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五腧穴”名义阐微❋

2014-05-31 01:29黄海波陆芊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鱼际肺经太阴

黄海波,陆芊羽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杂法》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腧穴的具体命名涉及领域极广,或取象天文地理,或效仿亭台楼阁,或依据脏腑功能等,故对腧穴命名的探讨、挖掘不仅可揭示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可阐释其功能主治及理法方用等医学内涵,具有推广与促进中医教育的作用。兹举手太阴肺经“五腧穴”穴名释例以示说明。

1 手太阴肺经五腧穴名出处

手太阴肺经五腧穴的名称及五腧穴所在位置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流)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关于手太阴肺经的病变,《灵枢·经脉》指出:“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肺经出现病变多表现为胸部满闷、气喘、咳嗽、肩背痛、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状,所以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则提示肺经出现了问题。

《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历经百家争鸣、学术纵横文化辉煌的时期,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故研究《内经》中的手太阴肺经五腧穴的名称,对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先民的哲学思想、中医理论的构建、古代思维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手太阴肺经五腧穴名解

图1 手太阴肺经五腧穴穴位图

2.1 少商穴——手太阴肺经之井穴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1]:“肺出少商,为井,木也。”杨上善注:“手太阴脉,归之于肺。肺主于秋,脉之所起,故谓之少商也。太古人家未有井时,泉源出水之处,则称为井,故井者出水之处也。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以上下行,出于四末,故第一穴所出之处譬之为井。”少,《广韵》“失照切”,今读“shào”,与“太”相对而言。《墨子·兼爱》:“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少”为幼年之义;又有幼小、末位、副职等义,如“少城”、“少陵”、“少师”、“少傅”、“少将”、“少校”等名之用。商,《玉篇·口部》曰:“五音,金音也”,为五音之一,肺于五行属金。汉·桓谭《新论》:“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少商是七弦古琴的第七弦;作为肺经之井穴,禀肺金之气,位于手大拇指之端,距指甲根角0.1寸处,主治昏迷、休克等病。《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手太阴肺经之经气从胸走手,达指端少商穴处已弱而小。周楣声先生亦指出:“商金之气至此虽达高峰,但已微弱与微小。[2]”故“少商”之名透露出其命名深义,而其穴名又有特定医学意义,而穴位则有其特定医学作用。近代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指出:“少商乃阴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脏为阴,阴常不足也。”根据《素问·宝命全形论》“五虚勿近,五实勿远”的针灸原则,对于脏腑娇弱、身体幼嫩的婴幼儿来说,调其穴可治惊风、腹泻之病[3]。

少商又别称“鬼信”,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小肠腑方·风癫》:“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主治发热、昏迷、癫狂等。鬼,《说文·鬼部》曰:“人所归为鬼。”从语源学角度讲,鬼之为言归也,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有所归依。《列子·天瑞》说:“精神离形,各归其眞,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眞宅。”信者,信息、音讯之意;汉·扬雄《太玄·应》:“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上下相应。”“鬼信”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精魄之信息或信使;作为肺经穴之又名,颇有死信预告与精魄归意,在医学上癫狂之类、精神离散的疾病,可针此穴以回元纳气。《医学入门·杂病穴法》记载:“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少商穴具有肺金沉降之气,对肝气升发太过而引发的小儿急惊风有很好的抑制与治疗作用。凡因气机郁闭、痰浊血瘀、经络阻滞、脏气不和而引发,以致元神不归而导致的精神疾病,诸如晕厥、中暑、中风昏仆、癔病、癫痫、癫狂等症多可采用调理少商穴,以达解郁除闭、通调气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藏者取之井”,提示少商穴作为井穴,在病深入脏情况下治疗措施中的重要性。

按传统观念,“鬼”于阴阳中属阴类物质,而万物归藏于大地;少商穴居手太阴肺经,太阴于四象归老阴而为阴中之极,于五运六气属湿土。信,《说文·言部》曰:“诚也”,又为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于五脏五行系于脾土,守信蕴含着培土养脾之义,故“鬼信”穴常用以治疗中焦疾病。如《普济方·针灸》卷四百二十二载:“治哕,少商穴,灸三壮。”调其穴不仅可治小儿急惊风,而且与大敦穴配合还可治疗婴幼儿腹泻:“小儿脏气清灵,有随拔随应之效,故不能妄施补泻,忌选穴太多而伤元气。治则应以调畅气机。少商与大敦分别位于手足之末,为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之井穴,而又为急救之穴,况且‘井主心下满’,满逆不调可导致泄泻,故针刺之而获效……治疗婴幼儿腹泻,经济快捷,值得推广应用。[3]”据上述诸项,可见治少商穴所具调脾、理肺、疏肝等功效已寓意其命名之中。

