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合谷对面部温度和迎香穴区经皮氧分压的影响

2014-05-31 01:29唐丽梅王淑友李顺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氧分压合谷电针

唐丽梅,王淑友,李顺月,张 栋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众所周知,能量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笔者推断能量代谢与针灸效应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笔者联合红外热像和激光多普勒仪观察手阳明大肠经的能量代谢变化,并比较了它们在正常状态下和电针刺激下的不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试验方法

1.1 实验仪器

VARIOSCAN 3021-ST 型红外热像仪(德国InfraTec 公司产)用于面部红外热像图的观察,仪器温度分辨率0.03℃,空间分辨角1.5 mrad,图像分辨率360×240像元,IRBIS2.2热像图处理程序进行热像图的存储、数据提取及图像处理。PeriFlux System 5000系统(1.70~1.79)版本激光多普勒(瑞典 Perimed AB公司产)的TcPO2/TcPCO2单元(PF5040)用以检测和记录局部组织的经皮氧分压。电针仪:MBT-1微电脑脉搏同步脉冲治疗仪(浙江华音电子有限公司生产)。

1.2 受试对象及分组

受试对象共10名,女5名,男5名,均为来自本院健康的学生和教师,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年龄33.1岁。本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同一受试者首先在不做任何干预下进行左侧迎香穴经皮氧分压和面部红外热像图检测,每间隔10 min记录一次,共30 min,作为对照组。间隔24 h后,电针双侧合谷并同时检测左侧迎香穴经皮氧分压和红外热像图,作为电针组。

1.3 针刺方法

电针组使用40 mm×0.25 mm毫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出品)刺入双侧合谷穴区,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接通电针仪输出端,输出电压3~5 V,以受试者能耐受为度,电针30 min。

1.4 测试部位

TcPO2/TcPCO2的检测探头布于左侧迎香穴区(面部的左侧鼻翼旁开0.5寸,当鼻唇沟内迎香穴区)。红外热像仪记录受试者全面部的温度分布。

1.5 检测环境

本实验在室温25±1℃、相对湿度40%~60%、实验前后温度变化在±1.0℃范围、无红外辐射存在、无阳光直射、室内外通风隔绝的检查室内进行。

1.6 检测方法

受试者放松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暴露双手和头面部,在检测环境下静坐20 min适应室温、安定情绪,并待呼吸(约20次/min)、心率(约70~90次/min)平稳、无出汗状态下开始检测,整个实验观察时间30 min。检测开始时,受试者面部左侧迎香穴上连接经皮氧分压的检测探头(每次实验前探头都得进行校准),待氧分压稳定时(大约15 min)开始采集并作30 min连续记录。红外热像仪镜头距受试者面部0.6 m,实验开始时采集记录第1次正面热像图,每间隔10 min采集1次(共4次)。电针组受试者在记录第1次热像图和经皮氧分压后开始针刺,并连接电针仪。

1.7 统计学方法

对红外热像仪采集的热像图,通过图像与实际人体面部穴位位置的对照关系,利用红外热像图像处理软件做出直径为2 cm的圆形分析区域,圆形区域中的数值平均值作为穴位处温度的值(左侧迎香穴圆形区域在经皮氧分压探头旁外45°处)。对经皮氧分压检测仪采集和记录的连续经皮血氧分压的数值则通过该数据处理软件取0、10、20、30 min 时前后半分钟的平均值。本文使用的2项指标均用每一观察时点减去0 min的数值进行统计,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均差数±标准误(±s)表示,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绘制时间/幅度曲线图。

2 结果

2.1 电针双侧合谷穴对面部热像的影响

2.1.1 面部红外热像图的直观分析 图1显示,对照组在实验30 min 内面部温度有小幅波动,但变化不大。电针组在电针后温度出现明显升高,各观察时点(10、20和30 min)与0 min比较温度呈渐升趋势,且电针30 min时的面部升温达到最大。

图1 2组实验过程的面部红外热像图

2.1.2 左侧迎香穴区温度的定量化分析 图2、3显示,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温度基本稳定,各时点与0 min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温度有明显上升,与0 min比较电针30 min时上升最大,可达(0.3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0 min、20 min时与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2 左侧迎香穴温度变化曲线注:1.0、10、20和30 min分别为电针组的0 min、电针10、20和30 min;2.电针组、对照组各时点与0 min比较:*P<0.05

