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研究

2014-05-30 17:19李雨康黄越黄立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生态移民融合

李雨康 黄越 黄立军

摘要 从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的定义出发,分别以东方管理文化、国外管理文化为视角对生态移民管理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各方管理文化的我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在具体建设及实施过程中应该具有的特征和表现。

关键词 生态移民;管理文化;融合;特征和表现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464-04

On Ecological Migration Management Culture

LI Yukang et al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of Ningxia University,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management culture, it was analyzed from perspective of eastern management culture and foreign management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is,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s of Chinese ecological migration management culture which integrates with different management culture in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proces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migration; Management culture; Integration;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

1 簡述生态移民

1.1 生态移民的定义和作用

生态移民即根据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综合运用科学、法律和经济手段,以促进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使生态系统演替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实现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移民行动[1]。

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及向西开放战略不断深化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改变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的贫乏状况,合理配置及使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及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协调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党和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发起了新一轮的生态移民工程,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宣传、规划、实施、评估和完善,从而保证了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推进,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生态移民的特点 生态移民是在一定的时间和限定的资源的约束下进行的,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作为特定目标和任务的移民行动,它将移民群众从迁出地转移至迁入地的行为是不可逆的,并兼具一次性、持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当移民群众落户新居住地后,移民活动也就随之结束了,是一次性的过程。但从当今生态移民的现实情况来看,将移民在新居住地安置之后,由于多种原因,随即出现了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经济发展停滞等许多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社会去深层次的理解生态移民的内涵,从而将搬迁后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教育培训、就业创业、养老医疗及移民新村的土地规划、治安维持、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问题融入到生态移民的整个进程中来,并周期性的审查和评价实施效果,制定改进和完善的方案,使移民活动在移民群众落户新居住地后有了相当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从这些方面看,生态移民不仅符合了临时性、创新性、限制性和周期性的“项目”特征,同时也具备了长期性、持续性、复杂性等“工程”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项目,并用项目管理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生态移民管理文化。

2 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的定义与作用

2.1 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的定义

生态移民有序、高效的策划和实施,必须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移民的现实情况及主要困难实行因地制宜的特色化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将一定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等特定文化的烙印渗透和反映在了管理活动之中,因此,管理文化便形成了。

在当今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由于管理的迫切需要,人们将适度的理性与丰富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摒弃了过去“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片面思想,提出了“文化人”的假设,不仅要求人们崇尚科学、尊重规律,同时强调了个性、自由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在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的演替过程中,管理文化也经历了洗礼与升华,文化在管理中的地位越发突出、文化与管理的联系和匹配模式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生态移民管理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此,笔者认为,基于管理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结合生态移民的定义与现状,可以将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理解为在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倡导下,生态移民参与各方所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协调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不断与时俱进的行为模式。它体现为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它渗透于生态移民的决策、激励、组织、领导等全部管理过程中。

2.2 研究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管理文化揭示的是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提倡的是文化与管理的最佳匹配模式,是一种核心价值观,所以,研究并建设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对生态移民的规划、实施和评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2.1 协调和整合的作用。生态移民的参与各方众多,涉及了移民群众、政府管理人员、各相关部门(社保、金融、民政、环保、运输等)工作人员、学校及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甚至将社会大众也囊括了进来,可能出现各方权责重叠、利益冲突、互不沟通、各自为正的情况,严重阻碍生态移民的实施。研究并建设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可以将生态移民参与各方有机整合在一起,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分工、义务和权利,以使各方积极协作、加强配合,从而保证生态移民的整体效果并最大化参与各方的利益。

2.2.2 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生态移民是国家为了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深化西部大开发、加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而投入巨资的重大国家战略。因此,生态移民涉及的广大社会群体中,不免有人尝试利用法律、政策的漏洞,借助管理的松散和疏忽,使用各种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手段,为自己或他人谋得各种不法财富、权力、地位等,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研究并建设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能通过管理文化的力量去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和思想,规范他们的行动及道德,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对生态移民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支持力量。

