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思想的声音沐浴智慧的阳光

2014-06-07 10:00朱红春
成才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智慧培训文化

■朱红春

聆听思想的声音沐浴智慧的阳光

■朱红春

离开上海建平中学西校区已经很久了,但是在该校所经历的头脑风暴,所聆听的来自中国教育前沿教育大家震耳发聩的思想的声音,所沐浴的智慧阳光,至今还记忆犹新,如醍醐灌顶,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回味、沉淀、消化。此次培训的领域之宽、分量之重、内涵之深,非同寻常,武昌教育为培训骨干教师、管理队伍手笔之阔、力度之大,身为武昌教育人中的一份子,我何其有幸!

学而得

聆听王天蓉老师的《成就每一个人》时,她用大量的教师专题研究求助案例和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每个教育人不仅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更要有自己的终生课题;她让我知道了,一个优秀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她让我记住了,校长在自己努力成长的同时,更要让每一位教师拥有自己的梦想……

聆听“四特”专家程红兵的《教师文化自觉》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几个追问:一线教师、校长更应该关心什么?学校给人温暖的是什么?学校留给学生什么样的记忆?学校留给老师什么样的回想?……这些追问也是我平时工作中最注意的环节,但却从未有过如此系统、专业的思考。

感触最深刻的是聆听了李海林教授的《教师二次成长论》,他让我知道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来构成,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第二次成长,而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的专业成长;他让我知道了自己也不可避免会遇到瓶颈的正常,更知道了要以卓越型教师的追求走出自己的“高原期”,同时还要用读书是二次成长的必由之路、教研是二次成长的关键、课例研究是二次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参加学术研讨会是重要契机、论著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跃”等“五步法”带领教师走出“高原期”,奔向卓越……

张广录老师的《文化·思维·爱》告知我,研究要基于实证,要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要敢于直面教育现场,要积极构建精品课程建设案例,要努力去探寻精品课程精在何处……

世界流行的四种培训方式之一的《世界咖啡》培训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这种培训和去年我“挑土”参加的“中英校长培训班”的授课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场景记忆犹新。精彩的讲授和互动凝聚着平时工作的思考和积累,更折射出大家的智慧和综合素养。

顾志跃老师的《基于标准的新时期校长专业素养》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告诉我们,校长专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从思想层面是价值的领导,从业务层面是教育的领导,从行政的层面是组织领导,其中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力就是回归德育常规性,让每位学生得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

郑桂华教授的《课程研究与有效教学》则用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老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到了;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要面对学生的学,而非自己的教;要让学生在各自的跑道上跑出比较好的成绩、比较好的节奏……

高效课堂、培训者的培训、建平中学副校长刘明诚随意漫谈……一个又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的抛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大家的智慧闪耀,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碰撞,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启迪,让我一次又一次沉静下来认真思考……

得则思

盘点学习所得,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今后的工作,归纳了如下浅见。

一是坚定信念。从小立志当一名教师的源起是一年级的班主任——那个短头发总爱笑眯眯的刘老师。记得一次下大雪,幼小的妹妹和她同龄的小朋友居然找到我就读的一年级一班的教室。当她们的朝天辫在窗子的旁边一晃一晃,在窗外叽叽喳喳叫“姐姐”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的时候,是刘老师把他们一行四个冻得红扑扑小脸的人儿领进温暖的教室,帮他们擦鼻涕,然后依然亲切地讲课。老师的友善和镇定让我从不好意思到坦然。我抬头看着她,看着黑板,觉得她是那么的神奇……这温暖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心里,从那个时刻开始就埋下了要当一个“像刘老师一样神奇”的老师的火种。

25年来我就这样一直努力地坚持着,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理解了这种坚持,这就是教师的文化自觉。梁晓声说,文化是什么?就是根植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他人着想的幸福。

刘老师不嫌弃地给几个孩子擦鼻涕,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启迪了一个孩子为师的信念,让其坚定地像她那样执着地传递着温暖,坚定地追求职业梦想。或许老师已经淡忘,但却深深地埋在她的学生心里,并生根、发芽……让她在二十多年来坚持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传递给师生温暖的内容、有尊严的内容、有记忆的内容……

二是关注细节。教育者的信仰体现在教育者的行为中:从大处思考,从小事做起,慢慢改变,慢慢变好,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从微改变开始。这些细节包括在不同场合下得体的穿着、合适的言行、积极的情绪、谦恭的态度,因为这一切都会影响学生,都能教育学生。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南湖中学目前进入高位运行,像提速的高铁,带着武昌绿色教育的期许,以窗口示范公办初中的品牌展示,这就更需要我们注重教育的细节。我们不仅要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要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微机会,创造微改变,去创造有温度、有品味、有文化的细节。

