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于家村大椒城发展流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4-05-30 17:19辛魁武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

胶州于家村大椒城发展流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现代物流运作管理发展

辛魁武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

摘要 大椒城位于胶州市胶东办事处于家村,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于90年代中,发展于20世纪初,是一个依托当地资源自发形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大椒城已发展成为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辣椒产业的“晴雨表”,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和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该研究概述了大椒城的发展流通历程,指出其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市场管理混乱、产品单一、交易方式落后、市场面临搬迁等问题,提出了准确定位、举办会展、引进人才、政策优惠等促进大椒城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椒城;发展流通;原因分析;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492-03

大椒城位于胶州市胶东办事处于家村,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于90年代中,发展于20世纪初,是一个依托当地资源自发形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椒城从集市交易,到马路市场,再到全天候的批发市场不断的升级,交易规模越来越大,由产地市场逐渐发展成为销地市场,进而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型大椒集散中心,市场总投资5 000万元,规划占地33.33 hm2,2012年市场交易额达到57.8亿元,年交易量约60万t,实现出口4 200万美元[1],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为全市、乃至大西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合理研究和规划于家村大椒城的建设具有指导性的建设意义。

1 大椒城的发展流通历程

1.1 群眾大规模种植辣椒,形成自发的零散的马路市场 于家村农民在历史上就有种植辣椒的习惯,经过长期的种植实践,培育出了一种皮厚、味甘、辣度适中的辣椒,由于形似羊角,当地椒农称之为“羊角椒”。后来,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于家村成了辣椒种植专业村,村民成了胶州市辣椒种植的“带头人”。由于该村的带动,周边乡镇的村庄如胶莱、胶北、铺集、洋河等地也纷纷种植辣椒,每到辣椒收获季节,周边村庄的椒农就把辣椒运到于家村东的马路上销售。同时,于家村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从周边村庄收购辣椒拿到于家村来卖,辣椒交易逐步形成规模。该村生产辣椒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收购辣椒的客商也越来越多。每年秋天,各地客商纷纷前来,依路成市,在于家村东自发形成了马路市场。

1.2 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形成专门的有固定交易场所的产地型辣椒市场 20世纪90年代,由于辣椒的生长对土地条件的要求很高,在同一块土地连续种辣椒就会出现“重茬”现象,导致当地辣椒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市场销售差。因此,辣椒产业遇到了第一个发展的瓶颈。商品流通离不开市场,只有建立规范统一的市场,才能扩大销售渠道,解决产品卖难问题。1993年成立于家村辣椒市场,以专业市场为依托,拓宽辣椒销售渠道。专门市场的建立,使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更为集中,为今后于家村辣椒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于家村人越来越意识到辣椒身上巨大的经济利润和市场前景,创新发展思路,开始由种辣椒卖辣椒转向辣椒粗加工和卖辣椒制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涌现出70多户辣椒粗加工企业,如筛选、摘把、打碎、打粉等,生产的辣椒粉、辣椒面,主要销往青岛和东北3省。当地的辣椒种植面积日益减少,产量逐年降低,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产生了一批专门的购销人员从全国各地大量收购优质辣椒集中到辣椒市场贩卖,使市场交易日渐红火,于家村辣椒市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辣椒城”。1999年,交易市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用地面积达到6.67 hm2,由产地市场逐步转向销地市场。