2.2.3 凝聚和激励的作用。

生态移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持续周期很长,有些工作也比较艰苦和枯燥,不利于个人创新和成长,久而久之,部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难免会出现精神疲惫、消极怠工的情况,延缓了生态移民的进程。同时,移民群众来到新居住地址后,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补助,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可能会滋生事事依仗政府、以逸待劳的情绪和思想,降低了生态移民的效果。研究并建设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能凝聚每个成员的想法,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通过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励人们发挥主动性及能动性,克服消极思想,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同时,也能激励移民群众转变生产生活理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未来的美好生活,从而使生态移民的效果得到质的提升。

2.2.4 指引和导向的作用。

生态移民是需要长时间坚持和努力的,不能只关注一朝一夕的成绩和效果,在出现阶段性的成果后,人们可能会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感到迷茫和困惑,区分不清继续前进的方向,处理不好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关系。研究并建设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能够利用其核心价值观,区分当前的主次矛盾,时刻解决制约生态移民发展的首要问题,使移民进程与移民效果协调发展,引导生态移民未来的前进方向。

3 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的东方管理文化思考

渊源于华夏文化的东方管理文化帮助中国人创造了悠久而精深的中华文化,其突出代表——儒家文化更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是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对管理文化的研究被提出并兴起之后,不少中外学者都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管理文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识别和总结东方管理文化、继承和发揚优秀文化精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态移民是国家新时期的重大战略,是中国式管理思想的宝贵结晶,因而,生态移民管理文化无论从其战略管理的本身出发,还是从其各参与方人员的管理思想出发,都有着深厚且明显的东方管理文化的烙印。因此,在研究生态移民管理文化时,必须要从东方管理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内在本质,探索合适且高效的管理方式,更好的提高生态移民管理水平,建立现代管理模式。

3.1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视角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其影响力在当代中国社会还十分巨大。儒家文化从人本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倡了人本观、和谐观、中庸观和义利观这四大核心价值观念[2],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1.1 人本观。即以民为贵、以人为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把君与民看作是舟与水的关系,借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形象比喻来告诫当政者要实行“仁”的统治,管理者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在生态移民管理中,以人为本也十分重要:一方面,国家和社会要以移民群众为“本”,不违背移民群众的移民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实现,保证他们的各项权益得到有效落实并在搬迁后切实为其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各项帮助;另一方面,生态移民各参与方的管理者要以被管理者为“本”,关心被管理者的工作情况和心理情况,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环境,同时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和自身发展的权利。

3.1.2 和谐观。它要求在允许差异性、多样性存在的基础上,协调利益各方的关系,以达到整体的最佳结合。和谐观要求在生态移民进程及生态移民管理中,处处体现和谐的文化和思想。国家决定在自然生态脆弱、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在此过程中:首先,迁出地政府要落实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而迁入地政府要认真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移民新村,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有关部门要进行积极、透明、开放、创新的管理,即刻解决发现的问题,尽力减少利益各方的矛盾和冲突,以实现人与人和和谐;最后,着力解决好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培育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创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移民新村,以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3.1.3 中庸观。即时刻追求事物适合于当前实际情况的最佳状态,它是儒家思想中待人处事的最高原则。根据这种思想,生态移民管理必须要做到既不能管的太严,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管得太松,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生态移民的管理也要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随着时间、地点及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和方式,构建最佳的管理模式。

3.1.4 义利观。即追求“见利思义”,它强调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必须要遵从道德和法律的规定,以完善自身的道德价值。在生态移民管理中,这种思想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同时重视对被管理者的思想教育,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合理的奖惩制度,培养“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良好道德氛围,从而减少、甚至杜绝生态移民管理中不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生态移民政策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以富民利民为目的,切实从移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实施“安人”的管理,并最终实现生态移民管理的目标。

