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防治慢性病

2014-06-12 09:22吴松
食品与健康 2014年5期
关键词:流食慢性病血糖

吴松

王绍山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硕士,主任医师,肿瘤科主任,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副院长,从事普通外科、肿瘤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6年,具有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作为本院学科带头人,提出了“肿瘤三层一体整合医疗模式”。同时担任天津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西化,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患病人数超过两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确诊患者就达3亿,慢性病导致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所以改变生活方式,防控慢性病已经刻不容缓。

食品与健康:如今,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另外,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在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有哪些?

王绍山:慢性病患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老龄化、城镇化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当,再加上不爱运动,睡眠过少,不正确的保健方式等等。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说:“必须认识到,现在的绝大部分疾病都是生活方式造成的。只有把生活方式调整健康了,才可能预防和控制绝大部分疾病。除生活方式的调整外,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避免慢性病的干扰。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预防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1/3的肿瘤。”

慢性病有3个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2.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

3.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慢性病虽然不像有些病症马上致命,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不断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导致伤残,最终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现在发病最高的4种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生物指标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跟它们相对应的,是我们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病增长?比如吸烟、不合理膳食、经常吃快餐,除了极个别为了减肥吃得太少之外,大多数营养严重过剩;还有身体活动不足,由于公共交通的便捷和家庭汽车的普及,大家运动更少了,当然也有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责任”;过量饮酒也不容忽视,有一些人整日忙于应酬,想喝不想喝的时候都在喝……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结果就使身体越来越差,慢性病越来越多。

食品与健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治未病”的说法,那么,慢性病该如何防控于未然呢?

王绍山:“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因为历史原因以及我们国家对医疗卫生界评价机制的问题,让大家错误地认为:医院里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以至于近年来重医疗轻预防,激励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疾病防控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社会评价机制,不能让医生坐着等人得病,而应全社会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慢性病之所以成为慢性病,主要因为一旦患上就成为“终身制”。不是因为慢性病不能治愈,而是慢性病的治疗理念出了问题。专科化医疗模式成为“治疗疾病症状,不能追踪疾病根源”的技术,治标不治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理念是中国中医的灵魂内涵。当慢性病发作的时候,也就是在紧急的状态下,要治疗症状,缓解紧急问题。一旦症状得以缓解,则要进行慢性病疾病根源的治疗和预防,让慢性病不再进入急性发作的状态。同时,如果能够去掉维持慢性病存在的根源,修复病因产生的身体伤害,那么慢性病也就不能再维持症状的存在。因为慢性病是生活方式病,所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治疗不良的生活方式持续损伤的身体、心理,修复机体的慢性损伤,使慢性病不再成为“终身制”。

慢性病大多是生活方式病,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治疗不良的生活方式持续损伤的身体、心理,修复机体的慢性损伤,使慢性病不再成为“终身制”。对此,我结合中医药手段,提出“三层一体防治慢性病体系”。首先是对于明显病症的治疗,使患者的疾病得到缓解;其次是寻找疾病的根源,使慢性病的彻底治愈成为可能。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疾病只是多种炎症长期存在的结果,并不是疾病的根源所在,只有全面认真的诊断,科学整体的分析,寻根溯源,针对根源进行治疗才能药到病除,彻底治愈;第三是健康管理,疾病的治愈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只有预防了各种危险因素,才能预防疾病的复发,使之长久健康。

食品与健康:防治慢性病,饮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调节饮食方式防治慢性病,您有什么建议?

王绍山:美食确实是一种享受,但是能量过剩是慢性病首要病因。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不正确的饮食引起了62%的疾病。只有好的生活习惯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只是一味的运用药物治疗,而不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病人即使治好了疾病,但是由于引起疾病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也就是患病的“土壤”没有换,将来还有可能复发。而如果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话,有些病症在积极配合医生专业治疗的情况下,运用同等药量,将有可能收到更好的疗效。下面为大家介绍健康吃饭的4个要求:即控制总量、控制速度、流食控制、不能少吃。endprint

1.控制总量:吃饭应该有一个总量的限制,这里面不光包括主食、副食、肉类,还包括饮料、零食、蔬菜等一切食物。吃得过多就会变成脂肪,额外的胆固醇、额外的脂肪被人体储存起来,这些物质在人体内蓄积过多对身体就是有害的。当食物转换成这些物质后,仍然没有消耗完时,就只能转化成废物,对人体会有进一步的损伤。吃饭的要求是以基本吃饱为止,或者说达到六成到九成饱即可,不多吃一口。

2.控制速度:吃饭时应该细嚼慢咽,一顿饭的进餐时间应该在15~20分钟以上为宜。如果进餐速度过快,消化系统不能及时感觉到饱腹感,就会造成进餐总量过多,同时也会造成胃肠排空加快,而人体胰岛素的分泌速度跟不上,势必造成高血糖。人体为改变高血糖状态,迅速将其转化成脂肪,造成肥胖。如果还有血糖没有分解掉,就会继续分解成中间体等废物,对人体造成更大损伤。所以,进餐速度过快的人群为肥胖、糖尿病高发的人群。

3.控制流食:吃饭时应减少汤、粥等流食及饮料等的饮用。因为在就餐时,这些流食的加入较之一般固体食物会使肠胃排空速度加快。正常情况下,固体食物在胃的排空应该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水的排空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啤酒等饮料速度更快。一旦胃肠排空速度过快,造成了糖尿病患者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将大量能量转换成肝糖原,而是转换成脂肪或变成毒素浪费掉。吃饭时进食固体食物的人其餐后血糖与进食同等数量、质量流质食物的人群餐后血糖相比峰值更加平缓、峰值低。也就是说,如果在进食同等数量、质量的食物四个小时之后,进食流食并且吃饭时间过快的人群将会比进食固体食物的人群血糖偏低,从而对身体造成损伤。吃饭前的低血糖状态会加剧进餐时的急、饿现象,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并且,汤、粥等流食经过高温烹饪比固体食物更加有利于吸收,饮料等一般还含有大量糖类物质,进一步增加了血糖升高的风险。

4.不能少吃:每日应按时进餐,一日三餐不能少吃一顿,两餐之间间隔不能过长。每顿饭吃得不能过少,起码要达到能维持到下一餐时的身体基本能力需求。为了各种目的过分少吃,尤其过分快速减肥,为了利用体内脂肪,结果是身体细胞缺能量,尤其敏感器官大脑和免疫系统,会产生损伤。人体中的肝糖元在平静状态下一般可以坚持4个小时(在睡眠状态下可以坚持12个小时),例如早饭之前,血糖开始下降,如果此时进食,血糖开始进行补充,可以维持一定的峰值。而如果不吃早饭,肝糖元消耗完了,此时的低血糖状态对人体造成了损伤,但人体对这种微小的损伤是没有感觉的,而这种小损伤如果持续几年后,就会变成人体器官不可逆的大损伤。此外,上一顿饭不吃,等到下一顿饭进餐时,就会造成人体吸收过快。因为在持续的低血糖状态下,再次进餐时,人体就会调动起各个功能器官,如加速消化道分泌、胃肠蠕动加快等,造成了吸收过快。如此又造成了血糖波峰过高,对人体又造成了损伤。

总之,坚持正确的饮食方式,是完全可以起到防治慢性病的作用的。希望大家都能吃得健康,身体健康,远离慢性病。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食慢性病血糖
蠕动式流食喂食辅助装置
医嘱中的流食、半流食、软食分别指什么
慢性病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减肥好难!餐后血糖大幅下降更易饿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难吃与不能吃
糖友:记得做好血糖日记
开心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