一边笑着介绍。

记得少年骑竹马——古书铺垫童年底色

1933年9月,杨叔子出生在江西省湖口县,是国民党元老杨赓笙的幼子。他的童年,正值日寇侵华时期,中国大地灾难深重。

少年时期的杨叔子和其他孩子并无两样,调皮、淘气,常常和一群小朋友,各跨着一条竹竿“骑马快跑”。骑上竹马,不但可以赛跑,还可以演戏。那时候锣鼓一响,热闹非凡,孩子看了就演。两个孩子骑着竹马,一个追,一个跑。萧何唱道:“此番韩信追得到,同心协力辅汉朝,韩信若是追不到,万里江山一旦抛。”驾!驾!赶着马儿前奔。

一旦骑竹马游戏开始,一个老大的天井就乱哄哄了。大人常对杨叔子说:“玩可以玩,不要玩得太多了!古人讲‘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时光易逝,少壮不努力,长大了就会后悔。”杨叔子听了偷偷地笑:“什么白头翁?我们10岁还不到呢!”杨老讲起童年的顽皮嬉闹时,露出了孩子一般的笑容。

当然,这样的教诲还是有效果的。杨叔子5岁不到,父亲就让他念古书,特别是古诗词。现在,只要谈及诗词,他就会联想到“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特别是《古乐府·长歌行》中有传世名句要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动荡的岁月,杨家四处逃难。尽管父亲杨赓笙教儿子念古书,读经文,可杨叔子快9岁了,却连座钟都看不懂,不知道时、分、秒,只知道“太阳出山是早上,太阳当顶是正午,太阳落山是黄昏”。家人十分着急,但那时候,国难当头,家无宁日。直到全家逃难到江西省最东部的黎川,生活稍许安定下来后,父亲就赶紧送他进了小学。

9岁的杨叔子该进小学几年级呢?当时,小学是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初小一年级语文念的是“小小

猫,叫叫叫;小小狗,跳跳跳;小猫叫,小狗跳。”杨叔子觉得这样不行,古文都念了那么多了,怎么还学这些呢?想来想去,他决定念高小一年级。

入学开始,杨叔子的语文呱呱叫,历史叫呱呱,自然课可以死记硬背,只是数学很吃力。“加法,还想得通;减法,也还可以;乘法,一进位就迷糊了;除法,更莫名其妙了!29除7,怎么知道要上4?数学一考试,10分都难得到。”那时候,数学在杨叔子心里就像一扇紧紧关闭的窗。

怎么办?抄别人的,杨叔子不干,他对记者认真地说:“从小我就不敢撒谎,更不能抄袭。因为这不是君子做的事情!”他说,“我‘四书五经念了不少,小小的除法怎么会学不懂?《论语》里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庸》里说: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那时候,杨叔子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下决心,能专心;有恒心,能弄懂。”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杨叔子突然从梦中惊醒,说:“我想通了,我想通了!”哥哥问:“你想通了什么?”“我想通了除法,除法没什么,就是‘试试看。上1不够,就上2;上2不够,就上3;一直上到不能上了为止。所以,29除7,就能上到4,剩1。”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逆运算,也就是现代科学前沿之一的“求逆”,都得“试试看”,关键在于如何去“试试看”。

就这样,除法关一过,杨叔子的思路豁然开朗,数学学习的难关就闯过来了。

70多年过去了,“记得少年骑竹马”在杨叔子心中恍若昨日,那一幕幕有趣且感人的场景总在他的心头跳动;即使白发苍苍,每每想起父亲让他“手执书卷”的场景,杨叔子语速加快、格外活泼,老人家仿佛又回到了他的少年时光。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中,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会了他“做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做一个不说假话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

掀起“人文风暴”——帮理工学生跑得更远

在华中科技大学,只要是杨院士的学生,大家都知道“博士论文答辩,首先要考《论语》,不背上六、七篇,铁定过不了关。”在杨叔子心里,“立德树人”是最关键的,“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从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任何一个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概莫能外。”

这段激情昂扬的话语,是杨叔子先生《深深地爱着》一文中,送给即将毕业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朋友的。这位老人以他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高远的思想境界,在以理工科为主的校园刮起了一场又一场“人文风暴”。

“曾经的学生时代,气喘吁吁一次又一次爬楼梯,就为了听一场先生的报告。”毕业十多年,一位新闻系的学生选择了传媒行业,致力于新媒体的他,至今依然喜欢研究国学,好读经典诗文,先生当年对他的影响已然深深地烙在了心底。

三月的清晨,华中科技大学满园新绿。正在上班途中的杨叔子,被一位年轻人远远地追赶着。在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下,年轻人终于赶上了院士先生的步伐,他握着杨院士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您,杨院士!”

“您为何要谢我呀?”

