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区域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2014-06-05 12:35刘党桦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名校交流学校

刘党桦

江苏北部农村,曾经和其它地区一样,家长通过各种关系纷纷将孩子送进优质资源学校,形成了城区里优质资源的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生源锐减的情况。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特别是师资的均衡,教育主管部门审时度势,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先行一步,以协作片和城区的优质资源学校为龙头,组建7个教育集团,人员在集团内部进行流动,集团内部所有成员校统一按集团总部的课程计划授课,并进行统一的校本教研,实现了教师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区域间的教育人才资源均衡、教学质量均衡,从而缓解了家长的择校难题。实现教育集团化以后,老师也由“学校人”变为了“集团人”,流动起来更为方便了。实践证明,教师的交流有利于集团内部的名校和薄弱学校的再造血、名校品牌的输出和成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区域间的教师交流也为老师的成长营造出更有利的环境,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一是教师交流激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如同人的身体机

能一样,学校在输出“名教师”后,会激活自身的造血功能,产生更多更优质的血液。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师来到名校后,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有助于带动名校良好的教育教研风气,有助于激发名校教师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促进名校教师自觉学习、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新一批教学骨干人员的涌现。如坐落在区城乡结合部的河西学校,教育质量滑坡,生源纷纷外流,每个年级生数不足百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自从加入百年老校新安小学教育集团后,总部抽调24名骨干老师到河西分校任教,指派一名副校长担任校长,原河西学校每年分流五分之一的老师到总部或集团内的其他学校,五年时间内老师全部轮岗一遍,教师的流动,激活了学校的用人机制,新的环境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有9位老师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是教师交流扩张了名校的品牌效应。教师校际间交流

并非削峰填谷,而是取长补短。名校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得到传播,先进的办学理念得到推广,新老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影响和带动薄弱学校的教学风格、教育方法,实现了名校的品牌扩张,有利于增强名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薄弱学校的优点也能够影响名校发展,比如薄弱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都是值得名校学习的。如施河中心小学地处两市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校舍老旧,网络不通,几乎成为了教育的“孤岛”,老师们虽然在艰苦的条件下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教学质量一直不高,家长们宁可舍近求远,花大价钱,送孩子到城区的民办学校就读,也不在家们口的学校上学。自加入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后,学校易地重建,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塑胶跑道、室内体育馆、科技报告厅堪比城里学校。集团内部通过公开选聘的方式,选出了一位有事业心、工作能力强的市级学科带头人担任分校校长,分校原有人员统一由集团调配,老师们到任后继续保持了原有学校老师吃苦耐劳的传统,又传播了周恩来红军小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名校品牌向农村学校的扩张。

三是教师交流促进了名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名校的生源

差异较小、环境比较优越,教师长期固守在这样的环境中,缺少了挑战和活力,容易产生倦怠。名校教师交流到薄弱学校后,教学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和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以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樊学凤原是新安小学的一名骨干老师,级部负责人,区级名师,自教育集团组建以后,她主动向总部提出申请到集团最边远的薄弱学校宋集中心小学任教。到了宋集中心小学后,她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还利用双休时间,走访了五十余位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状况,为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提优补差,同时在班级内建立了留守儿童俱乐部,给他们以亲人般的温暖,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在2013年教师节期间,樊老师被淮安市政府表彰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樊老师说:“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面对挑战,原本的倦怠心理就会消失,而面对家庭背景和个性不同的学生,你会寻找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这也考验着你的工作能力,老师的作用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在孩子成长的同时,老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校交流学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名校介绍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校推介
赶集挑名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