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目标确定方法研究

2014-05-30 16:14王强张秋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

王强  张秋龙

摘要 基于劳动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和土地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分析各自最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我国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目标的确定方法:应当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及粮食供给现状,合理平衡劳动生产率及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建立完备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3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户规模经营的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425-02

基金项目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人口结构变迁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CX2013B407)。

作者簡介 王强(1988- ),男,河南汝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企业管理。

收稿日期 20140201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事物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决定了该事物发展方向及路径,对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也是如此。现如今,国内外学术界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及评价标准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始终未形成统一的定论[1]。在现有文献中,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是衡量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益的3个主要标准。杨雍哲认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以追求土地产出率为基本目标[2]。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本目标。阮文彪等则提出要兼顾土地、劳动力、资本生产效益的综合衡量指标[3];林善浪提出在保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去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是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4]。

那么,从我国现实的生产经营现状及农业资源的禀赋来看,确定怎样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将决定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道路及发展方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我国基本国情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目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操作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笔者基于不同的模型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指出如何在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中权衡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1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确定的理论基础

1.1 劳动生产率优化模型 模型假设及说明:①以单个农户为基础,并且农户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②该模型的主要内容是测算出农户在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基础上农户经营土地的适度规模。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考虑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力、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改,得出农业生产函数模型: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
转移效应、增长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基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制造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