年轻人连忙从书包里拿出一摞笔记本递给杨老,颇感自豪地说:“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是您倡导‘人文教育的受益者。前些天,我已经和一家高科技企业签约了,许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和我一起竞争这个岗位,面试时我考得最好!别人不解地问我,学工的怎么懂得这么多?我说,是听人文讲座得来的。大学4年,咱们学校举办的人文讲座我几乎全都听了,总共有500多场,您看,这是我做的笔记……”杨老先生边看边笑着点头,并鼓励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了,还要继续读书”。

2004年教师节,甲申之秋,学生赵春江给尊敬的杨老先生发来一封长信,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先生全力倡导光复祖宗的文化教育,兼科教与道义于一身,如今朝笏满床,桃李天下,以德、才、学感召学政诸界,其威其德,诚可景仰。”

“喜事正盈园,沃土良田,何须击鼓又鸣鞭!入夜无声凝十载,佐证千篇。种播瑜湖边,德共才兼,莘莘学子满日间。际会风云来日是,大树参天。”这首《浪淘沙》是为纪念华中科技大学推行文化素质教育10周年而填,杨叔子做的题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视》第1000期人文讲座,便是从这首词开始的。听众的心,很快被浓浓的诗意和奔放的激情点燃。

同年11月15日,杨院士又就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问题,激情洋溢地为大家讲了两个半小时,其中的精彩论述,比比皆是——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民族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基因概念,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只是一

个种族。”

“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国家重于家庭,家庭重于个人。爱国首先是爱民。人的一生,应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这段广为传诵的名言,是杨叔子院士从事教育事业半个世纪以来的人文教育思想结晶,他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发展着,他也在千千万万学子的心灵播撒了一颗颗人文的种子。

追求真正的长寿——让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2006年8月10日,晚夏的风里含着香甜的气息。这一天,70多岁的杨叔子早早起床,给一位高中毕业生回信:“我有一个希望,你到武汉后,上一上黄鹤楼,看一看长江气势。所要看的,长江在武汉不是东流,而是北去,正南流向正北。所谓‘大江东去,是长江整体流向,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然而,在东去中,有曲折,有回流,有漩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纵便如此,大江毕竟东去……我希望你今后在人生道路上,决不要为一事一时的曲折与挫折而动摇,直面人生,献身祖国,去实现人生的伟大价值。”在这封信里,杨叔子留下了电话,鼓励这位已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学生来校后与自己联系。

1993年,杨叔子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从那以后,只要在学校,他每周不管多忙都会到班级听半天的课。如果是新教师开课,杨老会把自己多年教学积累下来的经验耐心地传授给年轻的教师们。杨叔子多次向老师们表达这样的理念:“教学应是教学相长,讲课应是师生互动。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学术带头人,杨叔子很注意发挥年轻人的业务专长,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有重大课题和科研项目,他经常与青年老师商量,让他们有选择、参与的机会,并把大部分的任务分给青年老师去承担,为年轻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公开承认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时刻替别人着想。”这是杨叔子与他的梯队一直坚持的不成文的三条标准。杨叔子的学生和同事们由衷地说:“多少年来,杨院士工作做得最多,奖金拿得最少,成果、论文、专利署名他争着不排名或往后排名。杨先生最令人敬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杨叔子始终信奉孔子的一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杨叔子喜欢敢于钻研、乐于创新的学生,对青年人的爱护是从严格开始的。他对学生说:“如果你在学术上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过我,你就不是一名好学生;如果你不能够对我所讲的问题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我的研究不能有所创新,也不是一名好学生;如果你做的工作,我一眼能看到底,我想你做的这个工作也就没有多大价值。”

杨叔子认为,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培育好学生。他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培养了各学科学生几百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逾百名,学生的年龄跨度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几岁,学生现在从事的职业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师生一同走过的如歌岁月与风雨征程,让弟子们对老师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2008年9月,杨叔子满75周岁。在武汉的学生按一年前的约定,前来给老师庆祝生日。原本打算活动只在小范围内举行,但生日那天,却有许多外地的学生纷纷赶到武汉。学生刘克明博士赋诗一首,表达弟子对恩师的感激与真情。

每一年的教师节及先生的生日,杨老的学生一定会与老师联系;而杨叔子也会定期和他当年的老师联系。他在给南昌一中的吴子彦老师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吴老师,人的生命有限,可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后一代的生命之中,世界相传,薪火相继,无穷尽也,‘死而不亡者寿。我是您的学生,您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您的生命在这一大批人的生命中继续着,丹心永红,春意长浓。”已成为教育界名师的杨叔子,真挚地表达了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与感激。

今年80岁的杨院士,在接受采访期间数次坚持给大家添水加茶,并赠送自己的著作,一笔一划地认真为大家题签。采访结束前,笔者一行期望合影留念,老先生风趣地说,“女士优先”,请笔者与他先行。

杨叔子老先生送记者到楼梯前,握住笔者的手,反复谆谆叮嘱:用人文精神铺垫青少年人生底色,基础教育是关键时期。话语间充满了殷切希望和嘱托。

入冬后的华中科技大学,古朴庄严而又生气蓬勃。在机械工程大楼外,放眼望去,硕壮的悬铃木高大魁梧,缀满黄叶的树冠如伞擎天。不远处那片可心的绿地,杨院士亲手种下的一棵又一棵树,都已长大成材。

(参考文献:《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杨叔子槛外诗词选》)

猜你喜欢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生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二)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一)
人文绍兴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
学生写话
人文社科
《营销礼仪》课程构建实训主导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例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