1.3 深加工拉长辣椒产业链,全国辣椒集散地逐步形成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开始允许个人办理出口权,这为辣椒企业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2]。胶东镇政府审时度势,大力招商引资,进一步发展辣椒深加工产业,拉长辣椒产业链,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建,建立了专门的辣椒贸易加工区。市场嗅觉敏锐的于家村人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2003年于家村成立辣椒加工出口企业36家,单家企业年产值近千万元。于家村对辣椒加工企业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当年就“吃”超过16万t的辣椒。目前,这里与辣椒相关的企业达到127家,这些企业一方面从事辣椒半成品加工,筛选、去籽、打件、抽空、保鲜、打粉、打碎等,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在生产辣椒食品上下功夫,主要有泡菜、辣椒酱、冷冻辣椒、辣椒制品、调味品等,同时开始向附加值更高的辣椒红色素和辣椒碱提取发展。这些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拥有出口权,产品出口亚洲、欧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3]。辣椒市场日交易量由1997年的不足10 t发展到当前的2 000 t,年交易额由几千万元发展近6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于家村发展成为“全国农副产品创业加工基地”、“中国辣椒加工和贸易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买天下椒、卖天下椒”的发展之路,将国内乃至世界的辣椒供需集于一身,成为权威的价格标杆。

2 大椒城的地位和作用

2.1 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大椒城经过产业带市场、市场促产业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做活了一批辣椒深加工企业。目前,从事辣椒加工生产的企业发展到127家,零散业户400余家。企业通过辣椒加工创业,促进了辣椒加工增值和农民就近就业,在农民创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起到了引领作用。2008年,大椒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称号。

2.2 全国辣椒产业的“晴雨表” 于家村大椒城虽然不产辣椒,但堪称全国乃至世界辣椒价格的杠杆。国内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不知道该种什么品种的辣椒,不知道今年辣椒什么价格,那么来一趟于家村就能解决这些困惑”。作为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于家村大椒城掌握着全国辣椒的供求信息,国内的龙头业户及海外客商都密切关注大椒城辣椒行情,国内辣椒龙头业户往往根据大椒城辣椒的价格行情给自己的辣椒定价;海外客商则表示,如果想知道中国辣椒的市场价格,只要到于家村大椒城了解一下就行了。

2.3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于家村大椒城以辣椒为“媒”,在新疆、内蒙、甘肃等地发展种植基地,实施订单农业,2012年在大西北地区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促进了大西北地区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于家村大椒城辣椒基地在大西北的扩展,成功打造了内陆到沿海的辣椒产业长廊,直接拉动7个省40多个县15万户农民受益,解决了60多万人的就业,每年为种植基地农民创收20多亿元,开拓出以辣椒为纽带的“丝绸之路”。 同时,大椒城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胶州周边地区名、优、特、新辣椒产品品种的引进、推广,推动胶州市农副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竞争力,促进市场的发展壮大。同时还促进了仓储、物流、商住、餐饮、娱乐等三产行业的联动发展,成为了撬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金钥匙”。

2.4 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大椒城的辣椒产业吸纳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辣椒产业的人约1.5万个,并且大椒城用工结构跨度很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在大椒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如身强力壮的可以干运输、装卸,年纪大的可以摘椒把、干分拣,有学识、有技术的可以在企业从事技术工种和贸易、管理工种等。辣椒产业的各个环节如收购、运输等都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另外,“小辣椒”催生了农民的“致富经”。近几年,于家村大椒城加工企业的普通员工人均月收入约为3 000元,管理人员月收入为4 000~5 000元。受益的还有辣椒脱把工,淡季里一般是6 000多人,旺季里超过1万人,人均日收入80元。于家村有20支装卸队伍500多人从事装卸工作,每人每年可收入3万~4万元。辣椒产业直接为农民增收2亿元。一位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在于家村,只要能吃苦耐劳,就不怕富不起来”。

3 大椒城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市场管理混乱 大椒城的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渠道不通畅,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如此大的市场没有经营场地,市场经常有外国客商前来谈生意,市场形象不佳也影响到谈判结果。于家村辣椒市场管理者还是简单的把办市场理解为摊位招商,忽视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拓展,没有引入信息网络建设等先进模式。而周边加工企业规模虽然发展较快,但仍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经营机制与日益扩大的交易规模不相适应,不能因势形成规范化的经营组织。

