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让爱缺席

2014-06-05 09:49温绪合
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者心灵老师

■温绪合

教育不能让爱缺席

■温绪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就义自己,任劳任怨。”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情绪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个人品质。所以说,教育者应该让教育在爱中行走,教育不应该也不能让爱缺席。

课堂 资料图片

与学生接“地气”

我国的传统教育不乏“严厉”,棍棒打出了不少孝子,戒尺敲出了诸多人才。无论是白居易的口舌生疮,还是顾颉刚的神经衰弱,包括诸多成功人士的“家学渊源”,人们都能从中领略中国传统教育的“严厉”。毋庸讳言,有些传统教育方式摧残孩子身心、扼杀天性,在对其否定、将其摒弃的同时,也一直努力寻觅着科学的、富于人性的教育方式。当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爱的教育。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然有着深厚的土壤。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的各种特长班,到中小学的各种补习班,再到高考时对名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家长和老师似乎只盯着分数,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

笔者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山村小学从事教学。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业上缺人辅导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教育在爱中行走。通过实践摸索,我感觉对学生不仅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规,更应该让爱洒满学生的心灵。

首先,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在学生心中,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蹲下身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在平等和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教育活动。要进入小学生内心世界这个神秘之宫,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如何变,如何“返老还童”,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那就需要教育者走近孩子身边,蹲下身来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平和的语气、亲近的心态与他们沟通与交流。

其次,教师要放下身段,向学生学习。课余时间,像老顽童,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应邀参加他们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很多活动中,我的水平还不如他们,久而久之,他们都喜欢我这个做“学生”的老师。教师,不必尽善尽美。教师虽为师者,但毕竟是人,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掩饰得如此完美。古人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样的老师才是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的,所以,要给学生提供敢说、敢问、敢做的生活课堂,老师就首先得蹲下身来,与学生接“地气”,进入学生的世界。只有当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

教育应注重细节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非常富有又非常脆弱的心灵,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投影。向学生的心灵播洒阳光,是每个教师的职责。站在讲台上,不仅将阳光洒在满身光环的学生身上,还不要疏忽那些更需要、更渴望阳光的孩子,那就是我们眼中所谓的后进生。

其实,当看到学生有所成就,无论成绩好坏,都应该这样想:每个学生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学生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细心呵护所谓的后进生,看着他们慢慢地成熟,陪着他们沐浴阳光,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再说给老师听听”、“我知道你一定行,说得真好,再响亮地说一遍!”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相信学生,静等花开。

爱心在学生心间永驻

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中说:“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诚哉斯言!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教育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在教学上才会游刃有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爱心才能在学生心间永驻。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马庄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灵老师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六·一放假么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