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4-06-05 09:49强晓梅
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逆向想象思维

■强晓梅

语文课堂创新思维的培养

■强晓梅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是教师通过对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路、新方法等。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课堂角色,才能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巧设悬念,诱发创新欲望

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因此,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设置悬念就是一种有效、快捷的方法。怎样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巧设悬念,以有价值的问题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才能诱发学生迸发创造的火花。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了一段鸟叫声,然后让学生想象鸟儿在唱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新奇的答案。此时教师稍加引导:其实课文中也有几种不同的答案,你们想知道吗?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于是认真读书,探究答案,此时会产生许多新奇答案。此时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引导大胆创新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是的,每一个学生自身条件是不一样的,教师的教学始终要奉行着一条法则——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感,启迪思想。

引导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甚至可以发生争辩。在这样的质疑释疑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冰,这时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你能说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充满智慧的吗?不极富创新的理念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要把创新的精神摆在首位,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学生的答案,要从学生长远发展去考虑,为学生的思维播下创新的种子。

启发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的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由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互为因果,具有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回溯到过去人们生活的状况,学生在对比中很容易体会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对学生逆向思维素材,对学生恰当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插上彩色的双翼。其方法很多,可对文章人物心理、动作、语言进行想象,也以可给文章续写补充文章省略的部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写课文等。如:在《麻雀》一课,抓住“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这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老麻雀扎煞起羽毛的样子。有的学生说,是羽毛张开,向四周伸展;有学生说,羽毛象钢针,根根直立的样子像刺猬。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拓展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创新课堂 资料图片

氛围和谐,乐于探索创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营造民主、和谐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新思维。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先就本课的目标、内容、方法师生共同商议,采取“各取所需”的学习方式,强调独立思考。这样把说和做的权力交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然后,笔者让学生谈谈哪儿印象最深,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畅所欲言。最后总结交流,辅以教师的适当引导,领悟文章的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探究的宽松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就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的探究,乐于创新。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城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逆向想象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逆向而行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