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型城镇川主寺的建筑更新设计探析

2014-06-07 13:07陈一颖
山西建筑 2014年17期
关键词:民居藏族城镇

陈一颖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0052)

依附旅游产业的城镇空间更新,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着。四川省阿坝州九黄旅游线上的川主寺镇正面临解决城镇空间和建筑更新的问题,其旅游产业占绝对比重,多年来的粗放发展使得城镇空间问题突出。在不破坏城镇生态基底,集约发展城镇空间的大前提下,需要新一轮的建筑更新解决城镇空间问题。

根据具体的场地情况,建筑更新设计简单的概括有三种对策:1)如果原有建筑品质高,应予以保护翻新,植入新的功能;2)如果原有建筑品质有可取之处,应局部保留+局部新建的方法;3)如原有建筑品质差,则考虑重建。

以川主寺镇红星路中段建筑更新为例,“优化建筑空间品质,突显地域人文特征”是设计的指导思想。这里地处川西北,属于下安多藏区,是汉藏融合的地带,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沿街都是小型旅店、饭店,为过往九寨沟、黄龙景区的游客提供服务。这些小旅店建筑都是近十年来修建,无论是从建筑质量等级、还是从审美价值来说,都属于品质较低的程度,故采用第三种(即重建)策略。

1 建筑布局——以优化城镇整体空间为前提

建筑单体的更新服从于城镇空间。以优化城镇整体空间作为建筑布局的前提,丰富空间感受、强化旅游体验作为设计工作的导向。几个节点的建筑布局通过“后退”“引入”“打破”“创造灰色空间”等方法,控制单体建筑与街道空间边界,重新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得到主街道的界面变化,打破空间界面笔直的现状,将人流引入建筑廊道、建筑中庭内部。由此给人们创造出更多参与和停留的机会,创造出更多人与人互动的机会,即更多的价值空间。

编号N-1的建筑布局整体后退,新的布局方式与街道形成15°的夹角,打破原有僵直的空间边界,设内院形成休闲空间,同时间接的连通了主街道红星路与水岸。沿街设走廊形成灰色空间,强调参与行为的引导。以大于单体建筑的视角来考虑,注重建筑轮廓构建出来的城市开发空间的形态(见图1)。

图1 川主寺建筑更新总图以及标号N-1的建筑更新平面图

2 结构选型——主体结构采用成熟安全的当代技术,局部结合传统建造方式

除了极个别具有历史场所意义的案例以外,在当代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已经不允许我们再以传统的方式来大规模建造建筑,不再能够任意的使用大量的木材。同时考虑安全问题,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则便于实现商业性质的功能,二来广泛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实施技术成熟,便于管理与监控。特别是在地质结构不稳定的地区,这一点安全保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空间、材质、色彩等等已经植根在当地人的心中,也已经建立在旅客的憧憬中,因此建筑结构外部形态的构建要巧妙结合。以外部形态及细节、局部真实的传统建造方式来呈现这些情感和希望。N-1在内部庭院与红星路主街设了一个当地藏式过廊,这个廊子则采用传统的木工做法。即以框架结构为主体,局部结合传统的建造方式(见图2)。

图2 山巴乡川主寺民居原型以及标号为N-1的建筑沿街立面设计

3 形态创作——“分解重组”的手法

建筑形态设计就是建筑的最终样貌,也是建筑更新成败的关键。这里将具体的建筑形态创作的过程,总结整理了以下几点:

1)以当地民居为依据。在进行设计前,有必要对当地民居的空间组织、形态、材料、施工技术等做一系列的调研,并整理为设计的素材。笔者走访了当地上磨村和传子沟村的几户家藏族民间。和居民的交谈、测绘这几户的住宅,对空间布局,外部形态特征,装饰细节,图案做了详细的记载,获得第一手资料。当地的藏族民居建造有统一特征:采用坡顶平顶相结合的屋顶形式,山墙面为建筑的主立面,建筑总共有着5根屋脊。正面的形态变化丰富:有一个翘角,并且同时有悬山、歇山的处理,结合露台形成两重山墙的意境。整体立面变化丰富、形态轻盈,色彩艳丽。作为设计以此为依据[1]。

2)建筑体量“分解”,形态“重组”。何以在植入商业、休闲等新功能、采用框架结构形式后,得到传统建筑的体验。这时建筑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体量,简单的按比例放大,显然结果是糟糕的。只能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过大、过直的体量分解成若干小的“形”,才好与传统的意向相结合。N-1建筑共三层,分了若干体量,局部两层,各个体量的屋顶方向又不同,形成变化丰富的空间形态。传统建筑样式变成了一种语言,一种符号,成为新建筑的一部分。各个部分以“分解、重组”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建筑。

3)“当代”的语言穿插出现。防止新建筑成为一个“假古董”,设计中也不能回避时代的印记,应该将时代特征适当的呈现。例如钢材与玻璃的组合,其轻巧、透明的特点能与传统建筑的意向很好的结合。N-1建筑更新设计中就采用玻璃的体量穿插在传统意向的空间当中。结合高原的高寒气候建筑背阴处特别冷的特点,扩大建筑内部采光面积,遮挡风和寒气,在冬天室内如同温室一样,宜人舒适。传统的建筑意向与当代的玻璃体相互穿插,完成“传统”与“当代”的同时呈现(见图2)。

4 细节——真实的材料、色彩、符号唤起空间情境的记忆

建造细节处理得好,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建造技术的记忆,渲染文化氛围。并且很大程度的提高建筑实施的最终效果。N-1具体细节处理的部分包括:门窗、檐口、立面中可以被触摸的部分,以及这些构件在传统民居中对应的材质、色彩、装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建筑的艳丽的色彩、特殊文化装饰符号、质朴的材质形成藏族建筑形态最重要的视觉要素特征。民用建筑N-1的细节设计仍然是以安多藏族民居为参考,使用土、石等材质质朴、真实的材料来形成建筑沿街回廊等部分。门窗部分则按照安多藏区宝物堆和线脚装饰的传统装饰设计。建筑的局部过街连廊部分采用了彩绘的装饰方式,几乎是原封不动的再现民居中的柱廊和彩绘装饰。材质方面,质朴、原始的材料:石砌、土墙、藤编等直接运用到立面细节中。总之,细节设计尽可能的还原真实。这个层面的设计可以增强建筑的可读性,建筑空间体验得到丰富,并达到另一个深度。

5 结语

一方面保护传承当地建筑文化,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获得旅游产业红利,以城镇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本文总结旅游服务型城镇建筑更新设计的经验,讨论了一种实现方式:即以城镇空间形态的控制为骨架,以建筑立面形态、文化符号、色彩、材质等为血肉,等分解、重构的方法。抛砖引玉,希望探讨实现旅游服务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1]陈一颖.四川山巴乡安多藏族民居空间解析[J].四川建筑,2014(2):7-8.

[2]才 旦.藏族建筑艺术浅议[J].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90-91.

[3]蔡光洁.藏族建筑装饰形式与视知觉需求[J].文艺研究,2012(3):55-56.

猜你喜欢
民居藏族城镇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文化边城镇远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