3.2 以霍夫史台德的研究为视角

霍夫史台德和他的团队在对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管理文化特质进行调查并研究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后,提出了被广为接受的与工作相关的测量管理文化的四维向量,即权力距离、风险规避、个人主义倾向及对抗性。在他和他的团队用这种四维向量去分析中国大陆的管理文化后,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权力距离、中等风险规避性及对抗性、低个人主义倾向的国家[3]。霍夫史台德的研究结论不仅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管理文化的特性,同时也为研究和分析生态移民管理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高权力距离反映了“家族式”管理制度及家长权威在中国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移民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构建严密的由上至下的“家族化”管理体系,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培育人们的忠诚感和献身精神,确保下级在理性基础上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在移民新村的管理中,要透明、公开选举活动,选择移民中有公信力、影响力的人组成管理团队,并给予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

中等风险规避性与儒家文化中的中庸观相切合,显示出中国式管理的创新性与保守性共存的特点以及国人“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思想。生态移民的管理必须将创新与现实结合起来,在一定的前提和基础上,针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不同实际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创新管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移民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移民的危机意识,扩宽移民的收入渠道,保证移民病有所治、老有所养,以使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等对抗性与低个人主义倾向相对应,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和谐观”的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和谐关系及集体决策、关系网络的突出作用。在生态移民管理中,虽然集体决策抵消了部分关系网络及“关系”交易的负面影响,缓解了部分冲突与矛盾。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人、集体和社会的和谐共处,还必须正确理解“关系”的重要作用,发挥“关系”交易在某些环境下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努力在管理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群体的凝聚精神。

4 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的国外管理文化思考

管理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各国管理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都是管理与文化相匹配的过程及结果,都是各国相异的文化在不同的管理过程中的反映。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呈现全球化、多极化、交融化的形势下,我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也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文化,发扬精华,去除糟粕,形成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生态移民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从国外管理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我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1 以美国管理文化为视角

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倾向、社会竞争倾向和冒险主义倾向都很高的国家[4],所以,美国的管理文化着重强调了效率和效益,重视个人的奋斗及自由,不断追求冒险与创新,并最终形成了扁平化的社会管理结构。这种管理文化说明:在生态移民管理中要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克服不必要的感性思想,注重每种行为的实用效果;要摒弃陈旧、保守的观念,敢于冒险,不断创新方法方式;要尊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注重个人的成长及发展并采用合适的机制激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4.2 以日本管理文化为视角

日本文化有着强烈的竞争倾向、极高的集体主义倾向、较高的风险回避倾向及适中的上下级距离等特征[4],这些特征使得日本形成了个人与集体和谐统一、勇于拼搏奋斗、注重标准和细节且极富实用主义的管理文化。在生态移民管理中,要积极培养人们(特别是移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重视对人们创新能力的培育,深度挖掘人们的发展潜力;要转变“粗放管理”的模式,聚焦移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要用个人经验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减少组织内部的团结障碍,畅通由下至上的信息流通和反馈渠道;要大力倡导技术的变革在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未来积极承担生态移民项目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5 融合各方管理文化的生态移民管理文化思考

当今时代,单一的管理思想已远远不能满足各项管理活动的现实需要,因此,各国都在积极探求管理文化的转变和创新。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与参考和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文化相结合,在融合东西方、国内外管理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生态移民实际的管理模式,形成极富“中国特色”的生态移民管理文化。笔者认为,我国生态移民管理文化在生态移民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和表现。

5.1 保持生态移民的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面对生态移民进度与生态移民质量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坚持二者的协调统一,本着质量为先的宗旨,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速生态移民工程的进度,保证生态移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狠抓生态移民质量上下功夫,要建立并完善生态移民监测评估指标体系,认真测评相应指标,科学评估生态移民的当前效果;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考核体系,完善奖惩制度,对质量安全责任事故严肃追究、追查;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现场的管理和监控力度,有必要时成立专门的稽查部门或检查团队,增加暗访和现场调查的次数和频率;要强化对安全隐患的发现和查处力度,定期派遣人员协同专业技术工作者深入移民安置区,挨村挨家进行走访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从萌芽阶段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必须在大抓生態移民进度上下功夫,如与各相关施工单位签订工程进度目标责任书,落实面向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奖惩制度,严格合同监管并加大有关部门对施工项目的检查和督促的力度等,以强烈的紧迫感,采取一切合适的必要手段,确保移民计划按时完成。

