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

2014-06-05 03:29俞玉恒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儿童

俞玉恒

小学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注重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共同关注的大事。儿童的价值取向尚处于萌芽时期,对于社会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尚未形成独立甄别的能力,有赖于家长及教师的引导。由此可见,小学德育要满足儿童生活化的需求,就需要构建“校、家、社”一体化的新德育模式。

一、学校教育重熏陶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基地。在儿童成长为青少年最重要的六年时光里,小学德育课堂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培植土壤,对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提高情感意识、构筑人生观与道德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的兴趣点与认知心理,寻找与教材的契合点,打造文质兼优的课堂氛围。如教材中安排了“怎样到达目的地”此类生活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可引入实践环节,由教师选定一处目的地,组织学生选取抵达路线,并亲身感受一路的风景与艰辛,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塑造学生的生存技能。其次,扩展学科建设渠道。德育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但德育并非独立进行的。尤其对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尚在构建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德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法制、思想、心理、道德与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因此德育教学要向语文、自然与社会等学科渗透,扩大学生的德育知识面。第三,培育校园文化。集体精神的锻造,是培养学生大局观与荣誉感的基石。教师要组织多层面、多范围的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并考虑学生个性上的发展,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因为过度的集体熏染,难免遏制学生树立自信与个人发展意识。

二、校家联合重互动

儿童的价值取向受家庭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如影随形。儿童作为学生的身份,受教师的影响颇深;但作为孩子的身份时,家长给予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校家联合,实际上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协作。

一方面是信息互动方面的联合。当前最主要的形式是学校向家长传递信息。多数学校相继构建了“家长短信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向家长及时高效地反馈学生信息,使家长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同时,一些学校开始听取家长的心声,开设了贴吧、网络讨论组等形式多样的平台,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家的情况,便于教师与家长沟通配合,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教育策略。

另一方面,家长成为教师的帮手,家庭成为德育的第二基地,使德育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教师除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将重心放在与家长聊天上,启发家长攫取生活元素,开展家庭德育,使家长座谈会类似于沙龙活动。家长们可以畅所欲言,交流育子心得,也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加座谈,或举办亲子活动,提高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三、校社联合重氛围

很多地区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在校社共建的过程中,社会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走入社会的机遇;同时,社区的介入,丰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部分社区派专人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负责学生德育的社会实践环节。由于“校外辅导员”并非专职教师,教学语言富于生活化,甚至有些“校外辅导员”直接使用家常话,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实践环节的授课形式相对宽松自由,少了课堂的束缚,多了户外的新鲜空气滋养,平添了教学的趣味性,颇受学生的欢迎。

社会活动配合教材。实践活动来源于教材,也丰富了教学内容。随着教改的深化,小学德育教材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与实践性。教育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多接触社会,多融入生活,才能对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评价。

德育并不孤立存在,而是渗透于小学教育的各个层面,是其他学科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与基础,是培养人格健康、品德高尚学生的重要教育模式。德育不能一味地灌输、再灌输,德育强调教化,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受用终生。可见,德育作为终身教育,小学仅仅是一个起点。校、家、社联合,使学生所接触到的环境充满了正能量,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便是德育追求的至臻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儿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