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的力量

2014-06-05 22:40贾宪章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难题热情蜗牛

贾宪章

“适应”的确可以滋生出一种神奇的力量。相信《牵着蜗牛散步》这篇短文所描述的“适应场景”在每个人眼前都会时时闪现。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自己工作的对象就是正处于成长不稳定期的孩子,与自己的要求和期望相比,孩子们或者反应太慢,或者领悟太慢,或者进步太慢……俨然就是短文中的“蜗牛”。育人者只有认真吸取麦克的教训,在让“蜗牛牵着自己”的过程中尽快优化自己的适应方式。让“适应”在教育实践中尽可能多地发挥出积极作用,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需求,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激活“适应”的力量,需要育人者在教育实践中保持责任意识和奉献热情。一是自觉保持甘当“出气筒”的热情。无论孩子顶撞的言行多么恶劣,育人者都能轻松地控制自己,耐心地听他们“讲价钱”、“谈不满”、“说委屈”,喜欢“从轻处理”,热衷“无为而为”,善于为孩子们营造自我修正、自我教育的情境。二是自觉保持爱当“责任人”的热情。遇到育人难题,总觉得自己对孩子更了解,更便于拓展“适应平台”、优化“适应历程”,更易于让孩子在适应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教育的温馨,总自觉地将化解难题视为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动辄请家长,抑或悄悄转给其他老师,让自己抽身事外。

唤醒“适应”的力量,需要育人者在教育实践中磨练负重意识和进取热情。自己可以冷静地面对难以容忍、难以接受、难以应付的事件或者情境需要一个缓慢的磨练过程;自己可以淡定地面对不配合、不自觉、不省心的孩子也需要一个缓慢的历练过程;自己可以从容抛却“一厢情愿”、“完美借口”、“师道尊严”更需要一个缓慢的提升过程;理性应对孩子们的“特有节奏”,尊重他们的成长差异,大度地从他们的视角、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愿望去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这些“适应冲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慢慢培养。

展示“适应”的力量,需要育人者在教育实践中拥有敬业精神和钻研热情。一是在施教前多一些“主动备课”,通过丰富观察角度和方式、拓宽了解深度和广度、完善交流渠道和情境、优化沟通方式和方法,全面掌握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而预设好“适应轨迹”和“适应目标”。二是在实践过程中多练一些“自省型慢功”,无论是处理时机、宽严程度、情感把握等,都可以相机而为,因人施教,可以把一些“高温难题”顺势进行“低温处理”,可以将一些“深痕障碍”巧妙给予“无痕清除”,让信任、宽容、公正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可以发挥出神奇的效应。三是在实践结束后多练一些“反思型慢功”,及时进行自我检讨,及时回顾和优化每一个育人环节,保证可以在遭遇突发难题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适应”是一种力量,“适应”也是一份美丽。育人者只有始终将利于孩子成长作为“适应”的最终落脚点,珍视这一独特的育人资源,提升自身的境界和技艺,拓展有效平台和渠道,自己的教育实践才会得益于“适应”的力量,绽放出如花景致。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难题热情蜗牛
借调难题
热情的树
那一年的春风
“热情”的沙漠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