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及变化趋势

2014-06-04 09:54李志强孙爱玲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红利生产率

李志强,孙爱玲

(1.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2.烟台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烟台264005)

一、前言

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的关注焦点之一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以及这种作用是如何持续的。一些学者很早就注意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发现,工业化初期,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流转造就了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就是 Timmer和Szirmai首先称之为的“结构红利假说”[1]。对于“结构红利假说”在中国的情况,吕铁和李小平等指出“结构红利”在制造业层面并不十分显著[2-3]。而刘伟和张辉研究发现,在三次产业层面,中国的经济发展遵循了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产业结构演变所带来的“结构红利”在改革开放的早期要远大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及增长的贡献。但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出来[4-6]。张军等认为“结构红利”在改革开放后是显著存在的,但呈现出由高到低(甚至为负)的态势[7]。

2010年山东省的GDP总量已经在全国排第三位,但其经济总量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据《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指出,山东省GDP质量指数在全国只排第八位[8],与其他发达省市有一定的差距。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仍需改善是造成山东省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较大落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众多针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针对山东省层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梁军利用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确实对山东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规模的扩张产生了重要影响[9]。王向阳认为山东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时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来实现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10]。

基于山东省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上述事实,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经济结构转移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在山东省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重点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是否还能否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本文做的第二项工作是,在讨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演化关系的同时,分析了产业结构转移效应的波浪式的时间变化轨迹,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结构演化特征和宏观经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刘伟和张辉认为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可以使要素有效的分配到各个产业中去,产生比科技进步还要强的经济增长效应,这在改革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尤为重要[4]。因此,政策因素在讨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时应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是纲领性的文件,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和其有紧密的关系。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按各个“五年规划”所属的时间,将分析时间分解成5年一个周期,这样就可以发现产业结构演变和“五年规划”的实施的关系,从而反映出产业宏观经济政策对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实证方法

(一)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度量要素生产率的指标主要有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者各有千秋,本文选用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其他所用原始指标包括:GDP和分三次产业的GDP以及分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变量均由各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原始数据计算得到,数据周期始于1980年,止于2010年,涵盖了6个“五年规划”周期。

(二)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方法首先由美国学者Daniel和Creamer提出,常用于产业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评价,是研究结构演变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假设用LPt表示某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LPti是表示为第i个产业部门第t期的劳动生产率,Sti表示第i个产业部门第t期的劳动占比,其中,i=1,2,3,t=0,1,2,…,20(0 代表 1980 年,1 但表 1981年,以此类推)。

那么,第t期和第0期的总体劳动生产率可以分解为:

根据(1)式,第t期总体劳动生产率相对于0期的增长率分解为:

等式(2)右边的第1项度量了计算周期内,假设各产业技术水平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力要素由前期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产业向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产业转移时引起的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因此被称为静态行业结构转移效应。该项的符号可正可负,如果该项的符号为正表示前期劳动力要素向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产业的净转移,净转移的结果增加了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而提高了总体劳动生产率。这种即使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单纯依靠劳动力在产业间流转形成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象,被称之为“结构红利”的发生。

等式(2)右边的第2项度量了劳动力要素从前期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产业流动时对总体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增长效应,此项被称为动态行业结构转移效应。

等式(2)右边的第3项度量的是在不存在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演变假设条件下,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对总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因此被称为是产业内部增长效应。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各个产业内部技术进步因素和技术效率提高引致。

等式(2)是绝对数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将其转化为(3)式,则等式右边3项分别代表,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中静态产业转移效应的份额、动态产业转移效应的份额和产业内部增长效应的份额。

三、山东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增长率分解

(一)山东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经过改革开放后的6个“五年规划”发展周期,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均取得了高速的增长,其中劳动生产率1980年为人均937元,到2010年增长了18倍,达到了人均17 823元。在这巨大的增长背后,山东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和速度有着显著差异。

图1是1981年至201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情况。首先,可以看到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0年与1981年相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人均400元左右提高到人均4 600元,第二产业由人均3 800元提高到人均29 700元,第三产业由人均1400元提高到20 460元;其次,除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阶段,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余时段均是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其次是的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

图2展示的是山东省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图1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第二产业却是增长速度最慢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第一产业次之。

图1 1981~201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图2 1981~201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二)山东省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

从前面对山东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的描述我们得知,山东省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增长水平存在有显著差异,根据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这种差异将会导致劳动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流转。为了将劳动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流转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产业本身技术与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离,我们使用“偏离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的方法,将山东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结构变迁效应(静态产业转移效应和动态产业转移效应)和三次产业的技术变革(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表1即是份额形式的分解结果。

表1 山东省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及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贡献率 %

