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野茶“和”文化内涵

2014-06-21 02:18周小云
茶博览 2014年3期
关键词:先民茶文化人类

周小云

城头山野茶“和”文化内涵

周小云

摄/施丽君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6500年前大溪文化早期由城头山先民敢为人先建造的“中国最早的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进馆口,将其制作成巨大模型,向世人重点展示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在已历经一万年文明起步与发展的湖南澧县澧阳平原(原洞庭湖西北岸沼泽边缘)560余处原始社会遗址群绽放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奇葩》“仓库”里,至2013年总计发掘出土了1.6万余件各个文化时期的文物,其中经过4次筑城、留下五大文化堆积、涵盖哲学、农业、建筑、军事、手工业、婚姻、丧葬等诸多领域的城头山4千余件重点文物中,涉及与茶有关的如土陶杯等6类300余件陶器具文物,充分揭示并佐证了澧县遗存小叶野生茶树群落与土陶茶杯的文化起源关系与哲理逻辑,并折射出“以人为本、心忧天下、天人合一、人和茶兴”的城头山野茶陶杯的“和”文化内涵。对其科学利用与传承,必将对推动“弘扬和培育清、敬、和、美当代中华茶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转变”步伐,产生深远影响。

人与茶和谐相依——城头山野茶文化“以人为本、人茶和合、天人合一”人类进化哲理观的当代利用

人与茶的关系由来已久。从6千多万年前大自然衍生野生茶树后的远古原始时代人们长期采集野生茶树鲜叶生嚼生吃充饥,到当代五花八门的冲泡品饮保健,经历了“茹草饮血济苍生”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漫长的文明演化过程。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哲理观。

据考古证实,属10万年前的远古洪荒先民——三苗部落落脚武陵山东北边缘余脉尾(现湖南澧县)生息繁衍,在拥有野生茶树群落的大、小桐山与拥有野生稻的洞庭湖西北岸沼泽边缘(现湖南澧县澧阳平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改生吃生饮为熟饮熟食的生活革命与生产方式变革,其中包括利用当地野茶和发明烧制土陶茶具煮泡品饮提振精神、强身健体,进而逐渐形成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城头山野茶陶杯文化。

城头山先民创造的农耕文化发源地等许多个世界第一的奇迹,其实是从人类与野茶的和合起源的。也就是说,是野茶“其功致和”的独到功能,融和了先民们和衷共济的大同心理;“其性精清”的丰富内涵,铸造了先民们顶天立地的优良品质;“其味浩洁”的坦荡风格,滋养了先民们“心忧天下”的卓越风范;“其用涤烦”的净化理性,化和了先民们“与茶和大自然和谐相依其乐无穷”的美好心灵;“其道致远”的崇高意境,韵和了城头山先民“敢为人先、平和天下”的博大胸怀、远见卓识与雄才伟略。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城头山野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正是贯穿了“以人为本、人茶和合、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实践了人茶和合天地宽的科学发展。当人类进化至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苍茫大地,洪水泛滥,瘟疫盛行,天灾人祸致人心惶惑,天地不安。是澧县大、小桐山野生茶树群落里聚居的“万顺桥”先民,利用和发明了野茶的采制储藏及煮泡饮用,并由城头山先民向广大聚落推广应用,从而提振了人们的精神,强健了先民们的体魄,和谐了各聚落之间的关系,坚定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信心,凝聚了众志成城的人心与力量,推动了农耕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澧县无数考古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人类7000年野茶及农耕文化发源地的事实足以佐证:是茶拯救了人类,化和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催生了我们人类至今必须遵循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的“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

茶与社会和善相融——城头山野茶文化“家和万事兴”“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借鉴

茶是和谐之物,又“乃万病之药”。将茶推广普及于大众广庭的日常生活,让茶与社会和善相融,发挥其人为本、和为贵、善为德、聚为力的“家和万事兴”的社会效应,利人利己,相得益彰。城头山先民正是野茶“和”文化身体力行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一是利用当地土陶资源垒窑烧制各种茶具让大众文明品饮。在城头山城中心的八大陶窑和分室而居的排房里,已经发现三百余件与茶有关的茶具,如制茶擂钵、装茶茶罐、烧开水用的陶豆与陶釜、舀开水冲茶用的有把的土陶杯、喝茶用的无把土陶杯等。这些出土茶文物足以证明,城头山先民在首创“丰衣足食”人类奇迹的同时,全面革除喝生水的陋习,品茶饮茶进入全体市民用以平和心境、调节身体和提振精神的日常生活,促进了城市的社会和谐与繁荣发展。据考古学家推测:城头山当时的繁华程度不亚于湖南长沙建城时的繁华。

二是利用当地野茶资源,组织社会分工,采制储藏交易,保障民众四季品饮。

三是利用水上交通优势和森林资源,发明制造船只,将烧制的陶杯及制成的干茶通过陶缸、陶罐包装好船运到长江沿岸及中原多地交易和推广。至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中期,以城头山为起源的野茶陶杯文化随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北岸的原始民族集团力量影响传播到整个中原并发展到黄河流域。保留至今的古城四周的护城河与当时周围的河域相通澧水和长江,还有已发掘出土的木桨、船艄等文物佐证:当时的城头山先民是推广野茶用于保健以及推行陶杯饮茶精神文化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正如湖南师范大学著名茶文化专家蔡镇楚教授在《武陵山地域中国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步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论道:“常德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出土的古文物中的茶具,……以及太青小桐山小叶野茶树群落的发掘,有力地将中华茶文化的悠远历史,推进到7000年之前。”

