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食用菌复合经营模式研究

2014-05-30 07:26宋瑞生桂仁意刘志强李雪涛牛潇宇
世界竹藤通讯 2014年2期
关键词:笋壳木屑平菇

宋瑞生 桂仁意 刘志强 李雪涛 牛潇宇

(1 浙江农林大学 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临安 3113002 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 3100583 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 安吉 313300)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竹子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1],仅浙江省就有竹林面积80 万hm2,其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60 万hm2,竹业已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之一,富民惠农效益十分显著。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竹材价格下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直接影响到竹林的经营效益和竹产区农民的收入,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复合经营正成为竹产区农民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般食用菌都具有喜荫、喜湿的生态习性[2],而毛竹林郁闭度较大,地表阴湿,正好适合食用菌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需求,而且通过对竹笋加工废料——笋壳进行加工处理,可以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培养原料,套种食用菌后的废弃物——菌糠,营养丰富,翻埋入土,可以有效改良竹林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增加竹笋产量和提高竹材产值,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土壤面源污染。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竹林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珍稀食用菌品种,形成“以竹养菌、以菌促竹”的复合经营技术体系[3],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循环利用的目的,对促进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竹产区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样地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毛竹精品园区内(30º28′34.5″ N,119º40′25.7″E),海拔380 m。属亚热带典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均气温16.6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0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0 ℃,年均日照时数2021 h,年均降水量1270 mm,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在70.2%以上[4]。样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土,毛竹高13~20 m,胸径12~18 cm,竹林郁闭度0.9以上。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选择

竹林套种食用菌宜选管理粗放、技术要求低的菌种。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和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营养成分高、生活力强、耐高温、栽培方法简便、管理粗放、产量高、受益快[5],已作为普通菜品供应市场。因此,试验菌种选用平菇和榆黄蘑。

1.2.2 培养料配置

培养料主料有笋壳和木屑2种,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辅料为玉米粉、谷糠、麸皮等,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具体基质配方见表1。

表1 竹林食用菌菌料基质配方

1.2.3 竹笋壳加工

竹笋壳含较高能量,以毛竹为例,其笋壳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1.53%、36.56%和35.08%[6]。竹笋壳为竹笋加工中产生的废料,无论鲜笋壳还是蒸煮笋壳,其含水量都较高,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利用。首先用粉碎机将笋壳加工成碎丝状,再通过甩干(烘晒)等方法将含水率降至60%后用于食用菌菌料生产。

1.2.4 菌棒制作

将培养料混合并充分搅拌后建堆,充分发酵,待料温降至30 ℃后开始装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18 cm × 45 cm,装袋后菌棒长约30 cm,接种平菇和榆黄蘑。

1.2.5 竹林种植菌棒

时间安排在毛竹出笋周期结束后的6月上旬,在选好的竹林样地内挖畦,畦深15~20 cm,宽100 cm,长度根据菌棒数量和样地大小而定,两畦之间保留50 cm宽的走道,保持排水通畅。每畦平行放置2排菌棒,用挖畦所产生的松土覆盖,覆土厚度3~5 cm,最后用竹叶覆盖,厚度约3 cm,以保持菌丝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1.2.6 出菇管理及采收

以水分管理为主,晴天需进行人工喷水,每天1次,喷水量根据竹林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而定;阴雨天气无需喷水,出菇期间竹林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为适宜[7]。为确保食用菌新鲜度和等级品质,适时进行采收,采收时大小个体同时采完,勿摘大留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竹林食用菌产量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笋壳作为培养料的平菇和榆黄蘑产量分别为592.59 kg/100 m2和187.50 kg/100 m2;而以传统的木屑作为培养料,在同样的竹林中种植,平菇和榆黄蘑产量分别达到1344.87 kg/100 m2和930.30 kg/100 m2(表2)。

表2 不同培养材料食用菌产量统计 kg/100 m2

在竹林环境中,单从产量方面比较,平菇比榆黄蘑更有优势,根据培养料的不同,前者产量分别是后者的3.16倍和1.44倍;以笋壳作为培养料的食用菌产量分别占木屑作为培养料的44.06%和20.15%。

2.2 不同配方竹林食用菌的出菇规律比较

以笋壳作为培养料的食用菌在辅料后的第4~5 d开始出菇,出菇周期也比较集中,在17 d之内即完成出菇过程 (图1),2潮菇之间间隔周期为6~8 d。不同的是,平菇第1潮产量和第2潮产量比较接近,分别为314.81 kg和324.07 kg;而榆黄蘑第2潮产量是第1潮产量的4.4倍,后期出菇较多。

图1 笋壳培养料平菇(左)和榆黄蘑(右)出菇规律

以木屑作为培养料的食用菌出菇周期较长,平菇和榆黄蘑分别达到了160 d和158 d,都有3潮比较显著的集中出菇过程 (图2),平菇3潮集中出菇过程分别发生在铺料后的90 d、105 d、115 d左右,3潮产量占到了总产量的93.77%;而榆黄蘑3潮集中出菇过程分别发生在铺料后的15 d、25 d、35 d左右,3潮产量占总产量的53.40%。

图2 木屑培养料平菇(左)和榆黄蘑(右)出菇规律

由于出菇期间遇到2013年夏季南方的极端干旱气候,从出菇规律上可以看出,以笋壳作为培养料的食用菌,虽然产量不高,但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强于木屑培养料的食用菌,表现在出菇时间较早、出菇较集中,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3 小结与建议

利用竹林生态环境和竹笋加工废弃物发展食用菌生产,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竹林的经济效益,且食用菌生产剩余物还可以作为竹林的有机肥料,这种复合经营模式是实现竹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途径之一。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和近年来竹林套种食用菌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竹子的生长发育规律。以浙江地区毛竹林为例,笋期大约55 d,一般是3月中旬竹笋出土,到5月中旬抽枝展叶高生长结束[8]。因此,竹林食用菌生产要避开竹子的出笋期,不影响新竹的生长发育和竹林的正常生产经营。

2)选择合理的经营模式。竹林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食用菌生产要区别于工厂化生产,体现在菌种选择上要选耐高温、栽培方法简便、管理粗放的类型,在经营模式上选择生态经营理念,追求产品的质量,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无公害化。

3)实现竹子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南方竹产区,每年春笋集中上市季节,笋壳等竹笋加工废料被堆放在河道、溪坑和道路两旁,泛滥成灾,时间长了恶臭熏天,污染环境。利用笋壳生产食用菌原料,加工成本低,生态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

[1]肖丽霞,萧江华,胡小松,等.中国竹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5,3(3):29-32.

[2]罗凡.林间套种食用菌的原理与应用[J].中国食用菌,1997,16(4):29.

[3]付立忠,胡传久,魏海龙,等.竹林套种姬松茸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3(5):45-46.

[4]孙成,江洪,周国模,等.我国亚热带毛竹林CO2通量的变异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0):2717-2724.

[5]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贾燕芳,石伟勇.几种笋壳的化学成分及其纤维素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37(3):338-342.

[7]张金霞.食用菌安全优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施拥军,刘恩斌,周国模,等.基于随机过程的毛竹笋期生长模型构建及应用[J].林业科学,2013,49(9):89-93.

猜你喜欢
笋壳木屑平菇
临清市平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平菇种植记
木屑
平菇菌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笋壳浸泡水解厌氧产气试验
笋壳青贮饲料的可行性实验探究
不吃草不吃饲料的“熊猫羊”
油页岩与木屑混合热解特性研究
橡胶木屑基活性炭—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文渝光:笋壳画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