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4-05-30 17:19于卿程宪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济宁市成效问题

于卿  程宪国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于 卿1, 程宪国2 (1.济宁市农业委员会经管处,山东济宁 272019;2.济宁市农业委员会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山东济宁 272019)

摘要 分析了济宁市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指出其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存在行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科技和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问题;对策;济宁市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490-02

作者简介 于卿(1981- ),女,山东济宁人,农经师,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210

1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济宁市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1 提高认识,切实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自觉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摆正位置,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强化扶持,着力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考核奖惩办法,确定市财政每年列支4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333”工程的决定》,提出用3年时间投入财政和信贷资金30亿元,重点扶持30家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求“一个龙头项目,一名领导包保,一套班子运作,实行一条龙服务”。2012年市委、市政府对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植提升工程作出安排部署,提出坚持“扶大扶强、扶优扶新”原则,集中扶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强、档次水平高、发展活力足的农业龙头企业。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文件,增加专项扶持资金,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1.2 狠抓重点环节,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①把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着力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龙头企业规模化种养及设施农业用地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涉农乡镇,建立土地流转中心,强化服务,推动规范流转,全市流转土地面积7.8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为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②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认真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植提升工程,重点围绕粮油、果蔬、食用菌、畜禽、水产等优势产业,通过技改扩能、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建成了菱花、华光、益海嘉里、绿源、集盛、圣丰、利丰、新绿、百盛、臻嘉等一批生产规模大、发展后劲足、市场竞争力强、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③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积极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创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让广大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利益[1]。

1.1.3 搞好配套服务,构筑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營,全力破解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人才、资金、管理及引导扶持等突出问题。组织龙头企业参加部、厅举办的企业负责人专项培训,2008年以来培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307人,外向型龙头企业管理人员119人,企业负责人整体素质和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积极争取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5年累计争取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省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5 856万元,帮助企业融资超过40亿元;通过实施“333”工程,为企业融资30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市农委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十部门单位制定了《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行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2家和33家。

1.1.4 优化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采取多种方式筹措支农资金,整合政策资源,通过实施优惠贷款、减免税费、简化程序、项目扶持和奖励补助等形式,吸纳国内外工商资本来济宁市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功招引汇源、雨润、稻香春、蒙牛、六和、中华沃航、中粮集团、正邦科技、联想控股、中农发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来济宁市投资发展。泗水县在不到2年的时间,已招引投资4 500万美元的康师傅味珍食品、投资5亿元的汇源地瓜汁项目、投资2.5亿元的雨润肉类加工、投资1.2亿元的泉润畜禽养殖、投资10亿元的甘薯高科技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娃哈哈罐装饮料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建设,为深化泗水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济宁市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路径,创新理念,完善政策,加强考核,强力推进,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确立。

1.2.1 经营组织加快发展。2013年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 249家,辐射带动农户11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4%;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06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20家,10亿元以上的15家,20亿元以上的8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2.6亿元,销售收入621亿元;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交易额5 000万元以上的发展到84处。

1.2.2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坚持突出特色,实施标准化生产,壮大基地规模,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全市已形成瓜菜、大蒜圆葱、干鲜果、苗木花卉、畜禽、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邹城市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26处,规模菇棚1.8万个,年产鲜菇12万t,产值11亿元,列全国第一。金乡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万hm2左右,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9处,建成集种植、仓储、加工、包装、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国际著名的大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世界大蒜看金乡”的地位更加稳固。

1.2.3 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引导支持产业化各经营组织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方式,组织农户生产,吸纳农民就业,为基地农户提供生产销售服务。全市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 300家,占总数的40%,通过自建或合同、订单带动标准化种植基地30万hm2,标准化养殖场区3.5万处。利丰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 000万元,建设了2 000 hm2甘薯生产基地,采取“三统一”模式(统一育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实行保护价收购,带动农户每公顷增收7 500元以上。

1.2.4 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达到976个,认证面积25万hm2,认证数量和面积均居全省首位;龙头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3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0件。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著名大豆专家、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合作,培育自主产权大豆、棉花、花生等国审、省审新品种23个,“圣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27个省市,花生育种量全球第一,大豆常規育种量亚洲第一。

1.2.5 龙头企业集群加快崛起。注重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聚集,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兖州市建成了百盛生物、益海嘉里、今麦郎等龙头企业支撑的粮油加工产业集群;泗水县建成了利丰、水晶等龙头企业支撑的甘薯加工产业集群;嘉祥县建成了圣丰、祥丰等龙头企业支撑的种业产业集群;梁山县建成了臻嘉、六合九利、日照山河、雨润等龙头企业支撑的畜禽生产加工产业集群;金乡县建成了以华光、宏昌、成功果蔬等龙头企业支撑的大蒜加工产业集群,金乡大蒜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邹城市建成了集盛、华源、友合、常生源等龙头企业支撑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市之一。

2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当前,济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由数量规模膨胀向数量质量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2.1 行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体系不健全 粮油、畜禽加工企业多,水产、林果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专业流通市场建设滞后,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不快。种养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县市区缺少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2.2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强 全市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只有4家,而烟台有13家,潍坊有12家。多数企业缺乏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缺少高层次管理及技术研发人才,高端产品生产研发相对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2.3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专项扶持资金总量小,对重点项目集中扶持的力度不够。企业经营成本攀升、融资难、用地难、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等问题有待解决。

3 对策建议

在下一步工作中,济宁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2〕10号文件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以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农业产业链建设,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 000家,年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迈过千亿元大关。重点在以下6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3.1 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上取得新突破[2] 认真实施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五十百千万”工程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提升工程,支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特大型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中小龙头企业扩规模、创品牌做大做强,全面提升济宁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支持龙头企业采取“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帮助基地农户解决资金困难。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引导龙头企业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共同享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3.3 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在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上取得新突破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业”或“一县多业”的发展态势,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连锁直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建立“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

3.4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 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产品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大力开展集成创新。抓好对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

3.5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内生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增强企业发展实力。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公司、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协会等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利益联接机制问题,加大财税优惠扶持力度,探索创新扶持方式方法。建立考评及督察机制,将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浓厚氛围[3]。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Z].2012.

[2] 李航. 论创新农业担保体制与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08-16910.

[2] 宋瑞敏,刘文谦,汪彬雯.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中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55-3156,3160.

猜你喜欢
济宁市成效问题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活动掠影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