茶与社会的和善融合,不仅由茶的“清、敬、和、美”的文化内涵滋生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互怀敬意、相敬如宾的友好意识,而且激发出各地各部落各聚落间友好相处、和睦相亲、以善为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了“家和万事兴”、“敢为天下先”的众志成城之势,中华大地终于在澧阳平原的城头山诞生了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有效推动了各地新石器时代的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

“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我国香港受到了澧阳平原(城头山)汤家岗文化影响。因为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一个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同时期还影响珠江三角洲‘大浪文化’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文化’。”这些文化的广为传播、延续与发展,促进了部落社会经由酋邦社会向国家社会的科学转变,衍生了公共权力支配下的文明古国既和谐社会的诞生。

很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将“城”认定为鉴别国家的指标,古文学关于“国家”的字眼往往带有表示城墙的义符。难怪《礼运》的作者以城郭沟池作为国家的要件。城头山古城都是夯土城墙,筑城工程相当复杂,从设计、测量,以至鸠工取材、取土、运土和夯筑,过往繁复,劳力密集。由筑城工程可以透视其行政组织发展的程度,大批劳动力的编组和指挥,养活他们的粮食也显示剩余生产集中的多寡,人们的精神也只有依靠喝野茶来提振。“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城出现在洞庭湖澧阳平原?”因为城的出现是聚落形态演变的结果,而聚落的出现和变化基础是食物生产的不断丰富(包括吃和饮)。农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上第一次出现了剩余劳动,这样促使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生产而独立出来,同时也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从事必要的管理工作成为可能。结果是在这些管理人员中引发出控制生产品再分配从而聚敛属于个人财产的欲望,导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解体。另一些方面,由于人口和资源这两个变量的不平衡,一些由各种原因而得不到稳定食物来源的聚落对富有聚落财富(首先是粮食)的觊觎,这样迫使富有聚落不得不兴建和逐渐完善防设。再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定居的普通性和稳定性,人们产生了对土地的高度依赖,在原来维系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之外,又产生了浓厚的地域或领域观念。这些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直接的结果就是古城和古国的出现,就是由部落社会经由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的递演变。而这些演变进步过程,也就是先民们不断提升饮茶水平及茶的“和”文化效应的全过程。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副部长陈野所言:“国兴则茶兴,茶文化也兴;……一部茶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国运兴衰史,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像。

茶与人类融为一体——城头山野茶文化“心忧天下、和衷共济”世界观的“古为今用”

中国是茶的祖国,野茶是茶的祖先;茶的发现和利用起源了中国的文化,滋养了中国人的体魄,铸造了中国人的品质。新的考古成果及野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告诉我们,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发明了茶的利用,创造了大溪文化早期史无前例的城头山野茶陶杯文化,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文化城市”;5000年间,“神农文化”承上启下,生生不息,代代繁衍;巴蜀、茶陵、荆楚,特别是唐宋茶文化在全国的普及与兴盛,使中国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象一棵参天大树庞大的根系发展到世界各地,由中国的“茶为国饮”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被誉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茶是人类的救世主之一”,“是伟大的慰籍品。”

我国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于2010年接见中日友协访华团时兴致勃勃、恭恭敬敬观看中日茶道表演,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访华时乐意接受“君山银针”礼茶和《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大型《中华文明》文化系列片礼物;前任总理温家宝2010年访日时也重温邓小平访日时的话说:“‘茶是中国的根,茶是和平的象征’……”“其功致和”的中国茶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与和谐,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灵物。她的“吸天地之灵气、含日月之精华”的天然品质,注定了涵养人类“心忧天下、和衷共济”的精神功能。万顺桥先民喝了她,在与洪水泛滥和瘟疫盛行的生死抗争中,在一条“二龙熙珠”的河上,用“神茶树”修起了心连天涯祈祷上帝保佑天下平安顺利的“万顺(年、寿)桥”,并将野茶送往四面八方“赈灾救灾”;澧阳平原先民喝了她,齐心合力在560平方公里的沼泽湖地将野生稻驯化成人工栽培稻,为解决人类吃的食物来源,“敢为人先”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彭头山稻作文化”;城头山先民喝了她,众志成城筑造了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座文明古城,将农耕文明的成果插撒到神州各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的丰碑。

今天,我们推进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转变,仍然要踏着城头山先民艰难跋涉的足迹,依然要秉承城头山先民“心忧天下”的品格。“心忧天下,向往和平,社会和谐,世界安宁”,这是我们人类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共同理想;只有茶仁“心忧天下”的品格风范,才能滋生“敢为人先”创造人类奇迹的远见卓识;只有具备“向往和平”的文化理念,才会诞生推进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转变的雄才伟略;只有人类“和衷共济”的博大胸膛,才可圆梦“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强国梦想。我们需要到五大洲去多走走,琢一琢我们的脚步是否合拍于人类的奔跑?我们应当到四大洋去多搏搏,磨一磨我们的智勇能否融和上世界的赶超?我们应该入70亿杯中多酿酿,掂一掂茶叶的祖国究竟占据了百分之多少?我们必须传承城头山先民“心忧天下、和衷共济”的哲学理念,象播撒野茶“和”文化那样坚韧不拔,乘风破浪,实现为人类的健康与和平而强国的茶业梦想!

猜你喜欢
先民茶文化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人类第一杀手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