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4-06-13 19:54马光远
商界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决策层宏观政策学者

马光远

5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

这并非新词。近几年,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国内的很多经济学者都试图论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但对于新常态究竟是中国经济危机后的各种不稳定表现,还是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常态的周期,学者之间的分歧很大。习总书记这次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并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则属首次,其势必对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选择具有方向性的影响。

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事实上,2010~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2013年GDP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理论和政策层面对此分歧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2010年以来经济下滑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些因素消除,中国经济会恢复快速增长;而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是趋势性的,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增速下滑成为必然。

两种观点蕴含的宏观政策导向完全不同:如果中国经济减速是外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潜在增长率的,刺激政策可以大有所为;如果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宏观政策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克制和包容。

事实上,新一届决策层对中国经济的减速和先前模式的不可持续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习李二人在很多场合都为盲目追求GDP增长的行为和理念降温,多次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新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对经济增长应该追求质量,而不是去追求有后遗症的速度等。这种对追求速度保持强烈克制的执政思维在2013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全年稳增长压力很大,但外界概括的“李克强经济学”精髓之一——不刺激的政策方向贯穿全年,让外界看到了决策层推动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决心与魄力。

“新常态”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正式告别8%的快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在2020年前后回落至7.5%左右;二是宏观政策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当经济增速在7.2%以上的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出口让位于国内消费,创新驱动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成败的胜负手;四是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使命的同时,强力扶持服务业,经济结构避重就轻;五是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控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消化以前刺激政策遗留的产能过剩、债务杠杆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确极为痛苦,但这是倒逼中国走上真正的改革正道,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个套餐,要选择改革,就必须真诚面对过程的痛苦和付出代价,罗曼蒂克、田园牧歌式的改革从来只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中。

中国还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更直接一点说,能否借房地产调整的时机,痛下决心、刮骨疗毒,摆脱对房地产的危险依赖,这是中国经济未来能否再次勃兴的关键。如果轻易启动救市模式,再次推高已经高高在上的泡沫,属于中国的机会就会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决策层宏观政策学者
国际体育组织“决策层”中的中国面孔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宏观政策将利好化肥市场运行
学者介绍
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政策和政府债务的现实
内控时间背景下的中小学内部控制建设路径构建
学者介绍
文化自觉对高职院校领导决策层的影响
论宏观政策对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