2.1.3 右侧迎香穴区温度的定量化分析 图4、5显示,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右侧迎香穴区的温度基本平稳,各时点与0 min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温度有明显上升,与0 min比较,右侧迎香穴区的温度在电针30 min时上升最大,可达(0.4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0 min、20 min时与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1.4 印堂穴区温度定量化分析 图6、7显示,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印堂穴区温度有小幅度上升,但各时点与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温度显著上升,与0 min时比较,在电针10 min、20 min、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3 左侧迎香穴区2组温度差值比较注: 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图4 右侧迎香穴区温度变化曲线(图注同图2)

图5 右侧迎香穴区2组温度差值比较(图注同图3)

图6 印堂穴区温度变化曲线(图注同图2)注:电针组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P<0.05

(P<0.05),最高可上升(0.38±0.10)℃;电针组电针30 min与对照组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左侧迎香穴氧分压的定量化分析

图8、9显示,在实验中发现对照组经皮氧分压有点小波动,各时点与0 min时比较均有降低,但各时点与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各时点经皮氧分压与0 min比较,在电针10 min时有小幅度上升,在电针20 min、30 min时下降,各时点与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7 印堂穴区2组温度差值比较(图注同图3)

图8 左迎香穴区经皮氧分压变化差值曲线(图注同图2注)

图9 左侧迎香穴区经皮氧分压2组差值比较(图注同图3)

3 讨论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由于合谷穴在肘关节以下,因此合谷穴具有腧穴的远治作用,可以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所过口面部的病证。《千金方》就有记载:“喑不能言,口噤不开。”所以“面口合谷收”归根结底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络理论的具体体现。

然与针灸经络引起人体效应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也是近50年来针灸研究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虽然至今还未明确针灸经络引起人体效应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但也有不少突破性的进展,如应用红外成像技术研究经脉路线相关组织的热学特性, 近年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1,2]。不同针刺针灸手法可以诱发出沿经分布的高温带[3~5], 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观察到针灸能改善循经远端的微循环[6,7],以及近几年用氧分压、二氧化碳仪观察经脉上穴区和非经脉上穴区的经皮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不同[8,9]。以上研究表明,针灸的效应和能量代谢是密切关联的。所以,本实验针刺双侧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时,联合红外热像仪和经皮氧分压仪观测面部温度和左侧迎香穴经皮氧分压变化。结果显示,电针时循经远端面部温度比电针前是有明显上升的,且左侧迎香穴区的经皮氧分压比电针前也有所升高。

本实验电针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引起了远端温度和经皮氧分压的变化,进一步说明针灸经络引起人体效应是与温度、经皮氧分压有密切关系。然电针引起温度的升高和经皮氧分压的升高是离不开能量代谢的。众所周知,氧是参与生命体能量代谢的最基本的物质,该组织的氧分压升高说明流经该处血液中的氧含量多,而局部的温度升高必然导致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组织中较高的穴氧供给导致该组织的能量代谢活跃,为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与传递创造了条件, 使经络参与人体功能的调控成为可能。但也有学者[10]认为,正因为针刺使得经穴处的能量代谢旺盛, 故其耗氧量大,所以针刺时该处经穴的经皮氧分压降低,并通过实验证明这种说法, 从而提出针刺时经脉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虽在此观点上存在分歧, 但我们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 并通过严谨的实验证实, 故结果可能与研究者的测量方法、取材时间及实验室测量条件密切相关, 实验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栋.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心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J].中国针灸,2004,1:38-43.

[2] 刘瑞庭,庄鼎,柏秀珍,等.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客观显示——针刺穴位对面部红外热像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0,15(3):245.

[3] 高希言, 牛学恩.热补手法对不同证型穴位升温效应的观察[J].中国针灸, 1999, 2: 97-98.

[4] 李平, 关卫, 王舒, 等.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J].天津中医, 2002, 19(1):80.

[5] 张栋,付卫星,王淑友,等.不同针灸方法诱发循经高温线现象的比较[J].中国针灸, 2000, 20(6):349.

[6] 吴富东,王世军,王晓燕,等.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大鼠微循环的调节作用及穴位脏腑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10,12:1101-1103.

[7] 李春华,赵雅芳,嵇波,等.电针介入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J]. 针刺研究,2011,1:12-17.

[8] 龚萍,张明敏,黄光英,等.针刺合谷对循经远端穴位经皮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9:760-763.

[9] 张维波,景向红,徐瑞民,等.大肠经和胃经肢体段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特性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0):625-627.

[10] 吴祖星,胡翔龙,许金森,等.针刺和加热合谷穴对大肠经线上经皮氧分压和微循环灌注量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3:37-42.

猜你喜欢
氧分压合谷电针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温和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与穴区局部氧分压关系的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