截至2010年的30年间,在山东省劳动生产率近18倍的增长中,静态产业转移效应的贡献份额为5.44%,动态产业转移效应的贡献份额为46.34%,两者合计为51.77%,产业内部增长效应的贡献份额为48.23%。从数字上看产业结构演变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比代表技术进步的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略高,考虑到“偏离份额分析”通常会低估经济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李小平等,2007),因此我们认为在山东省近30年的生产率增长中,经济结构变迁的贡献要高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贡献。

上述结论只是30年来累计的结果,还需要观察三个份额的动态变化轨迹,图3描述了这种轨迹。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产业转移的静态效应生产率增长贡献份额即所谓结构红利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动态产业转移效应份额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前面我们对三次产业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率的分析,可以认定山东省上世纪80年代的劳动率转移主要是从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向生产率高的第二产业转移,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从农村解放的劳动力主要流向了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这种静态效应生产率增长贡献份额持续下降,而动态效应贡献份额却持续上升。这种趋势揭示山东省产业结构转移的劳动力转移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前面流向生产率最高的第二产业变为流向生产率增长最快的第三产业。这种转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制度变革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譬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促使农业劳动力首先向制造业转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经济爆发式发展带来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出现,以及原有服务业低水平导致的起飞式发展,促使经济结构的转移重点转向了第三产业。

图3 山东省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动态示意图(以1980年为基期)

(三)山东省生产率增长率的分阶段分解

上述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是以1980年为基期的每一期的累积结果,为了考虑结构转移和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短期影响,这里将生产率增长分为几个阶段。考虑到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宏观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关联性,生产率增长阶段的划分可以以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作为参考依据。根据本文前言中所述,这里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的时间为标准,将山东省生产率的增长划分为6个5年阶段,分别计算各阶段的静态产业转移效应贡献、动态产业转移效应贡献和产业内部增长效应贡献,结果见表2所示。

尽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山东省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长期贡献份额是48.23%,但是从分阶段计算结果看到,每个五年经济发展周期内,产业内部增长效应的贡献份额均超过静态产业转移效应和动态产业转移效应的贡献份额总和。这中线现象说明山东省短周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技术进步,这种作用随着结构变迁效应贡献的递减逐步加强,在“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4.58%。虽然结构变迁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但其始终呈现的是正效应,“十五”期间甚至达到了32.62%(20.50%+12.12%),最近的“十一五”期间也保持在10%以上的贡献份额,这与全国的情况不同。山东省生产率增长的上述特征揭示出,推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调整潜力仍有挖掘的余地,山东省的产业转型并未完全结束,合理调整山东省的产业布局认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为看清楚经济变迁贡献和经济政策的关系,我们将山东省生产率增长的静态产业转移效应(即所谓的“结构红利”)分阶段动态变化绘制成图4。山东省“结构红利”随“五年规划”变化的趋势在图中由实体黑线标出。

图4表明,山东省“结构红利”并非线性衰减,而是呈波浪形的衰减形式。即“结构红利”在前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呈上升趋势时,那么在下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会呈现下降态势。“结构红利”的动态变化随宏观政策周期波动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宏观调控在经济结构变迁的作用。当前期生产率高的产业劳动力转入过快时,该产业的边际产出下降,适当的宏观调整促使劳动力转向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一定周期过后产业生产率的差异又促使劳动力转向生产率高得行业。山东省“结构红利”动态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结构红利”波动的幅度逐渐平缓并趋于消失,说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接受“结构红利”的末期阶段。

表2 分阶段山东省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及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贡献率 %

图4 山东省生产率增长静态产业转移效应(结构红利)分阶段变化图

四、结语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山东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产业结构演变的贡献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主要实证度量了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证明,产业结构变迁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三十年来的总体贡献甚至超过了技术进步的贡献。山东省的“结构红利”与全国的情况类似,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山东省的“结构红利”始终为正效应,其贡献份额也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转变产业结构仍然是山东省未来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山东省“结构红利”的衰减并非是现行的衰减过程,而是呈现出类似波动性的衰减,衰减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相关性。山东省的“结构红利”尽管仍为正效应,但也处于了消失阶段,应抓紧时机,利用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1]Timmer Marcel P,A Szirmai.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4):371 -392.

[2]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2):87-94.

[3]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52-64.

[4]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5]李淳,闫海旺,刘巧梅.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探索,2013,(1):69-71.

[6]任力军,杨军.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动及其效益分析[J].理论探索,2014,(2):101-103.

[7]张军,陈诗一,Gary H 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7):4 -20.

[8]牛文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梁军.产业结构演进与山东经济增长[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6):69-74.

[10]王向阳.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可持续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5,(4):75-78.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红利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