3.2 周边企业加工品种单一 尽管市场拥有一定数量的辣椒加工、仓储、配送及外贸企业,但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实力不够强,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低,竞争力相对薄弱,品种单一,多以摘把磨粉等初级加工为主,提取辣椒色素等高级深加工业则凤毛麟角,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汇产品少。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企业生产加工品种单一,极易受到市场制约,经营风险较大。

3.3 交易方式落后 目前市场仍然采取传统的现货交易,多数业户还处在面对面讨价还价的原始形态上,质量靠目测,成交价格由买卖双方谈判形成。这种个别协商形成的价格难以保证公正性,不能正确反映供求关系,市场利润分割不透明,价格波动过大。而先进的交易方式如电子商务交易很少,期货、大宗拍卖等方式为零,没有发挥市场统一结算的功能,集中结算、代理结算刚开始起步。

3.4 市场面临搬迁 随着青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青岛市空间布局的调整,4F级的半岛国际机场将落户胶东街道办事处。根据规划,机场拟定位置在胶济客运专线以南,胶济铁路以北,大沽河以西,沈海高速以东区域,目前的大椒城乃至整个胶东办事处都处于未来半岛国际机场规划范围内,受规划控制,大椒城如果仍保留在于家村,未来的发展将严重受限,缺乏发展空间。而且根据机场建设需要,于家村大椒城搬迁的可能性巨大。

4 促进胶州市大椒城发展的对策

辣椒行业在国际国内都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半岛国际机场的落户,将导致大椒城发展空间受限。对于大椒城今后的发展方向,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4.1 准确定位 大椒城发展到今天,应该重新予以定位,不应该再以于家村的大椒城、胶东镇的大椒城来定位,而应该是胶州市的大椒城乃至全国的大椒城,其称谓应该冠以“中国于家村大椒城”。既然要定义为“国字号”市场,那么它的经营管理,也不能只在村级和镇级运行,而应像发展少海新城一样抓大椒城的发展,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置专业人才,科学规划,推进落实,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于家村大椒城”。

4.2 举办会展 要想持续做大做强于家村大椒城,那么以辣椒为媒介,以大椒城为平台,举办中国(于家村)国际辣椒博览会,将是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借鉴中国国际辣椒产业博览会的经验,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每年举办一次,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助推产业、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和经贸合作、扩大销售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展会将以展示国内外辣椒优良品种、辣椒先进种植技术、辣椒制品、先进的辣椒加工设备、辣椒产业科技成果,举办辣椒产业高峰论坛,开展经贸洽谈为主要内容,为做大、做强、做好、做久辣椒产业提供比较、学习、借鉴、融合、发展的良好机会。积极对接商务部,争取列入商务部会展名册,争取会展资金支持,把中国(于家村)国际辣椒博览会培育成一个响亮的会展品牌和一张展现胶州特色农业经济的个性名片。

4.3 引进人才 一个市场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否则设施再先进也只能当做摆设。针对目前大椒城管理落后的问题,应该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速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例如,城阳的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前几年就开始聘用硕士研究生来规划、运营市场,目前发展成为全国5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属青岛市重点“菜篮子工程”,是一座综和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于家村大椒城应该借鉴城阳的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的经验,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现代化交易模式[4]。同时,加强与高等专业院校的合作,创新先进市场管理以及交易软件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与“中国于家村大椒城”相匹配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辣椒市场。

4.4 政策优惠 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以及政策的支持。优惠政策的支持就好比“放水养鱼”,有利于培养市场的爆发力。针对于家村大椒城的发展给予用地政策支持,市场发展所需用地予以优先安排。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市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于家村辣椒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提高授信额度,探索行之有效的融资方式,加强于家村大椒城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另外,为于家村村大椒城的投资企业和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户口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

參考文献

[1]

陈永福.加入WTO对我国蔬菜贸易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25.

[2] 陈云.中国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3] 胶州市政府发展工作报告与统计年鉴[R].2012.

[4] 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实现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果菜,2005(3):6-7.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浅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
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趋向及发展战略解析
恩典皮具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新媒体视角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