5.2 利用多元融资方式投资生态移民工程

生态移民工程必须采取多元融资方式,突破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克服资金仅由国家和政府提供的约束和限制。首先,可以为安置区成立资本营运公司、开发有限公司或建设投资发展公司等,向各大银行申请贷款融资,以缓解重点项目的资金紧张问题;其次,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便捷的服务,加快安置区的金融机构建设,吸引各大商业银行在安置区设立村镇银行,合理规划金融网点的布局,加强资金的流动;最后,采取特许经营、投资补贴、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合适的企业在安置区投资建厂,吸引广大的公众资本、社会资本在具有一定合理投资回报的基础上参与安置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生态移民的良好氛围。

5.3 移民安置区的选址与建设要适应长远发展的要求 移民安置区的选址和建设方案的确定必须在多部门联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以匹配新农村建设及区域城镇发展规划为目标,科学讨论和审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土地和资金的浪费,防止移民群众基于对安置区的不满而进行“二次移民”。同时,移民安置区的建设要将住房宅基地建设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发展相结合,合理规划及完善安置区生活、生产、交通、卫生、文娱等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健全商贸物流、就业创业、扶贫助残、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的机制体制,以满足移民及移民新村长远发展的要求。

5.4 采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移民社会管理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就是要求在生态移民管理中,特别是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管理中做到人性化与规范化的协调统一。一方面,从国家或者政府的层面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构建严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并完善管理队伍的聘用、考核、竞争、淘汰的机制,激发人们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个人成就欲望,用理性思想来确保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实行人性化的因地制宜的管理,尽量从移民中选举民心所向的、有思想有能力的人组成领导集体,在管理中保持热情并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时刻为移民群众着想并提倡群体的凝聚合力,用感性思想来确保管理的和谐。

5.5 以加快移民脱贫致富为目的全方位解决移民的问题

移民群众是生态移民的主体,移民群众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生态移民质量的优劣,所以,必须切实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各项问题,加快其脱贫致富的步伐。首先,必须尊重移民群众的移民意愿和人格尊严,保证他们的各项权益和权利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必须时常关心他们的现实状况,提早发现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教育培训、就业创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再次,建立和完善信息征询、反馈机制,通过设置收集意见和投诉信息的信箱、网站、电话等方式,畅通由下至上的信息流通,认真对待移民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切实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最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劳务产业等致富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宽移民群众收入渠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现阶段的移民社会管理及未来的回馈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5.6 从移民需求出发加强文化建设和宗教管理 在移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和保障之后,移民的需求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对精神层次的诉求最为迫切,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面向移民群众的文化建设和宗教管理。一方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配置多样化的体育和健身器材,建设文化广场、剧院、广播室、图书馆,成立移民中小学、教育培训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方式丰富了移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加了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快了他们在迁入地区的社会融合,大力推进了安置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充分的调查,了解移民群众的民族状况、信教状况等信息,引导信教群众合理利用现有的或自行筹资新建宗教场所,进行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社會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赵焕娥.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生态移民[J].治淮,2012(11):38-39.

[2] 阮平南,黄蕾.东方管理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模式的融合与创新[J].经济师,2007(1):46,72.

[3] 陈祥槐.管理文化研究:观点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2(7):68-73.

[4] 宝贡敏.论适合我国管理文化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5-14.

[5] 龚蕾.欧、美、中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7):41.

[6] 李保平.宁夏生态移民新村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7-123.

猜你喜欢
生态移民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城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