2.2 鱼际穴——手太阴肺经之荥穴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曰:“流于鱼际,为荥,火也。”杨上善注:“水出井,流而动也。脉出指,流而上行。大指本节后,象彼鱼形,故以鱼名之。赤白肉畔,故曰鱼际也。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荥”是水绝小之貌,如荥水、荥泽、荥灌等。“荥水”指小水,《淮南子·泰族训》:“故邱阜不能生云雨,荥水不能生鱼鳖者,小也。”“荥泽”指小泽,《韩诗外传·卷五》:“故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荥泽之水,无吞舟之鱼。”“荥灌”指小水源源不断地流注,明·唐顺之《华氏义田记》:“古者因族而立之宗。族人有馀财,则归之宗;不给也,则资之宗。其族人如腰膂手足之相与为一体。其财贿如津液之经纬荥灌于其间,惟其所虚,则注焉,而无有乎臃肿羸乏之处。”故“荥”有灌注作用,犹如津液之经纬荥灌于其间。《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出井流荥注为俞(腧),行经入合藏俞原。”注曰:“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鱼际之“际”,《说文·阜部》曰:“壁会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两墙相合之缝也。”引申为凡合缝之处。其穴在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其处肌肉丰隆。《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鱼,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隆盛)起,其形如鱼,故谓之鱼也。”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曰:“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时则鱼腹丰满,离开次指时则本节后内侧微陷下,有如鱼腹正中交际之形,故名鱼际。”鱼际穴所处如鱼腹状肌肉处,正是我们俗称的大鱼际;因其为荥穴,具有津液荥灌作用,故大鱼际的面积与厚薄程度能够体现人体有关肺的健康状况。周兆山《大鱼际掌纹形态特征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指出:“临床观察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大鱼际掌纹形态分级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正常人对照组大鱼表面皮肤润泽,纹理细腻,间隙密集,纹沟极浅,无特征性花纹分布,扪之柔软;观察组大鱼际表面皮肤欠润泽,甚至于而粗糙,扪之碍手,纹理清晰,明显可见,呈格子状分布或呈鱼尾状,少数呈渠状分布。[4]”故此鱼际津液荥灌滋养人体的作用可略见一斑。

《难经·六十八难》云:“荥主身热”,而鱼际属阴荥火穴,火克肺金,故刺其穴具有清肺泻热作用。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指出:“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喉中干燥”等症,皆可用针刺此穴之法来治疗。

2.3 太渊穴——手太阴肺经之输穴、原穴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曰:“注于太渊,为输,土也。”杨上善注:“水之流趋于下为注。十二经脉,流鱼际已,注于此处,故为注也。少商初出为井,可谓小渊。鱼际停澹,此中涌注,故曰大渊之也。水流便有送致聚处,十二经脉流鱼际已,经于此处,故为输之也。”《老子·三十六章》曰:“鱼不可脱于渊。”《诗经·小雅·鹤鸣》:“鱼潜在渊。”鱼际穴之后便是太渊穴,正是取意于鱼不离水这一密而无间的关系。太,《广雅·释诂》“大也”,如太极、太初、太素、太庙、太学、太师、太宰之类,其“太”字古代均可换作“大”字。渊,《说文·水部》“回水也”,即回漩之水;孔子的学生颜回,名回而字子渊,即取“回水为渊”之义。太渊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之桡动脉搏动处,此是关节弯曲之处,与其义相应。太渊亦为众水汇集之处,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穴。按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所言:“乃脉之所会。《本输》云: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盖其穴在手大指如鱼形之后再下一寸,即寸口脉之起点。此五脏之穴,亦称原穴;盖六腑水谷精华注入五脏经之起原处,故称渊。”此穴名正取义于肺朝百脉,而脉会太渊,故众脉之经气在此交汇。

《诗经·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注曰:“渊渊,鼓声也。”针刺太渊穴可调治肺经相关的病变,因其穴禀承肺金之凉气,可行退热之功,针灸取穴于此,有如鼓之应桴的疗效。“渊”又具渊回之义,渊深回曲,深如潭水,可润泽周身。《太上黄庭外景经·下部经第三》云:“太渊玉浆甘如饴,近在吾身子不知,何处取之蓬莱溪……太清之渊随时凉。”道家认为口中津液如太渊,具有清凉补益的作用;调理太渊穴亦如此,常按摩其穴可扶正祛邪,通调血脉,故其穴多用于治疗肺胀、喘满、狂言、咽干、妒乳等肺系热症,凡诸郁热之症皆可取此穴来治疗。太渊穴又别称“鬼心”,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小肠腑方·风癫》:“掌后横纹,名鬼心。”注:“即太渊穴也。”亦有治发热、癫狂等功效,其取名“鬼心”,意与“鬼信”略同。