三是疯狂阅读。选择了教师这份需要直面生命、关怀生命的职业,其实也就选择了与书籍相伴,选择过一种与高尚相依的精神生活。

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教师对教育的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对教育的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对教育的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更是对教育的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要实现教师的文化自觉,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教师作为文化人,读书就理应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作为专业人士,读书就理应是一种成长载体;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读书就理应是生命之树常青的源泉。

思而行

整个假期,我们都徜徉在学习、体验、感悟和思考之中,从7月10日参加为期一周的武汉市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到7月24日至30日的上海培训,让我一次次感受到教育大家的教育智慧,一次次去体验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一次次去思考教育者的幸福生活,归结所有,感触有三。

一是疯狂阅读带来的喜悦。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她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这里我们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于漪说:“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一个有着深度内心觉醒的老师必会从书籍当中去寻找智慧。于是仅统计七月份,我分别阅读了高金英的《阳光的味道》、王君的《教育与幸福生活》、谢云的《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周国平的《论教育》、朱永新的《我的阅读观》、刘长海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中学教师》、《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张康桥的《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等众多书籍。现在正在看的是全国十大优秀校长万玉霞的《润泽生命》,还有《教育照亮未来》等……

我认为,读书滋养底气。所以我要读经典的书,做有根之人;我要读一生的书,做高尚的人。

二是探索实践带来的体验。根据安排,我担任管理干部培训四班的宣传委员。为完成此次学习任务之一——办好学习的四期简报,不可谓不辛苦,但大家都克服了学习任务重、时间安排紧、简报操作不熟等具体困难,哪怕就是牺牲休息时间也按时完成了任务。第一天就得益于粮道街中学的柳康主任及时组稿,彭旻校长细致排版,我则认真校稿,文华中学的卢德珩主任极致美化,设计出了我们四班的简报模板。大家群策群力,终于在次日凌晨近两点定稿,第二天上课九点中途休息时,大家都人手一份。看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一期简报,大家非常欣慰,拿着简报,共同分享,体会着文章作者的点滴,点滴收获和感悟。第二天陆家街中学的骆中全校长的第二组负责第二期简报。他们小组尤为辛苦,晚上课程结束已经是九点半,回到我们寝室,他马上带领马亚兰组稿、改稿、排版。他离开我们寝室的时候已经是次日凌晨两点多。杨园学校的马亚兰则继续辛苦,等我校对稿件时已是凌晨四点。早上七点不到,骆校长带着又重新修改后的稿件再次征求意见,他们这种敬业精神令人钦佩。第三期由十五中的李自华组长负责。这组在前面两组的基础上,效率明显提速,当晚不到12点就交稿了,等我校对、修改完毕是次日凌晨。第四期由十四中朱敏组长负责。这组效率就更高了,当晚11点全部定稿完毕。

通过和大家的共同合作,我体验到:每个人是有差异的,一定要用其所长,一个看似简单的简报都是如此,更何况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呢?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教师的使命在于对儿童的精神引领,应该是学生精神的引路之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要允许学生犯错,要耐心帮助学生改错。

三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没有失败者的。高级集体主义是这样描述的:只有在共同的愿景基础上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只有激发大家共同的智慧和激情,得到大家的共同理解和支持,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才有可能去完成。南湖中学的校园艺术文化节、武汉市首届校长论坛、武汉市的德育现场会的成功举办,武汉市素质特色校的高标准通过,这一个又一个成绩的取得不就证实和印证了这个道理吗?局领导给政策扶植、校领导给思想关怀,作为执行者来说不就是最好的支持和引领吗?有了这样的支持和引领,每一次的教育活动,我带领团队成员精心策划设计、统筹兼顾安排,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终于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不仅自己收获着成长和幸福,而且让团队成员也收获着成长和幸福。

行则远

做自由教师,别被教材束缚手脚;做高端教师,别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做理想教师,别被现实消磨了追求。

教育大家们的讲授,没有冲天的豪情,亦没有矫作的煽情,平凡简单,弥散的却是文化的魅力,人格的魅力,教育的魅力。他们通过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让我们清醒地看到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现状,同时又用文人的睿智、思想家的犀利和教育家的眼光,提醒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该做些什么。

研修,让我们更加看清了脚下之路,自省拾级而上,愈行愈远,愈行愈坚实。

(作者单位:武汉市南湖中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智慧培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谁远谁近?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