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加强课堂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2014-06-05 12:38石玉蓉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美丽情绪情感

石玉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喜欢显出严肃的一面,一节课从头到尾总是不苟言笑,认为在学生面前露出笑容会破坏学生的学习气氛。殊不知,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显示出健康、阳光的一面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现在的教育要求学生具体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情感、风趣的讲解去带动学生思考,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一、将情感融入教学情境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将自身对特定问题的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设置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被激发,当学生对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感到新奇时,就会有愿望以一种愉悦积极的心态去探索。

例如,为了多角度的向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中东,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首先是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呈现耶路撒冷、麦加圣城、枣树林、现代化的沙漠农业……当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时就会由衷地感叹中东的美丽,之后多媒体展现的就是战火纷飞的中东,美丽的自然风景变成一片废墟,到处都是被迫逃离家园的难民,所有人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恐惧、仇视……学生看到这些场景就会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有着如此美丽风景的地区却是战乱频繁,在这样的条件下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和平、和谐环境下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当学生们更多思考后面两个问题时,他们的情感自然就得到了升华。在经历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后,学生的收获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方法,更多的是人道主义的情感,体现了对待国际事务的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二、适度的情绪调控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授课本知识的过程,它是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复杂的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的因素不变,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大不相同。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是调控这些因素的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控,使教学活动能按照教学计划层次分明地稳步推进。

一方面,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满怀激情,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教材内容时,应表现出不同的神情,例如,教师描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曾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但由于人们长期毁草,致使许多地方那种美景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风沙。“回头不见家”的凄凉景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破坏草原是多么愚蠢的做法。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通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措施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总之,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是师生沟通感情,加强信息交流,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培养学科美感

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孕育着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是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多维地呈现情感教学。例如,收集有关课程的媒体信息和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如电视中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科学探索”、“走进西部”等栏目中包含大量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例如,在“西双版纳”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对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既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让教育工作者用心去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让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给心灵一缕阳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丽情绪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情感移植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