2.4 经渠穴——手太阴肺经之经穴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行于经渠,为经,金也。”杨上善注:“水出流注,入渠徐行,血气从井出已,流注至此,徐引而行。经,谓十二经脉也;渠,谓沟渠,谓十二经脉血气流于此穴,故曰经渠也。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常之也。”经,《说文·糸部》“织也”,指织物之纵线,与“纬”相对而言,引申为凡路径、道路之义。渠,《说文·水部》“水所居也”,指水停积处、水之深广者,有大水沟之义;《史记·司马相如传》载“诛其渠帅”,“渠帅”指魁首,取“渠”之大义。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渠。”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指出:“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即关上部位。寸至关长一寸九分,以下即为尺中。言经渠者,乃经过之冲渠要道。大渊在寸口之始,经渠居寸口之中,并未入于尺中也。”故经渠承太渊之会聚,为水运之主干道;此穴则为人体经气运行流通的要冲、要道,经气运行至此则血气旺盛,犹如大水渠。高式国认为:“总以开瘀泻热为主,犹分洪流为多渠也,故名经渠。[5]”故经渠穴取其犹分洪流为多渠,能疏导瘀滞之义,可用于治疗因瘀滞而导致的疾患。

2.5 尺泽穴——手太阴肺经之合穴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曰:“入于尺泽,为合,水也。”杨上善注:“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谓从此向腕有尺也。一尺之中,脉注此处,留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尺,指前臂由寸口之关至肘之横纹处。泽,《国语·周语》曰:“水之钟也”,即水之汇集处。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指出:“尺泽乃肺之合穴,可针,可灸。盖阴合为水,肺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实者针之,泻某子故也。肺乃脏气之藏,山泽通气;此穴恰在太阴尺中、脉之结点,故名尺泽。义至深也。”因其穴位置处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如地势低洼之池泽;又为肺经之合穴,经气流注汇聚于此,故命名为“泽”。明·李梴《腧穴即景诗·渔翁》:“少商湖海一渔翁,鱼际太渊任转篷。漫道经渠不可测,还教尺泽起蛟龙。”这首富有情趣的穴名歌,不仅描绘了一幅悠闲自在的人文自然景观,还揭示了手太阴肺经五腧穴之经气由小到大排列命名的规律。《昭明文选》载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李善注:“尺泽,言小也。”“尺泽”只是一小池而已,《渔翁》一诗则反用其意,所谓“尺泽起蛟龙”,点出了“尺泽”犹深渊大海,可藏蛟卧龙,能兴发洪水、布云降雨之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作者文学描绘与医学解读浑然一体的医家文化修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其穴不仅能够清泄肺气,而且还能够和胃理气;临床上常用尺泽静脉放血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为临床常见病,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尤为多见, 因此民间对此病有较多的单方、验方。尺泽穴附近静脉放血就是流传较广的一种疗法,曾救活多人”[6]。可见名为“尺泽”,而“蛟龙”可起,其作用及豁然去病的效果非同一般。故《黄帝内经明堂》曰:“入于尺泽。”杨上善注曰:“尺泽,水出井泉,流注行已,便入于海。十二经脉出四肢已,流注而行,至此入五藏海。”点出了名为“尺泽”实际用同渊海的蕴意。

3 腧穴命名的特点

3.1 整体观念与援物比类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功能协调互补的作用和密不可分的关系,故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易经·系辞》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有山川河流,人体有经络血肉,所以古代先贤在腧穴命名中常采用富有意象的类比法,如溪、泉、泽、海等类的腧穴命名。清·程知《医经理解》曰:“经曰: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孔穴,如水流之行而会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深也。狭者为沟、渎,浅者为池、渚也。”手太阴肺经太渊、经渠、尺泽等穴,正是以自然界江河沟渠命名之例。《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出为井、所溜(流)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腧穴之经气由小到大的排列与命名,恰是仿造大自然存在及事物间联系的模式,体现了古代先贤的整体观念与援物比类的思维方式。

3.2 富含医理而内外相应

中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医学,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运用了深厚的语言学载体,包涵了深奥的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的医药学说等诸多内容,蕴含了阴阳、五行、八卦、人天相应等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尤其重视和谐、平衡的关系,强调内外相应的功能。如少商穴,商为五行金之音,具有沉降收敛的属性,与肺之属性相应,因此用“商”命名;其穴在治疗上也颇具金性之清凉肃降、清肝泻热等功用。再如尺泽穴,名之为“泽”,以自然景观入医,以人文意象命名,象征人体经气行至此处如水入河泽渊潭;调其穴则具清泄肺气、和胃理气等重要医学功用。手太阴肺经“五腧穴”诸穴的命名,都体现了内外相应、名实一致的特点,从“当名辨物”的角度揭示了其中医学的原理。

参考文献:

[1]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45-456.

[2] 周楣声.针灸穴名释义[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26.

[3] 狄久芳,王美玲,刘庆会,等.针刺少商大敦治疗婴幼儿腹泻[J].中国民间疗法,1998,5(4):11.

[4] 周兆山,王燕青,刘治香,等.大鱼际掌纹形态特征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2):114-116.

[5]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3.

[6] 黄金宝,彭素敏.尺泽静脉放血治疗急性胃肠炎[J].中国针灸,1999,19(7):426.

猜你喜欢
鱼际肺经太阴
按压小鱼际治腹泻
常按“保命穴”养肺防病
常按『保命穴』养肺防病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慢性咽炎久不愈,常按鱼际穴有效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